城市滨水区工业遗产景观改造探索

2018-07-20 06:38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王伟杰
城市建筑空间 2018年5期
关键词:黄浦世博滨江

文/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王伟杰

0 引言

在不同历史时期,河流在城市生产、生活、运输、防御乃至文化层面均扮演着重要角色。上海也是倚水而建、因水而兴城市的代表。清嘉庆《上海县志》中描述其“大海滨其东,吴淞绕其北,黄浦环其西南”。1843年上海开埠后,依托黄浦江的通航能力,商业经济与近代工业迅速崛起,取代广州成为中外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中心。在新世纪,以世博会为契机,黄浦滨江地区又成为新时期上海市产业转型、结构调整、文化复兴的重要空间载体。如何让黄浦滨江在承担社会与生态新职能的同时,保护与展示上海历史文化,特别是近代工业遗迹,成为上海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

1 理论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大都市中传统制造业、运输业、仓储业的比重显著下降,与之对应的人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城市空间(包含建筑、环境及基础设施)的更新往往呈现明显的滞后性。此外,在城市扩张过程中,位于城市边缘的产业用地被逐渐包围于城市中部,一方面易造成城市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割裂了城市空间,阻碍了城市中人与人、人与环境的沟通。因此城市中的产业用地亟待价值的重新评估与功能置换。1996年巴塞罗那国际建筑师协会(UIA)19届大会提出城市“模糊地段”(Terrain Vague)概念,明确包含诸如工业、铁路、码头等城市中被废弃的地段,指出此类地段需要保护、管理与再生[1]。

城市滨水区工业遗产改造是工业遗产改造问题的特殊分支。滨水区工业遗产与城市产业结构布局结合紧密,往往呈现带状分布、历史复杂、交通空间占比高、老化严重、生态影响显著等特征。尽管面临交通阻塞、人口流失、核心产业与其他城市功能缺乏互动、城市空间“线-面”分离等诸多问题,但城市滨水区的工业遗迹承载了城市产业的历史与市民的集体情感与记忆。在城市整体性保护理念中,城市空间包含的历史街区、交通网络、生态水文等要素与城市中人的生活状态、集体记忆等非物质要素存在互动。因此当代城市规划在面对后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问题时,出发点与着眼点正在经历从“物”到“人”的转变过程[2](见图1)。在实践层面,美国旧金山渔人码头、巴尔的摩内港游览区、荷兰鹿特丹RDM码头公司、日本函馆金森红砖仓库群等成功改造案例已充分证明滨水区工业遗产所具有的空间、审美、社会与经济价值,并提出滨水休闲、餐饮购物、主题博物馆、创意产业园等多种充分结合滨水工业遗产特征的发展方向(见图2)。

2 项目背景

2.1 项目概况

黄浦区内滨江公共岸线世博段位于浦西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以原江南造船厂3座船坞为中心向两侧展开,与对岸的中华艺术宫和奔驰文化中心隔岸相望,所涉岸线长3278m,总体设计面积约258121m2,分为世博婚庆段、江南造船厂段、苗江路公共绿地3段(见图3,4)。该项目由黄浦区上海外滩滨江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组织实施,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EPC总承包。

2.2 机遇

浦江两岸工业遗迹属于上海近代工业文明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既有反映生产方式、工艺、材料变革的个体要素,又有反映生活方式、城市肌理、审美演进的整体要素,为上海城市的生长与更新提供了珍贵的物质与非物质基础。

黄浦江的滨江空间延展呈现浦西先于浦东、从中心向南北延展并不断镶嵌的特征。浦西一侧在1990年前已基本完成滨江城市空间全覆盖,同时中心区段的岸线最早得到利用,再向南北两侧呈跃迁式发展,后以镶嵌式布局实现黄浦江城市空间的沿线覆盖[3]。作为整个滨江贯通公共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浦区滨江世博段3.3km的岸线中有江南造船厂、世博浦西园区等上海标志性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休闲观光、运动健身、节庆活动、生态修复等多维度利用潜力。

