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忆芳 吴育梦 杨卫琴 龙彬 杨俊峰
【摘 要】随着对外开放和现代工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各类时尚潮流的冲击,如今侗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本文主要以三江侗绣发展情况为例,着重将侗绣与当今审美潮流及现代先进技术结合,对侗绣发展的创新模式进行探索,从而使其获得更好的时尚传承,让侗绣在新时期重新焕发生机。
【关键词】侗绣;传承保护;创新
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善,生活节奏的加快,侗绣这一非遗技艺却仍无法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复杂繁琐、耗时费力的制作过程与现代生活节奏难以同步,导致侗绣面临传承断裂的危险。但在侗绣传承人的坚守和努力下,将传统技艺文化与现代文化糅合在一起,力求为侗绣的生存和发展寻出新路。在侗绣向现代化演进的过程中,科技进步与时尚潮流极大地促进了它的创新发展。
正如三江侗绣的一名手艺人覃桂珍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侗绣传承光有手艺是不行的,很简单的道理,人总要吃饭吧,不填补饱肚子怎么传承?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侗绣技艺要获得新生,需要用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只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侗绣产品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侗绣若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须与现代人的审美相结合。侗绣技艺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可将传统元素和现代科技或时尚潮流单品结合起来使侗绣传承焕发新魅力,能够被更多年轻人和喜爱传统文化的人接受并充分领略侗绣技艺的魅力。
一、当下侗绣的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随着大数据和科技时代的到来,工厂生产的效率不断提高,新时代的服饰、商品给民族的手工艺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侗绣手工艺品作为民族手工艺品之一,在传承、保护和发展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一)在高效率的机器生产背景下,侗绣不具市场竞争力
如今传统手工艺品不管是在生产还是在销售上都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民族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复杂,且基本上制作过程都是手工生产,花费时间长,生产数量上有限,效率低下,但其产品相对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价格较高,此外,侗绣手工艺品图案单调,多数以花、鸟、虫、鱼、草、兽作为背景图案,和市场上形式多样的服饰相比不具竞争优势。
(二)三江侗绣传承人青黄不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形成一股热潮。迫于生活压力,三江县年轻人的大量外流从而游离于乡村和城市之间,闲暇时间少、练习技艺的热情逐渐消褪,造成传统侗绣手工艺创作主体的缺失,许多传统针法的刺绣绝活面临失传的危机,直接影响到侗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经采访了解到三江县同乐乡侗绣绣娘达500多名,年龄从30到90岁不等,但实际上能真正掌握侗绣技艺的传承人仅为8人。一幅绣品的制作过程长,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并且侗绣讲究做工细致,针脚、色彩及细腻程度等要求刺绣者要有高度的专注和耐心,这对现代生活中接触各类新事物的年轻一代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挑战。如今在各地政府和传承人的努力下启动了非遗学堂、非遗培训班等项目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一定程度上促進侗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其中有侗绣传承人到高校讲学,如广西民族大学从2017年开始,每年举办两期非遗传承人培训班,通过经验丰富的绣娘向来自不同地方的绣娘传授经验,交流非遗传承的问题,但学堂的数量和规模有限,目前仅开设了一个共50人左右的学习班。
(三)三江侗绣产品的市场开拓存在一定阻力
三江侗绣在和现代时尚元素融合的过程中,设计者既要保持民族特色,又要考虑大众的时尚追求,人工成本高,无形中提高了绣品的售卖价格,其销售市场随成本提高而缩小。除此之外,缺乏常态化的宣传和广阔的销售平台也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市场的开拓。目前,三江侗绣制品已销售到国外,销售网络的空间维度大,但实际销售量不是很大。无论国内外,关于侗绣的宣传都比较少,据了解,许多绣品销售主要靠熟人推荐,如转发绣娘发布的关于绣品的朋友圈,或者由认识的人将绣品带出国门,小范围进行销售。总之,绣品本身的成本高、销售模式不成熟及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均不利于市场的开拓。
(四)地方政府对侗绣的资金投入不足
