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长征
【摘 要】优质的机车质量是确保行车安全的可靠保障。怀柔北机务段担当的区段多为山区,坡道大、隧道多,曲线半径小,线路条件不好,随着铁路的不断进步,运输生产过程的变化,一些机车质量方面的问题也就随之显现出来,一是既有型机车的牵引性能为随着列车牵引定数的增加而改变,机车长期满负荷甚至是超负荷运行,主要零部件的故障率明显增高;二是我段异地车间多且分散,既有型机车在一段时间内还要担负重要的运输生产任务,为此,全面提高既有型机车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机车质量问题造成的设备故障,减少对运输秩序的影响,是摆在我们检修系统面前的重要课题,机车质量的问题更是引起了各级管理者的高度关注,夯实机车质量管理工作中岗位职责的落实、过程中风险控制等基础管理工作,才能确保机车质量的持续稳定。
【关键词】超负荷运行;异地车间;检修系统
一、质量管理中的岗位职责落实
确保机车质量稳定是落实岗位职责的重要目标,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挖掘自身潜力。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带动,不断传递正能量、拓宽机车质量管理辐射面和提升管理层次,不仅能达到机车质量稳定的目的,也会带出一个重视质量的团队,真正的落实质量管理就是每一个检修工作者落实岗位责任,
落实岗位职责,就要正确处理好机车质量与自身的关系。机车质量是检修工作者干出来的,这就要充分激发每一名工作者来齐抓共管,从而保证每一个细小环节乃至各道关卡都有人负责、严格把关。亲临生产现场指挥是机车质量管理的可靠保障,特别是在用车紧张与质量发生冲突时,机车质量无疑应服从运输需要。管理者抓质量要全身心投入,统筹兼顾好部门间、科室间的作用发挥,把好每一道关口,保证机车质量的稳定,严格落实规章制度的执行,逐步形成管理者到职工的执行制度的良好习惯。
持续改进、不断创新,是落实岗位职责的主要手段,是机车质量稳定提供可靠保证,持续改进可以更好的适应运输生产的需要,持续改进是保证机车质量稳定保证。通过对机统-6的“四类碎修”分析,季节性故障的整治,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进行科学分析与研讨,得出行之有效的决策依据,使我们的措施和制度更完善、更科学、更容易得到实现,从而是提高机车质量管理有效性和高效率。
二、机车质量的稳定要靠日常的过程控制来保证
目前,仍有不少人存有只为了完成任务的“应付”、“差不多”或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不思进取思想,这也是我们在机车质量控制过程中必须要控制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任何克服这些弊端呢?
1、有“心”才有“行”,首先需要培养干部到职工的进取心和责任心,只有对自己确定了做事的标准才能制定行动的方向,作为机车质量的过程控制,机车中、小、辅修的检修作业过程控制是机车质量稳定的基础,修程中工艺、范围的落实和过程监控最为重要,机车的各级修程决定着机车质量的高低,严格按作业指导书修车是机车质量可靠保障的前提条件。重点对机车防火、走行部、制动系统、内燃机车冷却系统、机车行安设备、机车空调的整治;把涉及机车行车安全风险的安全关键部件和安全关键项目作为机车整修的重点内容,以围歼机车“小而广”故障为基本内容,进行机车“松、虚、短、脱”、“跑、冒、滴、漏”问题的整治。通过车间和部门对标准的执行和检查,确保了鉴定后机车质量的稳定。
2、有“奖”才有“争”,奖优罚劣是亘古不变的方式,奖励敢于争先表现突出的人员,做到有功必奖,有错必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竞争的意识。对在分析过程中,始终坚持有利于导向安全、吸取教训、改进工作的原则,深入查找作业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找准问题症结所在,提高分析质量。同时,以质量分析为抓手,加强动态故障原因排查,强化故障跟踪处置,查找职工在作业标准执行、检修过程控制、质量专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按照标准进行考核和奖励,促进日常机车管理控制水平的提高。
3、有“考”才有“赢”,以考核论结果,强抓过程考核,绩效直接与考核挂钩,严格要求职工按标作业,抓好作业过程控制、把关,及时收集掌握机车运用动态状态信息,制定改进补强措施,提升机车质量。开展现场工艺写实,着力改进现场作业指导书的有效性,切实完善作业过程。加强现场控制,加强关键环节的日常检查分析,抓实干部下现场的检查盯控和作业指导,全面提升现场质量管控能力。充分利用段绩效考核标准,讲清楚为什么考核,考核了什么,怎么做才能更完善,充分发挥考核与奖励的激励作用。特别是结合局检查发现的问题、上级部门通报的事故教训,强化重点控制,着力加强关键部件的检查整治,针对发生的问题逐级追究管理者责任,不追究作业者的举措,使各级管理者看到差距,逐步提升机车质量的控制的能力。
三、质量工作的风险研判和质量预警平台的运用,时刻为机车质量工作保驾护航
