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小懿
去年国庆长假的第一天,爸爸分配给我一个不大不小的任务:把刚装修好的新房收拾干净。因为约好了与妈妈一起去理发店洗头发,于是我心不甘情不愿地说:“我才不想去呢,你找一个保洁阿姨多么干脆啊……”
没等我说完,妈妈抢着说道:“爸爸叫你去帮忙你就去呗。老妈我忙着照顾生意,都好几天没洗头发了,我先去洗洗,你忙完了再赶过来。”说完,她往我手里塞一张百元大钞,然后坐上的士离开了,留下一脸茫然的我。
爸爸明白了我的心思,便語重心长地对我说:“打扫房子这种事得自己动手。只有亲自打扫过,你才会知道房子哪里容易弄脏,哪里难以打扫,今后才会讲究卫生。”
我无可辩驳,只得硬着头皮去做。走进新房,只见装修后废弃的材料堆满屋角,屋里还有一股刺鼻的油漆味道,很难闻。我立刻开启大扫除模式,开窗通风,搬出废料,洒水扫地,擦桌子、墙壁,并喷上空气清新剂。
忙了大半个上午后,我终于打扫完毕。看着干净、整洁的新房,我摸着满是汗水的额头对爸爸说:“老爸,大功告成。”
爸爸说:“先别得意,今日叫你打扫卫生,是想让你懂得一些人生道理。一间新房,如若蒙尘,几经擦拭、洗涤,便可窗明几净。如若心房蒙尘,我们是否愿意抽出时间来打扫呢?”
是啊,爸爸的一席话点醒了我。有时候,我们会花上半天甚至一整天的时间,在洗头、掏耳、看电影等上面,但不愿意花费哪怕半个小时来打扫房间,更谈不上在夜幕降临或夜深人静时,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喜怒哀乐。大自然精美绝伦,可很多时候,我们并未听到、看到、闻到、触到,因为我们被俗物缠身,被尘垢蒙心。
新房需要打扫,心房更是如此。
其实,打扫心房并非难事,走进大自然就是一种好的方式。五柳先生陶渊明就是一个善于在大自然中怡情养性的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远离尘俗,热爱田园生活,有着高尚的情操。我们可以沏一壶茶,推开窗户,揽月入怀,扶风入室。大自然犹如一泓清泉流入心房中,洗尽心中铅华。
在追梦的道路上,有时会乌云蔽日,有时会荆棘丛生。我们可以试着去弹琴养神,读书补气,写诗言志,唱歌抒情。在饲养鹦鹉时,我明白鹦鹉学舌原有谄媚和乞讨之嫌;在培植水仙、百合时,我懂得花开花谢自有时节,许多事不必强求;在喂养春蚕时,我知道作茧自缚需要勇气,更知道破茧成蝶非一朝一夕可成……
空谷生幽兰,灵山藏宝玉。人当如兰似玉,吸天地之精华,聚日月之光辉。这样,心境就会变得高雅起来。
我喜欢阅读,《三国演义》让我胸怀天下,《西游记》让我胸怀坦荡,《水浒传》让我满怀豪情……
我热心公益,每一次爱心捐赠活动,瘦了的是我的储钱罐,肥了的是我的道德存折;在敬老院做义工时,看着老人们布满老茧的双手,我就想起在家务农的爷爷,顿生亲切之感,并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真正内涵:在商场做社会实践活动时,我按类别整理好顾客翻乱的货物,并及时补齐缺少的货物……
我知道,在阅读中,在奉献中,我能收获无尽的快乐。
“吾日三省吾身。”古人如此谆谆教诲,那么,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我们为什么不能停下匆匆的脚步,拂却心灵之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