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机制在高校艺术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018-07-18 17:52刘长海
智富时代 2018年5期
关键词:激励机制管理

刘长海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近些年的迅速发展,艺术高校教育也逐步走向普及化和大众化,艺术类大学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加,这给传统的高校大学生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本文结合作者在高校从事艺术类大学生管理的实践和体会,通过分析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探索激励机制对艺术类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运用技巧。

【关键词】高校艺术生;激励机制;管理

艺术生作为高校学生中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个性和自身独特的特点。他们除了具备新时期大学生的共性外,同时还具备一些有别于其他文理科学生的“艺术个性”。在考虑对艺术学生实施有效管理时,必须高度重视艺术生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高校艺术生的教育管理既需要理性,也需要艺术性,科学地结合艺术类学生特点且实施教育管理,才能提高管理工作水平,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一、高校艺术生的“艺术个性”

(一)观念意识淡薄。大部分高校艺术生思想上比较活跃,具备较强的创造力,感性意识强,理性意识较差,考虑问题往往不注重现实基础。他们易受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注重艺术的自由思想。他们尽管思想上比较活跃,但考虑问题缺乏深度;尽管他们热爱自己的专业但却较少的关心时事;他们思想上高度重视自身专业技能训练,却轻视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他们常常沉迷于“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发展”和“为艺术而艺术”,从而极易导致观念意识淡薄,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缺失。

(二)团队协作能力较差。许多高校艺术生注重强调个性化发展,集體观念和团队协作能力相对较差,当今社会是一个需要团队协作的社会,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但是这些高校艺术生的社会化程度较低,旺旺以自我为中心,突出个人,忽略团队,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团队协作上的散漫。

(三)组织纪律意识较弱。许多高校艺术生认为“艺术就是激情”,比起普通文理科的学生,他们表现出更强的情感意识,更加好恶分明,容易受到外界刺激,极其敏感,情绪易受到环境干扰和影响,同时组织纪律性较差,往往不乐于受到纪律约束,喜欢以个人好恶做事,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大学生中较为敏感且最不愿意受组织纪律约束的群体。

(四)文化理论知识基础薄弱。许多高校艺术生进入高校之前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部分学生从小就酷爱艺术,自身不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种是很多学生迫于高考的升学压力,在高考前,纯粹为了考上大学而选择艺术学习,这些学生往往接受艺术技能的强化训练,从而弱化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无论哪种情况,这些高校艺术生都对理论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导致他们文化理论知识基础较为薄弱。这就势必导致很多高校艺术生文化修养不够深厚,知识面不够宽广,考虑问题时思想深度太浅,思辨性相对比较弱,缺乏人文精神。

(五)社会负面效应对他们影响较深。许多高校艺术生高考前要先参加专业艺术考试,一些高校艺术生很早,甚至在高中就开始独立生活,在外寄宿强化专业训练,带着专业工具到全国各地去参加多所高校组织的专业考试,与社会接触较早。这就导致一些高校艺术生进入高校后,就表现出较明显的独立意识,较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还有部分学生利用自身专业特长,涉足经济领域,使他们过早的形成了不够成熟的经济观念、价值观念,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自身修养的提高,他们中的有些同学甚至带有浓厚的利己主义色彩。

二、激励机制理论的内涵

所谓激励机制,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的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的相关规范和制度的的总称。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激励的出发点是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需要,即通过系统的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来满足企业员工的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

(二)科学的激励工作需要奖励和惩罚并举,既要成员表现出来的符合组织期望的行为进行奖励,又要对不符合成员期望的行为进行惩罚。

(三)激励贯穿于组织成员工作的全过程,包括对成员个人需要的了解、个性的把握、行为过程的控制和行为结果的评价等。因此,激励工作需要耐心。赫兹伯格说,如何激励成员:锲而不舍。

(四)信息沟通贯穿于激励工作的始末,从对激励制度的宣传、组织成员个人的了解,到对成员行为过程的控制和对成员行为结果的评价等,都依赖于一定的信息沟通。组织中信息沟通是否通畅,是否及时、准确、全面,直接影响着激励制度的运用效果和激励工作的成本。

