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华君 邢瑛
摘要 目的:观察小儿推拿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120例,随机平分两组。治疗组用西医对症处理辅以小儿推拿治疗,对照组仅用西医对症处理。结果:治疗组中患儿症状好转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 轮状病毒性肠炎;小儿推拿;疗效
引起小儿秋冬季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之一是轮状病毒,婴幼儿对其普遍易感。以9~12月龄发病率最高,潜伏期1~3d。6~24月龄小儿症状重,而较大儿童多为轻型或者亚临床感染。本病起病急,多数先吐后泄,伴轻中度发热,腹泻每日4至数十次不等,大多数为水样便,伴不同程度脱水及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为自限性疾病。该病的治疗原则包括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培菲康或吗咪爱)等。小儿推拿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因其无痛苦、无不良反应,医患双方对其越来越重视。2014-2016年采用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资料与方法
2014-2016年收治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120例,患儿均有水样便或者蛋花样便,经大便RV抗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确诊为RV肠炎。将其随机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1]:①大便轮状病毒ELISA检查呈阳性。②大便性状改变,量及水分多,少量黏液存在于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中,无腥臭味。③急性起病,发热、呕吐等症状常伴随出现。④大便常规可见脂肪滴及少量白细胞(O一3/HP),无吞噬细胞。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1994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小儿泄泻湿热泻的诊断,此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水样大便,每日数次或数十次,臭且色褐,可有舌质红、苔黄腻,脉数,黏液便,肛门灼热,发热口渴,小便短赤。
治疗方法:嘱两组患儿进行饮食调整,给予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同时口服黏膜保护剂和微生态制剂。治疗组同时辅以推拿治疗,采用多种手法,如摩、点、搓、运、按、提捏、推等,基本主方为清脾经、清胃经、清大肠、清小肠、清天河水、退六腑、揉天枢、揉龟尾,各200次嘲,1次/d,3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比较并观察以上两组患儿在治疗3d后的日均大便性质恢复正常所需的時间以及大便次数。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①痊愈:全身症状消失,大便成形。病原学检查阴性,大便镜检未发现异常。②好转:大便水分和次数均减少,全身症状有所改善。大便镜检偶见脂肪或白细胞、红细胞。③无效:未见改善的大便次数及水分,或症状加重。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23.O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大便恢复情况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3d后的日均大便次数及大便恢复正常所需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l。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86.7%,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形气未充。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之分[4]。外因责之于感受湿邪,常兼风寒暑热等邪而为病,其中以湿热为多见;内因责之伤于乳食或脾胃虚弱。其主要病变在脾胃,病机关键为脾胃受损,升降失司,水谷不分,混杂而下。盖胃主受纳腐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之后,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
清脾经、清胃经可清中焦湿热,清大肠、清小肠可清利肠腑湿热积滞,清天河水、退六腑可清脾胃湿热、利尿除湿,揉天枢、揉龟尾可升清降浊、理肠止泻,治疗时经过推拿脾经穴位,增强了脾之升清和运化功能;清大肠和小肠,使大肠传导速度减慢,抑制亢进的功能,小肠得以泌别清浊,水谷精微得以化生,腹泻自止,营养全身。手法组方严谨,操作简便,疗效明显;用小儿推拿治疗,可以缩短轮状病毒性肠炎疗程,迅速改善症状,且是一种提高患儿机体免疫功能的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9-1290.
[2]吕美珍.小儿推拿[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2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
[4]汪受传,虞坚尔.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