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苑
【摘 要】《青年在選择职业时的考虑》是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起点,展现了马克思的择业价值观。放眼当代中国,“就业难”的问题仍得不到解决,青年马克思的择业价值观对于引导当代青年树立良好的择业观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择业价值观;当代青年;理想职业;启示
马克思在十七岁时就能以人与动物的区别为出发点,从而得出与动物相比,人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人总是以自由活动去驾驭自然且这种自由的首要表现为职业选择。《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下文简称《考虑》)充分展示了马克思的卓越才能和先利人后利己的高尚的职业理想。细心研读《考虑》一文,思考青年马克思择业价值观的内在底蕴,对于我国当代青年树立良好的择业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引导促进作用。
一、择业价值观——以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为目标
择业价值观,是个体对职业的认知及其所持态度和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年仅十七岁的青年马克思对于未来的择业观点不同于其他同学;对于职业选择问题的思考,他不仅仅拘泥于某种具体职业的层面而是把它看作是人类实现幸福的途径,从而将其上升至人类幸福的高度。
(一)以“尊严”、“正确思想”和“不断接近共同目标”为择业标准
马克思认为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择业标准即“尊严”、“正确思想”以及“不断接近共同目标”。个体的择业价值观难免有所不同,但应当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对于这个目标来说,职业的选择只是一种手段而已。
(二)以人类幸福与自身完美为主要指针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这两种利益看似对立,实际上相互依存,不可分离。马克思认为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应当相统一,只有为人类谋幸福才能使自身也变的完美。
(三)以为人类幸福而献身为价值理想
马克思在《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这里道出了青年马克思确立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精神,为马克思后来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伟大发现奠定了基础。
二、实践路径——选择能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人类的职业
马克思认为,一切职业不过是手段,如果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带来幸福的职业,那么,我们体会到的幸福不再是一个人的幸福,而是属于千百万人的幸福。
(一)思考现有社会关系的制约性
青年马克思强调:“但是,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这里,清晰表达出了社会关系对青年选择职业时的客观制约。这一思想已经包含了马克思在青年时难能可贵的唯物主义因子和睿智的眼光。虽然青年不能改变在他们有能力决定前就已然确定的社会关系,但是他们可以秉持审慎、认真的态度去权衡择业,而不是“听天由命”地任由其发展。客观条件有时对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有时又会起到制约的作用。因此,青年在选择职业时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态度,要在思考现有社会关系客观制约性的基础上去择业,一旦选择错误,可能会毁灭其一生的职业理想。
(二)综合权衡个人实际情况
马克思同样从个人素质角度出发,明确表达出青年在选择理想职业时必备的个人素质是体质和能力。但在对于这种客观因素的考虑之前,青年应把可能干扰到他们选择理想职业的主观因素一一排除。
“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欺?”此处,马克思指出青年在择业时容易理想化,缺少清醒的判断。而这些错误认知和鼓舞大多来源于他们的虚荣心、幻想、一时兴趣。如果在选择理想职业时的出发点就是错的,一旦去实践它,就会感到厌倦,而自己的理想也会落空。因此,从主观上来分析,青年应对理想职业有全面的认识,了解这份职业可能带来的困难并从内心真正热爱它,才能一直受到鼓舞。
马克思认为体质和能力对青年选择理想职业至关重要。马克思在《考虑》中指出:“我们的体质常常威胁我们,可是任何人也不敢藐视它的权利。”如果选择的职业超越了体质限制,在短暂时间内,青年可能会高效地工作,但从长效性来看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这样一来,会加重他们的身体负担,较正常工作而言,身体会垮的更快。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绝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妄自菲薄。还有比这更痛苦的感情吗?”如果青年对他们的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选择了不能胜任的职业,就一定做不好它。由于他们的能力与理想职业对个人能力的要求相差甚远,这种错误估计会使青年产生自卑感、妄自菲薄,将自己认定为对社会无用的人。到那个时候,正如马克思所说:“即使不受外界指责,我们也会感到比外界指责更为可怕的痛苦。”因此,青年在选择理想职业时应综合权衡个人实际情况,排除主观干扰因素,具备理想职业所要求的客观的个人素质。
(三)选择最能带给人类幸福的职业
马克思在《考虑》中提及了所选职业要给人以尊严,有正确思想作为前提以及不断靠近共同目标才最能带给人类幸福,接近完美。反之,如果青年选择的职业有失尊严且建立在错误思想之上,就会给他们生活带来很多困扰,加重青年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此时他们只能依靠自欺欺人来解救自己。能给人以尊严的职业不见得是最好的但却是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有正确思想作基础的职业能让他们的行为长久,不动摇。因此,只有能够干预现实生活的职业,才是最能带给人类幸福的职业。