图1 城市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功能定位过程

图2 优秀滨水工业遗产改造案例

图3 黄浦区内滨江公共岸线世博段总平面

图4 黄浦区内滨江公共岸线世博段鸟瞰

2.3 挑战

黄浦滨江复杂的历史沿革既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要素,又造成场地内极其复杂的现状。在设计之初,景观团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基础资料的匮乏。此次黄浦区滨江世博段无上位规划、无边界划定(权属复杂)、无测绘资料;为满足生产作业需要,面层混凝土经多次修补、重铺,局部厚度达1m以上;设备损坏严重,地形复杂,地下情况未知,给管线敷设、排水、种植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在设计准备工作中,需对每个高程、每棵树、每个井盖进行实地测量,并寻找改造与利用对策。这项工作对设计团队的综合能力与细致程度提出极高要求。

3 设计解读

在城市记忆构建中,记忆主体(人)、记忆客体(历史文化遗迹等)、记忆途径(获得、储存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和记忆支撑(政策、制度约束)等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4]。滨水区工业遗产景观的设计者从这几个角度出发,立足历史,对历史遗迹进行调查与整理,在拆除、改造、保护中谨慎选择,并思考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将历史信息传达给群众。

从繁复的现场调研与文献查阅中,设计师提取出“里滩文化”“工业文明”“世博记忆”3个主题,为设计提供文化层面的支撑。历史文化表达形式多样:如通过扫描世博廊桥上的铭牌,即可对已不复存在的高昌庙、广方言馆、翻译馆等里滩时代的重要建筑进行了解;黄浦滨江L1码头处的“世博水门”有1个露天广场,有标志性的白色膜结构顶篷,设计团队设想,这里可举办室外艺术展、美食节等活动,与旁边同样由工业建筑改造而来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相呼应,让游人真切感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世博主题的意义。

亲水码头是沿江重要的空间节点。黄浦滨江段内共有12个码头。这些码头经江水的拍击冲刷出现不同程度的位移或沉降,需全面安全检测并用钢筋混凝土进行加固。对原有码头上的标志物,如机械设备、铁轨等,设计师也尽可能予以保留并融入现代设计中,如亲水平台前的船栓作为码头历史的见证物被大部分保留。不同年代的船栓造型各不相同,有鸭嘴状、螺旋状、蘑菇状等,其工艺也如实反映了当时工业制造水平。这些船栓经过设计团队的清洗修复,增添了水位线、雕塑等细节,成为黄浦滨江一处独特的景观要素。

由世博廊桥改造成的花桥,在设计师的设想中同样具有多样的利用方式。花桥本身可改建为艺术长廊与餐饮休闲街道,廊前的大片空地可供举行露天音乐会等观演活动,也可搭建临时性建筑,邀请设计大师参与,成为大型展览、节庆活动的载体,与现有文化空间配合,打造1条室内-半室内-室外的文化体验路线(见图5)。花桥南侧的1座船坞可改建为生态雨水花园,以乡土植物为主题,传达“饮水思源”的美好愿景。另1座船坞可利用复杂的内部空间与高程变化建设成小型博物馆,结合“远望1号”等实物,就近代工业发展史这一主题进行科普教育(见图6)。

图5 音乐广场效果

图6 船坞博物馆效果

在细节策划上,针对民族工业遗迹,采用增加文化载体的方式进行文化演绎,以铭牌标识、艺术作品、景观小品等形式展示历史信息,还原历史风貌。考虑到世博的历史较近,对世博后留下的标志性设施如火焰灯、庭院灯、影像铭牌进行保留与修复,以期唤起游客对世博会的美好记忆。

对于体量巨大且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遗迹,秉持尊重与克制原则,大胆保留。例如在2号船坞中停泊的“远望1号”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远洋科考船,由江南造船厂建造。2010年退役后,“远望1号”回到船厂2号船坞。对于退役船只,设计师曾有过远洋探索主题公园、船舶主题酒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设想,但最终决定保留原状,并清理出2号船坞两侧空间,以最小介入的原则保留此处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4 结语

黄浦区公共岸线贯通工程(世博浦西段)是整个黄浦江两岸45km公共空间贯通工程的一部分,设计团队克服了工期紧张、造价限制、历史与现状复杂、多部门协调等实际困难,出色完成了任务。目前设计行业在滨水工业遗产保护、滨水空间贯通等领域尚处在探索与积累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备的设计方法与评价体系。这个项目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做出的探索,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黄浦世博滨江
福州滨江私宅
十年磨剑,世博再出发
永州滨江新城营销中心
芜湖滨江天际线
黄浦恩、刘洋、罗玄、彭霞作品
捏只可爱的哈士奇
视觉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难忘世博难说再见
给“世博”拍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