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三继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效果。方法:收治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7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联合西药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医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胆舒胶囊联合疏利通泻汤用于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疾病的治疗,症状、体征改善效果显著,适用于不宜手术患者。
关键词 中西医;慢性胆囊炎;胆结石
慢性胆囊炎为胆囊慢性病变,在消化科疾病中比较常见。近些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变化,该疾病的发生率逐渐增加,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存质量[1]。因此,提出积极、有效的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方法,是临床研究的重点。临床治疗该疾病的常规方法较多,如禁食、补液以及抗生素应用,但临床疗效不佳,而采用手术切除治疗患者的依从性不佳。近些年,中医学治疗方法成为临床一种重要治疗方法。本次研究探讨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效果,具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9月-2016年7月收治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120例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18—65岁,平均(37.4±6.5)岁;平均病史(7.5±1.2)年。观察组70例,男40例,女30例;年龄17~62岁,平均(36.9±6.7)岁;平均病史(7.2土1.3)年。两组一般情况相匹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P>0.05)。
入选标准:观察患者有胆绞痛发作、恶心、呕吐、畏寒、发热、黄疸等症状体征,经B超检查胆囊壁明显增厚。患者获得知情权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其他疾病、已接受相关治疗且可能影响观测指标者,严重心、肝、肾损伤及精神病或妊娠者。
方法:①对照组:应用150mg熊去氧胆酸片,3次/d;甲硝唑片0.1 g,3次/d,10d为1个治疗周期,连续治疗60d。②观察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增加中医用药。基础药方为芍药30g,大枣7颗,半夏、生姜、黄芩各10g,枳实、柴胡各15g。且在上述基础药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辨证治疗。胁痛者增加延胡索10g、川楝子10g;明显黄疸患者增加金钱草10g、茵陈10g;结石患者增加金钱草10g、鸡内金10g、海金沙10g;湿热症状患者,可增加龙胆草10g、栀子10g;热盛患者增加蒲公英10g、板蓝根10g、金银花20g。上述药方煎煮用药,取水煎至200mL用药,1剂/d,分别于早晚用药各1次。治疗周期7d,直至患者症状消失,或辅助检查后胆囊壁明显缩小3mm,待结石消失后,患者停止用药。用药过程中,患者禁食辛辣刺激食物,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按照两组的治疗效果,并收集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同时对本次研究对象进行随访,并统计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及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随访时间为1~6个月。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肝胆分会西安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2]。①痊愈:患者的体征均彻底消失,经B超检查胆囊壁恢复正常光整,胆囊结石完全排出;②改善:患者自觉症状、体征基本消失,B超检查胆囊壁增厚有所减轻,胆囊结石排出体积有所减小;③无效:自觉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B超检查胆囊壁厚度未减少甚至出现明显增厚情况,未排出胆囊结石,结石体积大小无变化,甚至有增加。总有效率为痊愈率与改善率之和。
统计学方法:所有研究数据资料统一由SPSS19.5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50例,痊愈19例,改善1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4.O%;观察组70例,痊愈43例,改善2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3%;观察组总有效率(94.3%)显著优于对照组(7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7,P<0.01)。
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前,对照组、观察组的中医症状总积分为(12.10±2.11)分、(11.77±1.89)分;治療后,对照组、观察组分别为(4.45±1.82)分、(10.25±2.75)分。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0,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症状总积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41,P<0.05)。
不良反应:两组用药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肝人群的增加,胆石症合并慢性胆囊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胆囊结石多合并慢性胆囊炎,占80%左右。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消化不良、上腹疼痛等,严重者可能会出现黄疸,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嘲。而且该类疾病患病人群中,中老年人发生率较高。一旦出现病情反复发作或胆囊区域绞痛,患者无法耐受,而且一些患者存在消化不良、腹胀或厌油等症状,若久治不愈,会发展为慢性疾病[4]。因此,临床提出应给予患者积极、有效的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引发急腹症,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
当前临床对于慢性胆囊炎发病机制并未确切,多采取缓解治疗策略。西医最常用抗生素、抗炎镇痛药物。中医临床主要采用常规消炎利胆、针灸或外科手术切除等方法治疗,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均有较高的复发率[5]。
临床治疗中,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合并几种疾病,发病率最高的是气郁胆热兼肝胃不和,因此,临床提出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辨证用药基础上,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应用效果显著。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胆胀”“胁痛”“胃脘痛”等范畴,多是因情志不畅,或饮食不节而导致肝胆气郁,疏泄失常,脾胃受损,气血运行不畅,而导致右侧胁肋部及肩背部疼痛[6]。病变部位主要集中于胆位,同时包含了肝、脾等器官。胆汁排泄一般有通降特点,需借助肝气疏泄条达,若肝气疏泄失衡,则会发生胆汁淤积情况[7]。中医提出治疗原则为清热利湿、利胆排石。本次研究中,采用大柴胡汤治疗,黄芩、柴胡和枳实都具有清热利郁、疏肝利胆的功效;而茵陈等药物可疏利肝胃气机,同时具有清胆热的效果;鸡内金、海金沙和金钱草并称排石三金,其清热利湿效果良好,且具有松弛平滑肌和抗炎效果。延胡索等药物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从现代药理学角度分析,大黄内大黄素可有效解除体内乙酰胆碱而引发的痉挛,促胆汁流泻,扩张胆道,抗菌效果良好。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同时结合西医治疗的临床思维和专业理论、结合不同药物进行治疗,能更细致化实施疾病诊治,提高临床疗效,防止病情恶化。而且针对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患者。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中西医联合用药后,其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高于对照组,这与刘彪等的临床研究结果基本相符[8]。
综上所述,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采用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到临床中。
参考文献
[1]刘万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5,3(20):78-79.
[2]李彤,闫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12):37-38.
[3]侯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6,3(4):633-634.
[4]李伟.大柴胡汤对胆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围手术期患者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16,36(12):1227-1230.
[5]陈宇翔.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5,2(17):3398.
[6]江长安,杜丽.腹腔镜和开服手术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临床价值比较[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6):3059-3060.
[7]赵登科,赵彩霞.疏肝利胆通泄法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胆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患者疗效初步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7,20(5):633-634.
[8]刘彪.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5,3(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