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熨斗装饰审美世俗化特征研究

2018-07-20 08:28深圳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广东深圳518000
关键词:世俗化平民题材

邹 卫(深圳大学设计 艺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00)

中国熨斗是一种古代人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实用性工具,也是文人墨客文房中常用工具之一。熨斗起源于汉代,当时流行于皇室贵族中,魏晋南北朝后传到民间,唐宋时期广泛流行,到了明清时期,熨斗发展到最后的鼎盛年代。熨斗从宫廷走向富商走向平民老百姓,世俗化成分越来越强烈,特别是明清熨斗装饰纹样上,有别于唐宋元时期,装饰纹样丰富多彩,主要是适合大众平民阶层的欣赏品味和喜好,多以反映当时普通人祈求美好幸福的现实愿望作为题材,装饰风格呈现出一种精雕细琢、纤巧华贵的风格,蕴含着明清世俗化风尚,表现明清人审美趣味,饱含着鲜明的平民化世俗化装饰审美特征。本文欲通过分析明清熨斗装饰题材、形制、风格及审美特点,从而探究明清熨斗装饰纹样世俗化特征形成背后的成因,更深层的研究明清熨斗技艺的价值和意义

一、明清熨斗装饰世俗化特征分析

1.功利现实的装饰题材

图1 明代牡丹花如意护背龙吞口熨斗

图2 明代卷草纹如意护背龙吞口熨斗

图3 四爪水龙纹龙吞口熨斗 清代

图4-1 明代文人故事熨斗

图4-2 明代文人故事熨斗

图5 道符文字龙吞口熨斗 明代

图6 大型饕餮纹龙吞口熨斗 清代

在明清之前,熨斗主要在宫廷或贵族使用,装饰题材较少,多以龙纹为主,到明代之后,熨斗普及到民间,成为普通老百姓家中生活用品。从明代中后期直到清末,熨斗就像其他的日用器物一样,不仅是一件实用生活品,同时也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载体,其题材宽泛丰富。多以反映自然和现实性题材为主,在斗身四周之间,铸造富有灵动的花草鱼虫、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和社会市俗生活情景,以现实主义手法留下时代的烙印。首先自然界题材多用山水、花卉、植物和动物纹样来表现,如明代牡丹花熨斗和明代卷草纹如意护背龙吞口熨斗(图1)(图2),选取自然植物的叶子和花卉为模仿对象,明代的缠枝花和卷草纹线条自由随意翻卷,花叶纹样交相掩映;明清的龙凤题材从皇家专用纹饰,流行应用到民间老百姓的生活器物上,龙凤的神圣特征弱化,民间吉祥寓意特征显现,给龙凤题材增添世俗的色彩(图3)。其次是现实生活题材,显示生活场景题材,将当时生活中的自然、场景和人物等元素组合在一起,再现明清日常的社会风貌。如(图4)其斗身把树木、流水、山石、棋案与人物等组成一幅园林画,描绘三个文人悠闲自得在园中下棋的园居生活场景。斗身内容表现了明代中期文士追求“若以城市中而求隐居”的意境,[1]描绘出明代文士市隐心态。宗教题材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在明清时期,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宗教色彩浓厚,但对宗教信仰的崇拜已从神圣化转向现实化,从单一宗教信仰转向多元复合宗教信仰等趋势,导致在民间器物上宗教题材的增多,熨斗也不例外,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宗教符号装饰的熨斗比比皆是。如中国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在明清逐渐渗入到民众的生活中,符合当时人们淡薄无形神仙追求,注重务实思想,认为宗教要为现世生活服务,解决现世实际问题。这些明代道教中典型的道符、福禄寿、八卦等作为装饰元素与锦地回纹纹饰组合,表达明代老百姓保佑家庭或家族平安幸福期望。(图5)另外,清代民间传统复古趋势的流行,大量的汉代青铜器纹样题材被装饰在熨斗上,如饕餮纹、兽面龙纹等。(图6)还有文字题材、几何题材等,也都成为熨斗的纹样题材,无论何种题材的应用,都是以吉祥寓意为主,反映明清老百姓求福造福得福心态,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士人商贾平民朴素而浓郁的功利性思想和现俗文化。

