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清
《左传·昭公七年》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正考父被任命为士时,他低着头走路;被任命为大夫时,他弯着腰走路;被任命为卿时,他伏在地上沿着墙边走路。看起来虽有些夸张,正考父的这种谦逊、低调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
先贤有言:“方为一事,即欲人知,浅之尤者。”越是经历了风雨的人,越懂得低调;越是不谙世事的人,越张牙舞爪。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她)内心缺少什么。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可能恰恰是令他(她)自卑的地方。
陈丹青在一次演讲中说:“国外很牛的人站在你面前,害羞得要命。明明从事了四五十年这个专业,他拼命躲,不讲。但我们这边不是。”他感叹当下国内很多搞艺术的人,喜欢自我显摆:“……我是艺术家,我是雕刻家,我是诗人,我是作曲家……我听了,好害臊。”
适当放低自己,这不仅是一种清净内敛的处世风格,也是一门做人的艺术。老子讲:“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矜持内敛,谦和有礼,淡泊从容,自然活得平心静气,安稳又踏实。
内心越深邃丰盈,表面越淡然安宁;内心越肤浅匮乏,表面越浮躁不安。低调者无须吹嘘,并不是没有吹嘘的资本,而是有了这个资本,却更懂得拥有一颗平常心的重要。有内涵、修养、自信的人,从不在乎自己因姿态低一点而被人瞧不起。
著名学者季羡林,当有人给他各种桂冠之时,他却感到诚惶诚恐,浑身不自在。他说:“去掉了‘辉煌光环,就‘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泡沫洗掉了,露出真面目,皆大欢喜。”这是一种参透人生的清醒,阅尽沧桑的悟见,更有包容与豁达的成熟。
低调,不是退缩,不是无作为,而是一种去留无意的胸襟,一种宠辱不驚的豁达。总而言之,低调是一种淳朴之美,含蓄之美,大雅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