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亚华
【案例背景】
13金融班,50位同学,班内有7名男生。范小应同学,进来的成绩是班內最后一名,也是男生中的最后一名。当天报到的时候,他妈妈就因寝室事先安排给他儿子的床铺不满意,因是离厕所近,而私自跟一位晚报到的学生的床铺互换。开学后,我从他的各方面表现来看:最大的特点是懒,其次是无所谓。似乎是反正我学习是不要学的,那你们别的什么也别烦我。
【教育案例】
早自习一进教室就见到讲台上放着昨晚自习课,两位同学的请假单:范小应、杨俊杰因太极社帮忙,晚自习请假。我心里起疑:这两位同学有加入这个社吗?该两位公子哥在班里以懒散著称,怎么会加入什么社团?又怎么会去帮忙?这不是匪夷所思的事吗?我心里这样想着,也不露声色。等早自习下课,我便唤范、杨两位同学出来。我问到:你们昨晚有事,怎么没向我请假?范小应理直气壮地回答:“我们不是有老师的请假单吗?”说完他指着我手中的请假单,示意是老师写的。见我半信半疑,范小应一副无辜而被冤枉的表情,开始愤愤不平。“李老师,你不相信的话,我说什么也没用。随你怎么想好了!好了好了,我不说了……”他勿自开始情绪狂燥起来。
我总觉得哪里不对,本是一件小事,如果情况属实,当场讲明就是了,无需这般问也问不得。难道是心虚的表现?想到这里,我淡淡地道:这个好办,我打两个电话证实一下便是,你无需这么激动。一个打给社团负责老师,是否真有此事。第二个打给晚自习下班老师,问一下你们几点回的教室。“反正你不相信我们,我们说什么也没用,那你就自己问好了,你问好了。”范的语气越来越凌厉。我心里的疑虑更重。我表面上未露声色,开始拨打社团朱老师的电话,但是打不通。我又拨了晚自习郑老师的电话,询问两位学生回教室的时间。郑老师说:当时正在辅导学生,没留意到他们具体进来的时间。我才刚搁电话范小应就更我歇斯底里地发作起来:说什么我污蔑他的人格,而且发了一通诸如家人不得好死之类的毒誓。事情发展到这里,我心里反而更清晰了:你们两人昨晚一定有事满着我。我对他语气坚决地说:“既然认为老师这么几句问话便伤害到了你的人品,那老师今天只有把这个事前前后后查清楚,好还你一个清白。”说完,我便拿起电话,给社团朱老师打电话,这次电话通了,朱老师说:“是的,昨晚我是叫他们来帮忙了,但我6点多有事出去了。”说到这里我心里已经了然。“你们俩人昨天确实去帮忙了,但是提前离开了,请你们两人把几点去帮忙,后来几点离开,离开后到回自习教室几点。在这个时间段里去了哪里各自写出来吧!”说完,我立马给了两人纸笔,让他们分开并背对着写。
两个人同时描述一个事情,只有如实描述才能符合真实情况,如果撒谎,那便万不能描述到一致。果然,两人写好的递给我一看,范小应的极其简单,去小卖部了。杨俊杰的是:在校园里逛。至此两人见事情开始败露,也就软了。但欺骗撒谎的技俩他们还要使下去。到底去了哪里两人都没有如实说。来来回回写了好几张,言辞中更是斗智斗勇,终于招了私自出了校门。
事情真相如下:他们是假借去社团处帮忙,实则溜出学校去吃了一顿大餐。
我便打了范小应爸爸的电话:告知他范小应,私自出校,严重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请他下午来校,处理这个事。下午2点40分,应爸走进了办公室,一面恭维地笑着,一面问候班主任好,我简单地把事情说了下。范小应爸爸似乎有点不耐烦:“噢,就是去外面吃了顿饭,是吗?”“我们家吃的是很挑剔的,学校里的食堂吃不惯。”听着这几句话,我无语了,心里却是思潮起伏。
这个事情的处理最后是这样的:给这个学生吃了个记过处分。因为私出校门,撒谎,对待老师态度恶劣。家长的反应,却很不服气,觉得处理得太重了,不应该处分。
【案例反思】
第一:家庭教育是放任自由地,家长也觉得要吃得好是第一的,第二:班主任的教育,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家长眼里也算不得什么。家长这样的意识,影射到子女身上,那就是无所谓。
这样的事情在班级里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学生,他背后是一个家庭。学生犯了错误,表面上好像是学生的错,但随着教育的深入,往往觉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畸形是值得大家深思的。享受、个人利益第一、“只扫自家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些价值观的东西,都是家庭所推崇的,而这些也是跟学校教育提倡的价值观是冲突的。家长在学校里往往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如果成绩不行,那就跟班主任说:让他别违反纪律,职高混混出好了。
“5+2”天的教育效果直接就抵消了5天的教育效果。如何真正发挥5+2的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