(五)激励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同时,也能让组织成员实现其个人目标,即达到组织目标和成员个人目标在客观上的统一。

当然,激励作为管理的核心问题,承接了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特点。在高校艺术生的管理工作中,急需构建激励机制,而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既需要理论上的深入研究,又需要实践中的不断探索。

三、激励机制在高校艺术生管理中的应用

(一)高校艺术生管理构建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艺术教育中‘艺术的特殊性,决定了创作对于教育教学的意义和作用。艺术教育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艺术教育是不可能离开艺术作品的。这并不是说排斥相关知识的教学。衍生艺术本体的学科知识不仅可以、而且应当学习。但是,从总体上讲,学科知识的学习必当围绕着艺术,围绕着支持、帮助对艺术的学习、理解和深刻把握而展开。二是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参与性、操作性一一包括欣赏、唱奏、制作、排练、演出展示等等,艺术教育教学也离不开实践性。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主要方式,就是创作。对创作的重视,就是对艺术教育特色的尊重和重视。

与高校艺术生缺乏艺术创作动机的现状相并存的是高校艺术生教育管理中学生创作激励机制的缺乏。目前,国内少有高校建立比较系统、完善、合理的学生管理激励机制,毋庸讳言,这极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艺术生艺术创作工作的开展。因此,为加强高校艺术生的管理工作,构建相应的激励机制势在必行。

(二)高校艺术生管理中激励因素理论分析

组织行为理论认为,激励就是“通过高水平组织成员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满足组织成员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即某些心理需求转化为实现目标的外部行为,这需要一定的外在的诱发因素,从而为产生行为助力,此助力就是所谓的激励。所以,通过个体的行为过程来,我们可以将激励理解为一个满足自身心理需要的过程。

一般意义的需要就是个体的一种未满足状态,只要个体意识到这种状态就会马上表现出行为,驱使个体趋向于为满足需要而行动。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的需要不仅是分层次的,而且是一个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一般而言,一个人只有当低层次需要被满足后才能被高层次需要所激励。但这种发展过程并不总是刻版存续,而是在不同时期或在某些誘因存在的情况下某种或某些需要层次居于优势地位,并主导着一个人的外部行为。

结合一些研究,联系高校艺术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大概界定一下当下高校艺术生真正的需要到底有哪些。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我们可以分析出高校艺术生的较高层次需要主要包括社会交际需要、自己的成就得到别人肯定与尊重的需要、提高自身艺术才能的需要等;而低层次需要主要为生存需要,尤其指特困生、身心方面有疾病的学生和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当然,在当下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低层次需要很容易得到满足,高到国家,小到学校都会有一些相关政策惠及到这些学生;因此对高校艺术生的激励机制应主要满足他们的应该是较高层次需要。

(三)高校艺术生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实施原则

(1)目标结合原则

在激励机制中,设置目标是一个关键环节。目标设置必须同时体现组织目标和员工需要的要求。目标是对需要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明确提出的概念,是人从需要出发通过行动要获得的结果。目标激励就是通过个体的目标设置,把个体的需要与目标紧密地结合,从而调动个体行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到高校艺术生的管理工作,我们可以让学生树立目标,构建目标体系,并督促其为实现目标而付诸行动。

(2)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以精神激励为主。精神奖励以情感为载体,情感具有特殊功能,在人与人的交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既可以通过它来表示态度和沟通感情,也能够调动人们的行为。也正因为此,师生之情才可能在教育中起着特殊的激励作用。所以,在高校艺术生管理激励机制中,教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只有教师真心实意,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供适当的指导,才能发挥情感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创作的热情。

(3)借助榜样引导性原则

外激励措施只有转化为被激励者的自觉意愿,才能取得激励效果。因此,借助榜样引导原则是激励过程的内在要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然而,人为“拔高”的或“高、大、全”的榜样人物对当代大学生已经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榜样不够真实、远离生活,而且差距太大无从学起,反而是那些真正生活在学生身边的、有优点也有缺点的活生生的人更有说服力。因此,在高校艺术生管理激励机制中,应该充分发挥“身边榜样”的带动作用,让部分表现优秀的学生成为大家心中的榜样,并鼓励其它同学向身边的优秀同学学习。

