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捷
【摘 要】中国是一个历史资源丰富,各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改革开放使它的文化建设踏上了繁荣发展的新征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孕育了文化产业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文化产业在我国经济中体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主导地位,本文对国内外文化产业文献进行了研究综述,并立足当下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文化产业;区域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理论
一、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研究
“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其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中对“文化产业”说明道:“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必须和大众文化严格区分开来。文化产业把旧的面熟悉的东西熔铸成一种新的特质。在其各个分支中,那些适合大众消费的产品,那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消费特性的产品,或多或少地是按计划生产的。”霍克海默与阿道尔认为文化产业制造出的“大众文化”是一种“商品文化”,丧失了文化本身的特点。他们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并不是为了谋求产业本身及其发展,而是带有否定色彩的对文化工业的社会批判。
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英国1964年诞生的伯明翰学派关注到了文化产业生产和消费中的能动和解放力量,他们注重从制度话语、思想意识和权力等微观政治视角来考察和分析文化产业。该学派坚持文化的平民立场,他们使用“通俗文化”而代替“大众文化”,强调文化对社会生活的介入功能,主张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开创了学术界的文化研究思潮。
随着时代发展与文化产业的具体实践,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争论逐渐弱化,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国家纷纷给予文化产业支持以快速实现发展,促进了文化产业研究从理论争论走到了实践应用研究。当代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理论学者投身到了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中,大量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文化产业的成果涌现出来。以美国文化产业理论为代表的当代西方文化产业应用理论,十分注重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消费方面的理论研究,代表着当今世界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方向。
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一个专门小组对文化产业进行研究,之后,随着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才逐渐成为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文化经济类型:“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ies)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动。”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还没有“文化产业”的提法。1992年,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到要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同年出版的国务院办公厅综合司编著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书,明确起用了“文化产业”的说法。
200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里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
2003年9月,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所以,中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文化娱乐的集合,区别与国家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文化事业。
20世纪80年代,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的“法兰克福”流派的理论传入我国,我国学术界也逐渐展开了对大众文化、文化经济的讨论。李军(1987)认为,“把作为第三产业一部分的文化艺术纳入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运行轨道,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完全是它自身的客观要求,是由它的商品性质决定的。”高冠钢(1988)认为,大众文化是现代化的产物,大众文化产业跟科学技术发展一样,是大众文化的推动力量,而不是消极供应者。金冠军、尚月(1989)通过梳理总结外国文化管理的经验,对我国文化经济管理从文化价值观念、文化市场和体制、经营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在从“十五”到“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的屡屡攀升,相应地,学术研究对于文化产业研究的成果也逐渐丰富起来。总结起来,我国学者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关于文化产业政策与体制研究
许钢(1992)认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越来越成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而文化产业作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在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产业政策去规范。胡惠林(2000)认为,中国文化产业除了体制转型带来的矛盾外,另一个需要重视的就是缺乏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的文化意识。因而他提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需要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向有明、王玉明(2001)认为,政府统管文化、文化事业的行政化与非产业化、非法制化造成了中国文化事业运行机制的低效率,与文化产业发展相悖。解学芳(2007)认为,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性保障,在探讨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后,他提出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有多重路径,包括理论创新路径、渐进式改革路径、意识形态路径以及规制路径。
(二)关于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当今世界,文化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而且把文化产业发展为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早就成了本国的支柱产业,在此之后我国政府与理论界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学者们纷纷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各自阐述和论证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说明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应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与支持,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郑茂林、郭旭红(2004)从文化产业与知识经济、社会科等的关系以及对关联产业的带动作用等方面分析,认为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他们认为现代文化产业不仅促进经济增长,而且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厉无畏、王慧敏(2006)认为,文化创意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应该与科技创新相提并论,它既能创造可观的经济增长收益,又能改变经济增长模式。
(三)关于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研究
近年来,关于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多,主要以文化产业与城市化、信息化、金融产业等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主要研究范围。祝青(2002)指出,文化产业将成为继工业化、第三产业后,第三波助推城市化的产业浪,文化产业的扩展将成为城市化扩展的主要动力。罗靓(2006)总结得出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政府占比高,企业融资存在多方面障碍,通过分析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金融业应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张海燕、王忠云(2010)指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建议通过体制观念整合引导市场整合,进而促进市场整合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四)其他研究
除此之外,学者们还从其他角度纷纷展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例如对产业集聚与文化产业发展关系的分析,康小明、向勇(2005)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与产业规模的扩张相互促进,从而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发挥作用,應启动并完善我国文化产业集群战略。王文章、陈飞龙(2008)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施方式。
三、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研究
胡惠林(2006)认为,各个文化企业总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决策目标,很难实现区域乃至国家整体效益的最优,某种程度上的资源掠夺式的文化产业发展、甚至导致对该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破坏。因此必须从国家战略的宏观层面和区域整体利益考虑区域间合理的文化分工和产业布局。赵彦云、余毅、马文涛(2006)对中国36个省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了四个梯队的水平分布格局, 竞争力优势分布呈两极分化的态势,广东、浙江等第一梯队的省市,基本上集中了大部分的优势要素,而另外一些较弱省份则集中了大部分的劣势要素。马萱、郑世林(2010)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文化产业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中国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在技术、纯技术、规模效率上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但东中西部差距在逐渐缩小。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学术界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的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1、从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从对文化经济的研究到对文化产业的研究;2、从对文化产业自身的研究转变到对文化产业和经济增长、国家竞争力、以及与其他产业关系的研究;3、从以定性研究为主到逐渐增多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4、从国家整体文化产业发展到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关注转变。
四、启示
在当今全球主要国家的文化产业日益彰显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一国的文化软实力越来越直接转化为国家经济实力的一部分。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在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我国的文化产业在东西部地区上通过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互补发展,对促进我国文化产业良性发展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廷兴,董佳兰,从曙光.中国文化产业史[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7
[2]范周.文化产业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韩英.文化产业经典案例解读[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7
[4]许钢:《我国文化产业及其产业政策》[J].《管理世界》1992年第6期
[5]向有明,王玉明.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兼论文化体制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1
[6]解学芳:《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的一项制度安排》[J].《学术论坛》2007
[7]霍步刚,傅才武.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分期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策略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7
[8]郑茂林,郭旭红.知识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关联性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4
[9]祁述裕,殷国俊.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和若干建议[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
[10]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
[11]祝青.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化发展的关联性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2
[12]罗靓.发展文化产业与金融支持[J].农村金融研究,2008
[13]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
[14]康小明,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15]胡惠林.关于区域文化产业战略与空间布局[J].山东社会科学,2006
[16]赵彦云,余毅,马文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
[17]马萱,郑世林.中国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济学动态,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