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故乡

2018-07-19 09:37
中学时代 2018年2期
关键词:蒙山小叔文风

在祖父的描述中,故乡是一个洋溢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地方。他小时候,村中隔几步便是一座精致考究的石牌坊,牌坊上的各种图案刻画细致,远远望去气势恢宏。村里的大户人家张家祖辈都是郎中,青瓦白墙的大宅门在村中别具一格;张家老少言谈举止自是文雅有礼。村中土地庙、观音阁虽历经风雨依然伫立,村头的仲子庙香火不绝……

几千年前,故乡还是一个叫着古雅地名的小诸侯国,名曰“颛臾”,其主要的职责便是主管蒙山的祭祀与祈福。那时战乱频发,这里却依旧宁静。几乎是同一时期,一位书生负笈百里,走出深山求学,终得孔子指教。他便是子路,又名“仲子”,故乡因此得名“仲村”。

孔子故里曲阜闻名世界,孟子故里邹城也是尽人皆知。可我的故乡,却默默无闻了几千年,只有路口那座仲子雕像,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

如今的故乡,再也没有了百年前甚至千年前文风不断的一幕幕情景,到处都是一片单调与平庸。当大雁掠过长天,再也不会驻足守望这片土地,而是头也不回地继续前行。现在的故乡,还能以什么来吸引人探访呢?又能以什么来证明,这里曾是一片文风浓厚的土地呢?

时间不会证明一切,而是只会洗刷一切。

祖父的祖上开着染坊。在太祖父幼时,他曾经穿梭于各色染布与染缸之间,与各种颜料相伴左右;可到祖父时,染坊早已不在;现在,我们只能在博物馆中看到昔日染布的情景。改革开放后,村里人都去外地引进棉纺手套机,嘈杂的机器声压过了读书声,村里一度获得了“手套村”的称号。

小叔家是做手套生意的。因为手套销路好,小叔家富裕起来,盖了新式的“小别墅”,小爷爷开着豪车四处“奔驰”。小叔年龄上与我一般大,个头高出我许多,因为要经常招待客户,小叔举止落落大方,备受称赞,可我们总是聊不到一起。他的身上好像少了些什么。少的是满腹经纶的才华,还是先民那种传承不绝的文人风骨?我也不清楚。

或许,那个文风四溢的故乡,已经远去了。

在父亲的记忆中,故乡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村子到处都有池塘水洼,池水清洌无比。一条河从村西流过,河边遍植垂柳,处处青葱,满眼新绿。每当大雨如期而至,石板路上便水花四溅,虽抵不上小桥流水的江南,却有一番别样的诗情画意。

但是,上述的景象,我从来也没目睹过。

我只记得,小时的故乡,成排的瓦房密集排布,街上的土路不时扬起沙尘,那些风景宜人的池塘早已被填平,或是作为垃圾池。那棵歪脖子树作为村中为数不多的植物寂寞地立在接近断流的河边,萧索,衰朽。

故乡离蒙山仅有20余里,但截然不同的景象令人难以接受。不知何时,为了发展生产,整个村子的植被毁于一旦。因为要扩大耕地面积,因为要办工厂,村里的池塘也已经面目全非。而现在,镇上盖上了小高层,已经有许多村民搬进去。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这批老人,应该是故乡最后的守护者。

从祖父到父亲,再到我,短短三代,那个令人神往的故乡却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些记忆,也将在子子孙孙代代传承中最终被抹去,随着城镇化的大步推进,没有人会知道这些过往。

谨以此文,缅怀那个曾给我带来无限遐想的故乡……

猜你喜欢
蒙山小叔文风
美丽的蒙山
不良文风要害在“假”
关于通过改进文风促进作风转变的探究
愿您,三生有幸
刘奇葆:改文风永远在路上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改进文风贵在言之有物
傻子小叔
老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