风险管理是指生产过程中,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从表层上分析,风险管理就是对生产活动或行为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从深层上研究,风险管理是指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活动,对风险进行规划、控制、监督,从而增大应对威胁的机会,以成功地完成并实现总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客体是生产活动中的风险或不确定性。
机车质量的风险研判就是一个风险管理的过程,日常工作中作为质量工作的职能部门技术科,就要发挥好牵头作用,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识别、评价、控制、监督,保证机车质量的稳定;为了在广大干部职工中牢固树立质量保安全的观念,通过对机车检修和运用中存在的风险(源)点进行摸排、梳理,在每天的质量会上进行研判,在听取车间及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对机车质量风险进行更新提示,通过预警平台下发至各车间、班组并组织跟踪检查,保证措施的落实效果。
为进一步提高对机车质量安全风险的控制能力,制定了干部安全风险控制表,明确干部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按照风险源、点,逐项制定岗位风险控制措施,每月对管理干部、技术、质检人员提出了相應的对规量化指标,现场抽查、零公里检查等多种方式进行认真检查,检修各步骤工艺标准落实情况,并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督促相关责任人限期整改,从而实现了对现场作业的有效控制,形成严格的闭环管理模式。
运用好风险源的研判结果,重点抓好质量问题的深度分析,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
2014年5月DF4C4256机车大修回段后仅仅运行了2000公里,就发生了ZY200装置故障,技术科结合几个月以来发生的同类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开展了全段的ZY2000装置的普查,通过对装置的全面普查和工作调研,完成了段ZY2000装置使用、检修和乘务员应急故障处理的办法,为一线职工作业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操作方法,同时在检查的过程中,通过分类梳理发现,大修机车该装置插件控制板寿命管理问题,就全段机车使用该装置的实际使用周期进行汇总,向路局机务处报告该问题,得到了机务处的大力支持,对超过大修周期的插件全部进行了更新,从配件的源头上保证了机车质量。
四、强化质量管理的执行力来保证机车质量的持续稳定
机车质量的管理,要使其落到实处,除了要领导重视、严格标准外,还需要全體干部职工的自觉执行,这便需要各车间、部门通力配合、相互支持、相互监督,从某种意义上讲,机车质量的管理就是一个执行团队,团队水平主要体现在执行力,这个团队的执行力分解到个人就是执行,什么叫好的执行呢?简而言之,“全心全意、立即行动”。不能做到这一点,就不可能有好的执行。没有执行力的团队不是好团队。自然,依靠这样的团队去抓质量工作,效果也就无从谈起。机车质量的管理的精髓是“严、细、实”,要想真正做好、管好、检修好,就必须严抓细管持之以恒,这样机车质量才会逐步提高。
实际工作中我们反复做的工作都需要很好的长期执行,要用执行力去体现:
1、机车保养工作,仅靠一时的突击是不行的,重在日常保养。如果一台机车,日常油润、自检自修跟不上,仅靠修程时来维护,在日常运用工作中就有可能造成“小毛病”造成“大隐患”的质量问题。
2、要充分利用科学的监测手段,防患于未然。目前我们许多零部件的检修质量仍然处于眼看、手摸或凭经验判断的落后状况,缺乏科学依据,判断结果的可信度较差。这给故障的及时判断和处理带来了很大不便,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加大设备投入是提高机车质量,为行程安全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3、结合机车加改,利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机车基础质量,光靠日常的检修和检查,满足于保持机车技术合格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机车超负荷的长期使用,可靠性方面与实际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通过不断的改造来保证机车性能。
机车质量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组织和流程,确保机车质量稳定为运输生产提供质量良好充足的机车,确保不引发机车质量引发安全事故。
机车质量管理所遵循的原则是:流程管理,闭环管理,从一而终。有检查,有落实,有跟踪,有反馈,有结果,有始有终。
机车质量的稳定,是靠全段各车间、部门全员努力的结果,离不开彼此间的支持和配合,机车质量的管理,最终是人的管理,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自身做起,从基础抓起,持之以恒,相信我段的机车质量工作就会逐步提高,会更加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