三、青年马克思的择业观对我国当代青年的启示
通过对《考虑》一文的深刻解读,无论是从青年马克思的价值理想还是择业价值观上,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的睿智和伟大。这给当前我国青年的职业选择带来了许多重要启发。
(一)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在马克思看来,青年只有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确立正确的择业观。“人只有为了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了他们的幸福工作,他自己才能达到完善。”青年在择业时应当立志于为整个人类谋幸福,与此同时,自身也将趋向完美,而不应只局限于只考虑到自己一时的虚荣及爱好的利己主义的圈子中。尽管青年人激情四射,充满活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合理地评估自己的能力而又容易产生一时的爱好,很容易去选择那些不切实际的职业。这些都是容易影响他们择业的不可忽略的因素,而这一切都源于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很多青年缺乏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存在着严重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倾向,对于自己想要选择的理想职业的认知还不充分, 选择职业的出发点不正确和不明确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对此,更要积极引导我国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首先,引导青年要有个正确的自我认识,只有充分考虑自身各方面条件后,才能得出一个合理的自我能力评估,这样才能使他们有效避免选择到脱离自身实际的职业。如果青年仅看到了表面现象而不进行深入探究就轻易选择了一个职业去从事,就会陷入脱离实际的危险中,更不利于他们在这个职业上的长远发展。其次,引导青年要认真思考所选职业是否能够有机会为全人类谋幸福。如果青年能够在思想上朝着为人类服务,为人类谋幸福的方向来选择职业;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来选择职业,那么,他们所体会到的快乐也不会是利己主义的,狭隘的快乐,而是属于全人类的快乐。最后,引导青年尽可能多的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一个最贴近他们理想的又能够最大限度地施展其才能的职业。
青年马克思在中学时就能以自己独有的理論和独创性的眼光对未来社会进行科学预测并就青年择业问题提出一般性的观点。他的为全人类谋幸福的择业观彰显了其伟大的人生价值观,对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择业观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树立理性的择业观
青年马克思的择业观同样折射出许多理性要素。树立理性的择业观对我国当代青年选择理想职业至关重要,这需要青年在择业前对主客观方面社会条件进行全面考虑,对自我进行全面剖析,只有综合权衡这些因素才能为他们能够选择到理想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就我国当代青年而言,从主观条件来来看,要对当前“就业难”的形势形成一个理性的认识,不能人云亦云。马克思指出:“虚荣心容易使人产生热情或者一种我们觉得是热情的东西”。我国部分青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很多青年对未来职业寄予来了过高的期望。他们在选择职业时往往缺乏对职业的正确认知且内心处于狂热、幻想、冲动以及虚荣等等极其不稳定的状态下,缺乏认真考虑和严肃判断。为此,当代青年应当对自我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对用人单位进行深入了解,联系实际,适当降低期望值,从为全人类谋幸福的角度出发选择理想职业进而使自身也得到完善。就客观条件而言,身体素质和能力在他们选择职业时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准确合理的自我定位与自我评价是对青年理性择业的必然要求。面临浩浩荡荡的“就业大军”,当代青年更应发挥自身长处,正视自我不足,保证好身体素质,综合权衡个人能力再结合自身兴趣爱好,树立理性的择业观。
(三)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在文中强调了人类幸福要与自身完美相统一,这里实则蕴含了社会价值要和自我价值相统一的观点,这一观点对我国当代青年选择理想职业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此处道出了马克思早在青年时期就已确立了他要为人类幸福献身的伟大的价值理想并终其一生地去实践它。诚然,一个人如果只为了自己的幸福去工作,那享受到的也只是有限的愉悦,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幸福而劳动,才能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然而,观照当下我国部分青年只考虑到工资,待遇,社会地位,发展前景等等利己因素,对于实现人类幸福的利他因素却不以为然。青年人斗志昂扬,热情洋溢,但一旦偏离了择业的正确方向,走上弯路,就会缺乏鼓舞他们努力工作的不竭的动力,必然心灰意冷。因此,新形势下我国当代青年在面临职业选择时,更应有着高远的理想信念并把这种理想信念融入到为全人类带来幸福的奋斗中去,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增强责任意识,冷静全面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社会岗位需求并形成科学的认识,转变错误的就业观念,与时俱进,根据社会需求选择职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带·梅林.马克思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