2.写实自然的装饰手法

图7 佛教人物故事龙吞口烫斗 清代

写实的客观特征是现实主义的符号,即客观地再现自然和生活,反映时代背景下的大众群体的精神面貌。虽然在生活器物中,造型占有主导的地位,但是纹样装饰对美化造型,突出造型、强调视觉感染力,在造型艺术中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反映时代审美特征。明清之前的熨斗装饰大多以抽象的装饰技法为主,到明清时期,社会市民阶层的扩大,逐渐形成个性思想解放和强烈自我意识,推崇真实逼真的美,也反映在市井平民的造物观上,使得熨斗在装饰技法上更加趋于写实性,表现出熨斗装饰风格趋向泛俗的特征。一方面,用写实技法反映人物与场景结合,如清代佛教人物故事龙吞口烫斗(图7),借鉴写实绘画形式,用写实性雕刻技法描绘一幅佛祖传授佛法的现实情景。从内容上把佛祖与现实自然环境结合,拉近佛祖与世俗生活的距离,反映当时人们信仰观。从技法上,精准雕刻线条把人物形态表现得自然真实,山石林立、亭台流水、菩提树叶等自然景色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画面构图和谐饱满,刀法不拘一格,线条铿锵有力,自由顺畅而又不失细腻生动,无论从立意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是反映当时人们真实生活状况。另一方面,写实技法反映在自然植物表现,如清代梅兰竹菊文房熨斗,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一种天然之美,含蓄之韵味,以物载情表达吉祥美好的愿望,表现文人充满自然超逸的审美情趣。(图8)

图8 梅兰竹菊白铜鎏银文房熨斗 清代

3.华美繁复的装饰审美

图9 明代如意护背熨斗

图10 清代马蹄袖口熨斗

图11-1 龙头把熨斗

图11-2 龙头把熨斗

明清的熨斗在造型、纹饰和工艺手法上,装饰整体呈现出华美而繁复,饱满而巧密,雅俗并举的华美审美特征风行。这些特征无不新兴崛起的商贾阶层和平民阶层的审美诉求息息相关。首先明清的熨斗造型装饰色彩浓厚,如熨斗挡板装饰多样,熨斗从唐代的盆式发展到明清的斗式,明代斗式熨斗挡板造型盛行,一方面挡板解决防止火星四溅烫手的功能问题,另一方面挡板造型象形寓意着对官运仕途权利的渴望,如明代熨斗与明代官帽形制相似,(图9)清代熨斗与官服马蹄袖相似,(图10)从而挡板边缘成为装饰重点之一,明代以精巧的弧形如意纹,而清代多用飘带波纹线条,融入满族文化的元素,都呈现出华丽妩媚的风格。明清熨斗把的装饰更是精雕细琢,在明清时期老百姓认为龙是吉祥瑞兽的化身,象征着风调雨顺。于是各种形态的龙头神态装饰熨斗把,作吞云吐雾状,龙须呈蜷曲飘动状,神态威武,整体刻画写实逼真富有动感。(图11)其次明清时期过度重视纹饰

装饰,满地雕刻纹样装饰熨斗斗身成为当时流行。一方面是追求财富的炫耀,追求仕途的前途,享受荣华的生活成为当时普遍的价值取向的驱使,另一方面明清手工业在经济商业化推动下,为手工艺为主体的市民阶层提供展现自我,发挥自身的平台,追求审美风格的富丽繁密,工艺上的巧镂精雕,成为熨斗审美风格转变的重要原因;同时在清代崇尚古韵之美,更加促使熨斗雕刻风格取向秦汉时期的青铜器雕刻风格。明清的华美不及唐代雍容,典雅不如宋代内敛,有些纤细、做作和媚俗,同时又不失精美富丽和灿烂之势,熨斗在日益精致和日益繁复的风格中演变发展,反映出明清典雅与俗气、华美与繁复的双重审美品格。(图12)

