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阻力

2018-07-18 03:12倪一宁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学家嵇康绳索

倪一宁

自从我开始在公众号上写专栏后,我妈的朋友圈除了“养生六忌”和“女人就该这样骄傲地活”之外,又多了一种分享内容。

但是,我觉得,她对我写作这事并不认同。有一次,她截屏给我看那些回复里客气的赞美,顺便“啧啧啧”地感叹:“看到了吗?都夸你是才女,听起来简直比红颜还薄命。”

我被她气得不知该如何回击。

尤其是她去电影院第二排,仰着脖子近距离观赏了萧红的悲剧命运后,就更加对我的未来忧心忡忡。萧红怕人生太短故事太长,而我妈,唯恐我交付太多赢得太少。

我妈常常会说“不要老闷在宿舍写东西,千万别省钱”。

每次我挂断电话后,她仍在那端唠唠叨叨。

后来,我在一些人的言行中,看到了我妈的身影。

譬如嵇康,在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中,他声称要“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法自然”,宁愿打铁而不为官,呼啸山林而不入仕,孤傲至此。然而,嵇康留下来的《家诫》,讲的都是什么长官处不可常去,亦不可住宿,官长送客出来时,你不要在后面,有人争论时,你可立刻走开,等等。

类似的状况也发生在苏东坡的身上。这个睿智的人物,却写下这样的诗句:“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近代鲁迅做着看似风光的文学家,却嘱咐海婴干点什么都好,不要做文学家。

我固然相信,嵇康对司马政权的厌恶是真的,也相信在宦海沉浮半生的苏轼足够豁达,然而,他们那些智慧和通透,最终都让位给了最原始的保护欲——他们愿意以一己肉身撞击嶙峋现实,却不愿子女受一点苦,他们自己选择了用苦难来锻造伟大,却在那命运的锤子重重落下前,率先把孩子推开了。

好像再伟大的人物,在子女面前,都撇不掉那点私心。再清高的人,在谈及感情的时候,都免不了俗气起来。

后来發现,其实我们要走的路,父母未必走过。成年后的我们热衷于收集各种故事,喜欢到处游荡,而父母好像一生都在做一份工,大半辈子住在一座小城里。

我有许多自身能力非常卓越的朋友,他们都和家人少有沟通,也抗拒回家,问起为什么,他们就撇撇嘴说:“哎呀,跟他们说了,他们也不会懂。他们就那么几句话,多吃点,别省钱,跟周围人和睦相处……”

这话听起来残酷,不过是把太多人匆忙撂下的电话,随便回复的短信,直白地说了出来。

大概,父母真的是通往伟大路途上的阻力吧。那种澎湃的保护欲,那种趋利避害的天性,会让他们避开崇高理想的穷追猛打,正义事业的嘹亮召唤,只想把子女送到芬芳平坦的彼岸。

他们可能很难理解你的梦想或者追求,却紧张于你的饭桌上是否有固定的三菜一汤。他们可能不能为你指明最便捷的道路,却会给你带上一盒创可贴。他们可能无法给你提供实际的建议,却会用一堆落伍的大道理来束缚你的拳脚。

他们甚至对你所描绘的辉煌前程没有多大兴趣,对别人家的孩子,他们会夸他是“下一个莫扎特”,对你,却只希望能够考取证书,提高水平。他们也知道这世界需要伟大的人物,却舍不得,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去做一个伟大的标本。

所以,我非常理解,那些在伟大的道路上走得特别远的人,亲情可能相对淡薄——那种拖拖拉拉、市井气十足的爱,确实可能成为人生的阻力,它是让你放缓脚步频频回首的存在,是你脚踝处的绳索,是你不好意思主动解开却又低声抱怨的存在。

大多数人,或许只有在脚踝处的隐秘绳索忽然消失时,才会感觉到一点无所适从——你终于自由了,再没有人以爱的名义捆绑你、约束你,你的目的地仍在远处。从此,你不必扭头回看,因为故乡只剩房屋,不再亮灯。

猜你喜欢
文学家嵇康绳索
绳索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推理:绳索比长短
不为五斗米折腰
挽衣留谏
刘禹锡与《陋室铭》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