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克信
在游览了中国四大佛教名山、看过了数不清的寺庙之后,最使我感到惊奇的是悬空寺。它为何建立在悬崖峭壁上?它靠什么支撑?它怎么能历经十五个世纪而不倒?
悬空寺,建在山西辉源县南、北岳恒山下金龙峡西侧的翠屏峰峭壁上。这里山势陡峻,两边是直立百余米,如同斧劈刀削般的悬崖。北魏时代,流经这里的浑河(无定河支流)每逢暴雨便泛滥成灾,人们以为是金龙作祟,于是就想建一座寺庙来镇住它。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经一位名叫了然和尚的设计建造,终于建成了这座“空中楼阁”。
悬空寺建有两座雄伟的三层檐歇山顶殿阁,全寺有殿宇楼阁40间。远望这些楼阁,好像是由19根木拄支撑着,就像南方的吊脚楼。然而,当我靠近这些碗口粗的支撑木柱,轻轻触碰它时,它竟有些晃动。难道真如当地民谣所說“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吗?听导游说,悬空寺原先并没有这些支柱。当人们登上高楼向下张望,不觉有些胆寒。为了给人增加一些安全感才设下这些支柱。其实它并不起支撑作用。那么,悬空寺这么庞大的一组楼阁,究竟靠什么支撑呢?
古代的能工巧匠,自有奇思妙计。他们为了在峭壁上建楼,先在石壁上开凿了27个洞孔,而后将27根经过桐油浸泡的铁杉木柱的一端打入洞孔。为了防止松动,在打进洞孔木柱的顶端置入楔子,犹如今天的膨胀螺栓,使木柱牢牢卡在洞壁之中,形成了极符合力学原理的承重悬臂梁。就这样,在27根悬臂梁上建起了稳稳当当的亭台楼阁。
更令人惊奇的是,它们为何历1500余年风雨而不倒。据介绍,首先在于选址。悬空寺处于四周山峦的盆地,气候荫凉,夏天的日晒也只有3小时。从而避免了阳光暴晒对木材的摧毁风化。其次,离地面高达80米,避免了洪水泛滥的冲击,而金龙峡口又把河谷水汽冲走,保持了干燥的环境。再者,背倚翠屏峰凹进的崖龛里,雨水从寺顶突出的崖头飞流直下泻入谷底,使寺庙免受雨水冲刷与落石的撞击。他们充分地利用了大自然给予的天时、地利优势。
面对千年不倒的悬空寺,我对古代人的建筑思想、智慧与力量无比惊叹。这其中涉及多少气象、水文、环境、力学、人文、美学知识与技术啊!
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若站在寺前,不知作何感想。面对灿烂的中国历史文明与优秀文化,他们没有自信力,只有他信力,唯西方文明马首是瞻。在悬空寺面前,当前的某些建筑商也应该汗颜。他们丢弃了建筑业人文科学传统,不要说像悬空寺这样的千年大计,就连百年大计,也没有做到。他们盲目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甚至偷工减料做“豆腐渣工程”,被网友讥称的“楼倒倒”“桥塌塌”就是明证。这可是为害国计民生的大事啊!
我从遐想中进入悬空寺内,瞻仰了殿内供奉的佛像,其中有泥塑、铜铸、铁铸及石刻造像80余尊。而最令我惊奇的是:在北楼三层的三教殿里,中间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右边供奉着老子、左边供奉着孔子。这种将佛道儒三位教主供奉于一堂,与别处寺庙相比,是绝无仅有的。我赞叹悬空寺的包容大度,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可贵的精神。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东汉时传入中国广泛传播,融入中国文化。其实它的教义与中国道家、儒家的思想有相通之处。佛教讲的“善有善报”、道家讲的“上善若水”、儒家讲的“人皆可以为尧舜”,都是教人改恶从善,做个好人。中华民族向来有兼容并包的胸怀,善于将外来文化中的精髓吸纳入中华文化之中。此时,我不禁联想到当今世界的宗教之争,他们党同伐异,将其他宗教当作异类乃至敌人,有的虽然属于同一宗教,却因教派、观点不同,互相杀伐,造成无数人间悲剧,也使得世界不得安宁。殊不知,求同存异、和谐相处乃是世间的生存、共存之道。
悬空寺内,窟中有楼、楼中有穴。我在其中攀悬梯、跨栈道、穿石窟、步曲廊,忽上忽下。登临至最高处,看身外彩云缭绕,听耳畔风铃玎珰,彷彿置身仙境之中。唐朝诗仙李白来此,曾手书“壮观”二字;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更将悬空寺誉为“天下奇观”。千百年来,悬空寺累经磨难。近40年来即发生两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一次,附近辉源县城三分之一建筑倒塌,而悬空寺安然无恙。历1500余年仍屹立在恒山脚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悬空寺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美国《时代》周刊,将其评为全球十大最奇险建筑之一。而它较之比萨科塔等其他九大最奇险建筑,悬空寺却早了700多年。
面对悬空寺,联想无数令世界惊叹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迹,我们有什么理由自惭形秽而升不起文化自信呢?!
(责编 冯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