二、明清熨斗装饰世俗化特征成因分析

1.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变革

图12-1 饕餮纹龙吞口熨斗 清代

图12-2 写意海龙文熨斗 清代

图12-3 龙头把熨斗

图12-4 龙头把熨斗

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没落时期,但也出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及“康乾盛世”的回光返照的繁荣景象。明代时期,为了社会太平,为了老百姓生活富裕起来,统治阶级一方面用优惠政策来维护朝廷政权稳定,另一方面从经济上,对内发展生产,搞活经济,减免税收,对外加强与其他国家开展经贸交流,极大推动当时商业经济发展。特别是明代正德时期,它是中国历史社会变革的分水岭,是我国近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开端,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重要阶段,从而导致世俗风气盛行。首先商业城镇大量出现,城市市民空前壮大。随着西方的资本主义传入江南沿海一带,商业资本介入和贸易频繁带来了城镇商业市场的活跃,商品经济将城市推到极盛的地步,城镇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商业结构受到极大的变迁,市民阶层力量日渐强盛,冲击着传统的权贵阶层;其次从事商业贸易和商业生产的人数增多。明代实行一系列经济改革,推行以银代役和以钱代税的“一条鞭法”以及银禁的开放推动货币经济的发展,其有利于经商阶层,更多的剩余劳动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许多商人将资金投入到商业经济中,社会上到处弥漫着商业的气息和唯利是图的功利心态,从过去重义轻利向重利轻义的观念转变,“士人读书,是为了‘商禄’;农民力作,是为了商食”[2]此外如工、隶、释氏、老子之徒,无不存在着一种商业精神。[2]世俗化倾向更加凸显。清代时期,政治上承袭明代的统治机制,加强皇权的绝对保障,在经济上采取许多措施,提出工商皆本的务实观点,鼓励和刺激社会商业经济的发展,其中手工业的发展带动城市商业的繁荣,商品丰富,流通广泛,使得清代的城市发展超过明代,商人队伍不断壮大,他们中的资本可达千万,促使贸易的频繁。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景象充实着城镇乡村,平民势力再度扩大,反映在生活器物上的世俗风尚再度繁荣。

2.明清时期文化审美意识

世俗化是明清文化审美的显著特征之一,它极大的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新的生产力逐渐形成,导致新的生产关系出现,促进新的文化审美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商品经济和私营业等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商业市场繁盛,激起民众对物质狂热欲望,追求当下的世俗生活享乐,追求奢华消费成为当时市井平民一种新的价值观。如在江南地区出现“民殷富,人肩摩,庐舍鳞次,商贾辐辏”的局面[3]。社会生活史的研究表明,在晚明“奢靡”的社会生活风气不是两都(北京、南京)和长江中下游富裕地区所独有的现象,而是弥漫于大江南北[4],同时人们日常生活服饰和生活器物的变化最直接反射出人们的审美文化的演变。从明代到清末,服饰打破严格的穿戴等级规定,商人也可穿起珠光宝气,腰金衣紫;平民也可穿着绫罗绸缎,彩绣辉煌,明代张瀚《松窗梦语》记载“男子服锦绣,女子饰金珠,是皆僭拟无涯,逾国家之禁者”[5],这些奢靡的审美意识也极大的影响着人们生活器物。其次明清时期人文思潮主张左右着人们造物思想。明代王明阳的“致良知”心学和清代实学的兴起,打破扬弃传统的理学,对个性解放的追求,注重情感和审美表现,崇尚自然、真实、自我的主张,形成以个体意识高扬观念,标志着走向世俗思潮的趋势。其思潮核心主张表达新兴崛起平民阶层的思想和审美,受到他们的拥戴和推广,成为社会时尚的主流,这种入世思想提出“百姓日用即道”,重视现实市井生活,这是对生活器物重视,影响着对器物造物设计和制作。明清熨斗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器物之一,其特征不可避免会受到思潮和审美的影响,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人文烙印。