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出,中央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也加大了财政投入。据实地探访得知,同乐乡当地政府会借助各种节日:如“三八妇女节”、“四月八斗牛节”、“劳动节”、“国庆节”、乡庆等举行各种文化活动,举行刺绣大赛,创办培训班,鼓励并呼吁当地侗绣艺人参与其中,以期达到对侗绣民族手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发扬,这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投入大部分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侗绣传承人在和政府对接工作中,少有实质性进展,缺乏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切合本地实际的方案。
二、侗绣时尚传承与保护的积极影响
(一)推出时尚绣品,延续侗绣生命力
侗绣在口传身授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自身的特性,体现着民族的情感与信仰。侗绣技艺发展至今,其“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及绣娘对于自然和美的认识深深烙刻在绣品中。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民众生活条件的变化,非遗内容、形式也在不断发生更新。时尚绣品可在前人及现有的技术、资源的基础上,将侗绣与时尚元素相结合,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既保持侗绣的神韵又突出与时俱进的特征,彰显民族特色,对于延续其生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丰富侗绣文化内涵,满足大众对时尚产品的需求
侗绣技艺文化本身属于地域文化,传统侗绣图案纹样主要反映侗族特定发展阶段的地域特色和生活场景,有其特定文化内涵,其中呈现的色彩、图案和造型与现代社会的时尚理念有所出入,这一发展过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侗绣要能在现代社会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推陈出新,既保留经典又融入时尚。而时尚传承正是基于传统,重创新思维,将侗绣技艺应用到时尚产品设计中,赋予传统绣品鲜明的时代感和新文化理念,同时又不失对传统技艺的传承。进行侗绣的图案样式、材质绣法重新组合,弱化传统元素中不适应时代的部分,为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身份的群体设计相应的图案纹样,以期满足大众对时尚、审美及心理的需求。
(三)带动相关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传统侗绣制品的消费一直置于小众化的境地,主要满足以传承人为中心的村落或邻近村落民众的生产生活需要,消费群体较狭窄。而今侗绣产品已走出村寨,面向全国,甚至远销到加拿大、英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但囿于技艺传承人少以及侗绣本身的实用性、观赏性等多方面因素,其销量增幅不大,仍只能作为少部分侗家人主要的收入来源。时尚传承推动侗绣传承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为双方带来经济效益。同乐乡传承人韦清花表示,根据其刺绣团队的发展情况,将考虑和企业及景点合作,进行侗绣产品的精细加工和展销,这不仅能为侗绣产品扩大销售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企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指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为绣娘带来更多收益,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三、透过三江剪纸贴绣探索“侗绣的时尚传承与保护”新思路
侗绣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是侗族不可失传的手艺。然而,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渗透与现代文化的传播使许多边远落后的侗族村寨深受现代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影响,大多数侗族村民在现代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影响下,开始接受外来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具备现代审美意识,追求现代时尚,对生活与美的理解和祖辈完全不同。故侗绣这几千年的侗族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对于侗绣的传承发展,我们既要保留侗绣内含的民族特性,又要思考如何在时尚潮流中寻找与民族元素进行创新发展的契合点,探寻新思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侗绣这一民族技艺获得更好的时尚传承。
(一)创立品牌,传承侗绣文化
如今民族技艺文化影响不断扩大,但缺乏驰名的技艺文化品牌。品牌是通过企业自身的行为方式和准则获得的社会认同或确信,它能使企业在社会网络中获得较好的公众接受度与社会认可度,并能够获得所需的资源和机会。侗族地区不乏有影响力的技艺文化资源,但是技艺文化品牌树立困难,依然靠文化旅游挑大梁,仅有的文化品牌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大范围的品牌效应发挥仍然困难。