(4)借助团队的合理性原则

激励的合理性原则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激励的措施要适度。要根据所实现目标本身的价值大小确定适当的激励量;其二,奖惩要公平。团体激励是通过团体规范来约束成员、用团体期望来激励成员的一种方法。在高校艺术生管理激励机制中,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群体和风气来实现团体激励。

(四)高校艺术生管理中激励机制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在高校艺术生需要和管理激励因素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近年来着力构建高校艺术生管理激励机制,取得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完善制度建设,注重学生管理中实施激励机制的保障

制度是机制实行的基本保障,而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因此在高校艺术生管理激励机制的构建必须考虑多方面因素。学生作为学生管理激励机制有效性的主体因素,自然是重中之重;教师是学生管理中的指导和推动因素,同样也不能轻视。因此,在激励学生管理工作中,制定完善的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或者二级学院应着重考虑出台诸如《学生管理激励实施办法》等相关制度,明确了艺术生管理中的具体激励措施,对于学生不该做的要明确制定出负激励政策,当然在学生取得成绩的时候,要明确有正激励的政策依据,包括学生学习中的的领导、指导、经费资助、成果奖励、档案管理等方面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2.积极搭建展示平台,加强学生管理中以引导主动学习为目的的激励机制建设

学生的较高层次需要主要就包括自己的成就能够得到认可,而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内因就是获取成就,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其实是整个激励机制构建的核心任务。当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外部环境也很重要,即必须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高校应在除了外部竞赛、展示平台之外,积极搭建校园内部平台,注重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因和外因并重,高度重视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引导,又重视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展示平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这一平台主要包括:

(1)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以学生亮点作为管理基础培养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2)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等实践活动,同时对学生的成就要给子一定的资助,

并安排专业教师用心指导;

(3)鼓励学生多参加文体比赛活动,同时要引导学生多获取比赛信息,充分发挥各班级和学生专业社团的主观能动性;

(4)学校、学院可以考虑定期举办相关艺术专业作品展览、展播等,以此为平台为学生搭建展示作品、展示能力的机会。

3.注重精神激励,提升学生管理中激励机制内涵发展

高校艺术生的管理在激励机制方面,应当充分注重精神激励。尽管要获得有效的激励效果,必须充分考虑到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平衡,但是根据需要层次结构的动态变化以及当下社会高度发展的状态,物质激励的负面作用逐渐凸显,为充分实现高校艺术生的目标、情感、榜样、团体等激励因素,精神激励应占主体。物质需要的满足并不是最终目的,精神激励才是当下激励的主导因素之一,只有充分体现出精神激励的价值,才能使高校艺术生的目标、情感、榜样、团体等激励因素真正发挥作用。因此,高校应特别注重精神激励。其实,精神激励的方法是多元的,例如,艺术生中组织演讲比赛或者作品展览时可以有“最佳人气选手”、“我最喜爱的展品”等称号,或者对在各类比赛中获奖者给与重点宣传,层层宣传,均可以给予优胜者极大的荣誉感和情感激励,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中积极的榜样与示范作用。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了,学生管理的心气自然也就顺了,这是相辅相成的过程。

四、结语

高校艺术生的教育管理有着多重元素的影响,极其复杂,构建合理化的激励机制当然是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是构建激励机制本身也是比较复杂的,涉及到教育管理的诸多方面,依据高校艺术生的“艺术个性”,通过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而进行激励因素的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高校艺术生管理的激励机制的构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才能跟更好的发挥激励机制的职能。

【参考文献】

[1]李丽.浅谈全面报酬理论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措施[J].人力资源管理,2013(4):5-7.

[2]张小波.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对完善企业激励机制的启示[J].中外企业家,2015(17).

[3]吴永.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分析[J].当代经济,2013(18).

[4]初长洲. “五维一体”构建优良学风——以吉林工商学院为例[J].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5(02):108-111.

[5]王坚, 陈艳艳, 张韶华. 激励效应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4):84-86.

猜你喜欢
激励机制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
激励机制在推拿手法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