3.明清时期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世界观的形成;而工艺美术是以造型装饰形象表现人们内心情感和价值观,两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宗教信仰是工艺美术创造者的解脱困境和心灵寄托的载体,另一方面,工艺美术是宗教用图像传播的重要的手段之一;熨斗属于工艺美术中的生活器物,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熨斗的创作者和使用者的朴实生活诉求。明清时期随着近代商业经济模式的兴起和市井平民的崛起,宗教崇拜的神秘性和圣洁性被赋予浓重的商业色彩,现世回报的目的性充实着人们对宗教崇拜意识,充分反映明清社会人们的务实功利的生活哲学,表现明清宗教信仰的世俗化特征。首先明清时期的道教、佛教和儒教处于转型期,逐渐从神圣化向世俗化趋势发展,主要体现在其内容亲民化,供奉功利化,仪式简单化,同时打破传统教条界规,让宗教与人们的生活更贴近,更富有人性内涵。如佛教中的观音菩萨的慈善的亲平民形象以及大慈大悲助人的故事,所体现的真善美的品质,满足老百姓寻求现世的护佑和心灵的慰藉。又如中国本土的道教,在明清时期从权贵走向平民,从个人修身走向现实生活,注重为老百姓解决实际生活的精神诉求,如求功名供奉文曲星供奉武曲星,求学业供奉文曲星,求风调雨顺供奉雷神星等等,这些都拉近道教与平民老百姓世俗生活的距离。其次“多教合一、神我一体,”实用主义的宗教意识成为主流,影响着明清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在明清时代,国家统治者对宗教信仰的宽容的政策,新兴市井平民为了满足世俗欲望,把不同的宗教信仰的神灵一起供奉,从佛教、道教、儒家中,吸收有利于自我利益的教条,树立新的民间宗教信仰,导致民间教派大量涌现,产生罗教、闻香教、白莲教等新的教派,同时创造各种驱邪增福避灾求财的民间神灵,其中不乏现实中的人物,这些神灵一起纳入供奉的正统的庙堂庵堂中,形成以市井平民为特色的多元复合型宗教信仰。同时寺观、祠庙是明清世俗文化发展的又一场所。有的甚至设置墟场作为寺观祠庙的经济依托,即谓“庙墟”,从而保证“香火”“祭奠”、塑神、修庙、赡养僧道的费用。这些庙墟时常能使人们从神灵那儿得到虚幻的保佑,许多民间说唱艺术得以产生并在庙墟上上演,从而又增加了文化灌输的渠道。这种宗教观念和现象同样反映和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熨斗装饰纹样上,如莲花纹饰、佛教题材图案、藏传吉祥八宝纹饰、道教题材图案等,频繁出现的宗教纹饰无疑代表当时人们对宗教诉求。(图13)

图13 藏八宝珍珠底龙吞口熨斗 清代

结 语

明清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的介入,促使商业经济繁荣兴旺,手工业的成熟昌盛,城市的富庶豪侈,社会上的商贾市民阶层实力增强,势力扩大,形成一股新兴的市民阶层,逐渐在社会上占用一席之地,显示着俚俗的平民特征,中国社会经历从权威文化向世俗文化较量、交融与转化的时期。作为生活器物之一的熨斗在某种程度上映射时代的生活风尚和审美文化,对日常生活层面的关注,导致明清装饰艺术向大众日常器物趋势发展,满足大众阶层的心灵慰藉,表现出华美繁复的审美特性。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认为:“当审美意识不再局限于艺术,而是遍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时,审美意识的世俗化趋势也就同时发生了。”[6]明清熨斗的世俗化特征具有时代性,它不仅仅是一种审美风格,更贴近近代审美意识,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是对人性的解放,人性的张扬和人性的放纵,从明清熨斗的装饰中得到凸显和印证,因此在中国造物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猜你喜欢
世俗化平民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论高科技时代的佛教
论佛教的与时俱进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从“禅宗”到中华阐释美学中的伦理文化研究
平民领袖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论鸠摩罗什形象的世俗化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