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2018-07-18 17:52石蕾
智富时代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国城镇化

石蕾

【摘 要】城镇化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课题, 区域层面上的城镇体系理论和实证探索也在不断深化,空间分析方法和数字计量模型已成为重要的定量分析方法,新现象、新领域和新势力成为研究中重要方面。从“科学问题”入手,特别是要关注“五化”背景下城市发展的空间性和区域性问题,有益于新国家地理学的理论创新。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城镇化;中国;学科进展

一、引言

中国已进入城市时代,作为人居最集中的城市,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经济效应[1]。城市地理学独立时间并不久远,20世纪50年代,其研究范式才逐渐凸显出来[2]。70年代后期,国内发展政策的转向经济中心建设,将城市置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地位,城市地理的研究才开始焕发生机[3]。80年代后,各大高校在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领域有所拓展。21世纪后,中国城镇化无论是总体规模还是发展速度均前所未有的,为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4]。

二、中国城市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21世纪以来,城市地理学研究从理论到实证再回归理论的循环,空间范围不同尺度变换,基本遵循从大到小的范式,具体研究表现为:

(一)城镇化研究是热点课题

中国城镇化研究起始于1980年, 研究的核心范畴始终围绕城市功能和城镇化这一热点领域。国内学者开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研究。吴友仁探讨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城镇化问题,由此揭开了国内城镇化研究的序幕[5]。20世纪90年代后,城镇化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乡村城镇化、城镇化动力机制、郊区化等方面。2000年后的城镇化研究则主要围绕城市结构变化和城市管制问题展开,具体包括城镇化格局、城镇化过程以及动力机制研究研究等[6]。

(二)城镇体系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

20 世纪80年代开始结合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实践,形成了经典的3大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分析范式;90年代,城市经济区划分、中心城市及不同层次城镇体系、全球化下的城市体系研究和新技术方法的应用等成为热点;2000年后,更多学者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城市群、都市连绵区等研究单元,研究形成了城市体系规划内容和工作的范式。

(三)总体研究与经济建设互相协调

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其内部存在各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7]。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纵观近几年国内城市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国内关于“点”的研究比重相对减少,而“面”的研究的比重相对增加;理论研究的比重相对减少,而实证研究的比重逐步上升,但总体研究与国家经济建设相协调,研究的区域重点在东部沿海。

(四)定量分析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

根据所研究的内容,有针对性地的收集数据和相关资料,由此研究方法总体上呈现出了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并辅以定性和质性的分析转变。随计算机硬件设施的成熟、数据分析方法的普及,既包括上世纪八十年代即开始运用于实践的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重力模型等简单的计量,也有如分形、生态足迹、神经网络及GIS/RS技术、城市建模等新的技术方法[8]。

(五)新现象、新领域和新势力不断涌现

近些年邀请国际学者,举办诸如“中日城镇化专题研究”等学术论坛,立足国际视角,拓展研究领域的重要途径,形成“学术共同体”,为关注城市及区域发展中的新现象、新领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促进国内城市地理学研究力量。此外,在国内经济发展向好的背景下,推进新兴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基地,也有利于扩大学界的研究阵容和影响范围[9]。

三、国内外研究进展比较

西方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起源于二战后英美的流域治理、区域规划和社会管治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形成以定量分析为主的中心地研究、生态因子研究和空间行为研究,及后期多种定性研究。总体研究有明显的文化转向,且发展背景差异引起国内外在相同领域内的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内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就与国家建设相结合,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生产的良性循环。

国外领域包括城市形态与结构、全球及低碳城市等方面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互联网、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全球化使城市作为经济的主要中心和节点,经济转型、空间重组、网络重构、功能提升成为发展的重要特征。国内研究领域集中于城市网络、城市群、都市区、城市社会地理、城市历史、文化及生态和环境等方面,80~90年代相关学者开展大量的跨区域、市、县等不同空间尺度规划实践,总结和提升了城镇体系的内涵与理论体系。与国外相比,在城镇化和城市体系方面的研究已形成匹配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

自1980年以来,定量分析越来越成为国内外相关研究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分析、数学建模、空间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等4类。

四、学科发展的趋势及展望

(1)关注区域文化和生态保护已成为学科发展中重要趋势。关注现实问题产生的机理机制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学科发展的关键,近10余年,城市文化、城市环境等问题不断出现,学科对于“文化”和“环境”的转向初露端倪。国外城市地理学重视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化趋势,许多城市地理学家,成了城市社会学家。

(2)重视不同空间尺度和视角的转换,认知路径呈现多元化。研究城市空间过程、现象及空间结构,传统城市仍是重要的研究尺度,全球化与区域化的融合发展,既从更宏观角度进行研究。立足国际视角,认知路径呈现多元化趋势。

(3)从“科学问题”入手,有益于新国家地理学的理论创新。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物质与非物质空间融合,特别是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关注城市发展的空间性和区域性问题,能为国家和地方的需求提供有效的智力服务。

【參考文献】

[1] 方创琳,陈田,刘盛和.走进新时代的中国城市地理学:建所70周年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成果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4):397-408.

[2] Brian J L Berry. Comparison Urbanization: Different Roads in Twentieth Century.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2008.

[3] 刘云刚.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6):681-690.

[4] 于涛方,吕拉昌,刘云刚,等.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2): 1488-1497.

[8] 王华,陈晓茜,祁信舒.试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10,02:1-4.

[9] 吕拉昌,黄茹,韩丽,藤丽.新经济背景下的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新趋势[J].经济地理,2010,08:1288-1293.

猜你喜欢
中国城镇化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