广西三江侗绣基地以韦清花为首的省级工艺传承人在同乐乡已初具品牌效应,其各式各样精美的侗绣时尚新品不仅热销国内市场还远销国外市场。由此可见建立侗绣品牌有利于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利用侗绣这一传统的技艺文化打造侗族特色品牌,是民族精神得以传承有效方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侗绣工艺品是侗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结晶,为了传承与弘扬侗族工艺文化,搭建侗绣工艺品交流与创新合作平台,发掘侗族人民聚居区的能工巧匠,使他们的精湛手艺广泛传播,开发侗绣工艺品的潜在市场。创立侗绣品牌,便于扩大市场。侗绣技艺文化品牌的创新与发展,应契合当代主流群体,在高等教育的指引下,对于知识、时尚、美感的品位追求,丰富侗绣文化的生命力,符合大众对时尚潮流的审美要求。
(二)时尚产品设计与侗绣结合,民风新样式
少数民族元素是时尚产品设计的重要资源,在符合基本审美要求和保持民族特色前提下,对其充分利用,有利于民族元素对应的文化在设计过程中得到传承和创新。复杂耗时的手工侗绣体现了侗族人民踏实细致的传统美德与古老精神文明,坚持侗绣技藝传统就是保持侗族精神文化传统,使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加生动。在侗绣与现代时尚的融合中,创造性的注入新的时尚元素可以使侗绣焕发出新的光彩,时尚产品中合理导入侗绣技艺,形成特色产品,据探访结果:侗绣现已与服饰、首饰、挂件、提包等现代流行产品相结合形成特色民风新产品。例如时尚手提包皮面上嵌入侗绣纹样,民风新品:既不失潮流之韵又含古朴民风;现代家居侗绣挂件新式百出;新潮服饰添加侗绣的点缀更显民族特色,这些立足于传统手工艺,在图案、色彩和款式方面顺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进行创新,耳坠手镯、手提包、服饰等独具“民族元素”的时尚用品让人们流连忘返。现代时尚与传统侗绣相碰撞,迸发的是新的活力。
(三)建立侗绣系列时尚产品网络销售平台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一种时代潮流。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三江侗族地区的人民最大化地利用微信这个平台向国内国外的人们展示独具特色的侗绣及时尚新产品同时在线上进行销售,将侗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全国乃至世界。但三江侗区仅仅限于微信平台。可进一步借助政府,企业的力量搭建侗绣工艺品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市场,以平台为中心,整合侗族侗绣技艺产品资源,设立1-2个侗族工艺品销售网点,通过网络平台把客户与侗族工艺品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大众可及时地表达自己对侗族工艺品的需求,生产企业可随时根据网络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和变化。
传承与保护侗绣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保持其自身的独特性,挖掘出侗族文化的内蕴和精髓,进而展现侗族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本文对侗绣的时尚传承与保护的新模式和新思路作出了一定的探讨与分析,目的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尚传承的理念,探索侗绣在当前时代发展潮流中更好的出路。同时使侗族人民增进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逐渐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以及文化传承自觉性,将来源于生活的侗绣推向国内外潮流的舞台,谋求文化效应和经济效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让侗绣迸发新的活力。但此探究涉猎范围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加强,仍需要更专业的人才来探索侗绣发展的新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宝贵的文化资源,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满足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又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在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非遗产品不免走上商业化的道路,需要根据需要有所扬弃,但坚决不可动摇民族文化的根基。
【参考文献】
[1]黄天玉,何彬.侗族刺绣指尖上的产业化之路[J].纺织服装周刊,2014,37:16—17.
[2]田非.从广西三江侗绣基地现状看民族工艺的传承与保护[J].传承,2015.09:150—151.
[3]刘慧琳.文化创意产业时代“非遗”保护的新模式[J].艺术科技,2017.01:73—75.
[4]李强.从传承人到剪纸文化的守望者—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间剪纸保护与研究[J].长江文化论丛,2017.01:168—174.
[5]袁国术.大数据语境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思考[J].北京文博文丛,2014.01:33—37.
[6]邓小燕.文化传承视野下社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思路探讨[J].广西民族研究,2012.01:180—184.
[7]杨宏峰.中国侗族[B].宁夏出版社,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