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田:昆仑山下的无言史书

2018-07-18 00:00张明强
新疆人文地理 2010年4期
关键词:和田玉昆仑山和田

张明强

和田古称于阗,自古就是闻名中外的货物集散地和商贸旅游城,是著名的西域四镇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种文化在这里冲撞、交融,留下了众多文化遗址和文物,成为记载人类文化交流史的无言史书。

玉石之路,铺就丝绸之路的辉煌

人们大都知道,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上有一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但很多人并不了解,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就有一条玉石之路。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只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玉石之路却有七千多年的历史。

历史证明,我国边疆与中原、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与商贸交流的第一个物品,既不是丝绸,也不是瓷器,而是和田玉。和田玉首开我国边疆与中原、东方与西方交流的运输通道,在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远远超过丝绸。丝绸之路是后来东西方商人利用玉石之路这一古老通道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和田玉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最早媒介。

《穆天子传》中周穆王西巡的路线,也大致说明了当时新疆到中原地区玉石之路的路线。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记载,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而且透过这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与当今考古发掘的玉器相联系,我们可以清楚地窥探到黄河上、中游的远古父系部落与昆仑北坡母系部落之间是怎样以和田玉器为载体沟通交往的。古代先民们从昆仑北坡的和田一带把和田玉运送到遥远的地方,由近到远,不断向东方和西方延展,终于开拓出了一条最早的和田玉运输线——玉石之路。

玉是中国文化的晴雨表。中国文化史有多长,中国玉的历史就有多长;中国文化有多深,中国玉文化就有多厚;中国文化影响有多大,中国玉文化就有多广。

和田玉具备自然、人文双重品格。《礼记》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古人赋予和田玉“五德”“十一德”之品格,把玉当作修身的标准和个人的品德,把它作为反映美德的镜子,其坚硬象征品格,圆润象征纯洁,瑕疵象征忠诚,瑕不掩瑜,瑜不掩瑕,玉已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标准含义的特殊品,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因素,不仅融入了政治,又融进了礼仪文化,成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物化支柱。

和田玉是中外交流的“文化使者”。国外许多著名的博物馆和大学,收藏中国玉器,除少数先秦时期的玉器非和田玉外,其余藏玉大多是和田玉。比利时皇家历史艺术博物馆、美国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收藏的精美东周玉器,基本都是和田玉产品。大英博物馆珍藏的中国玉、印度玉器,玉料基本来自昆仑山。国外厚爱和田玉器,实际上也是秉承了中国传统“首德次符”的品玉标准。和田玉卓尔不群的品质与特性,成为琢玉行业的首选用材。在中国玉器宝库中,凡是重要大玉、礼玉、贵玉,几乎都是用和田玉琢制的。一部和田玉史,也是一部中国玉文化史,和田玉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玉文化,成为当之无愧的“玉中之王”。

佛国于阗,佛光曾经普照山河

两千多年前,佛光在玉龙喀什河的水面上闪烁、流泻。佛光来自西方佛国古印度,来自释迦牟尼降生和悟道的地方。于阗就是一个佛教东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祥云佛国。

佛教进入古代于阗,大约是在公元前1世纪。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于阗成为佛教东传进人中国的第一站,成了沟通佛教源头与中原佛教流播的桥梁。丝路凿通之后,佛教徒西行求法的第一个目的地,往往就是佛国于阗。

公元400年,东晋僧人法显到达于阗时,看到的是“其国丰乐,人民殷盛,尽皆奉法,以法乐相娱”的太平盛世。当时的于阗国中,仅大型佛寺就有十余座,小型寺院无计其数。于阗国王安排法显住在规模宏大的瞿摩帝佛寺中,寺院中的僧人多达三千余众。于阗国流行每年一度非常隆重的佛像行像仪式。行像前一个月,城里便开始清扫道路,装点街巷。法显为了观看盛大的仪式,特意在这里多住了一段时间。行像那天,举国倾城而动,国王及夫人、公主等都聚集在富丽堂皇的帐幕中。各寺塑造的佛像先在城外集中,然后依次徐徐行进。高大的佛像装在四轮车上,车体上装饰着各色珍宝。悬挂着绢幡华盖,如同活动的殿宇。当行像宝车即将进城时,城楼上鼓乐齐鸣,城内万众欢呼,国王及臣民们散花焚香,顶礼膜拜,场面极其隆重而热烈。

佛国于阗的历史大约持续到了11世纪初期,在被喀喇汗王朝征服之后,于阗国连同它曾经巨大而辉煌的国都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最终成了难解之谜。

昆仑神话,华夏文化的载体

万山之祖的昆仑山,在洪荒之处、盘古开天和文化启蒙的先民们的意识里,是“地之首”和人与天沟通的“通天塔”。昆仑山在华夏丰厚文化积淀的深层中,不仅是纯自然形态、自然属性的山体,还是具有深邃人文意识的“神山圣峰”,留下了珍贵的昆仑神话和历史传统,成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昆仑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曾写下了灿烂辉煌的篇章。昆仑文化代表了华夏历史文化的精华,展示了昆仑丰厚的文化底蕴。

自炎黄到夏商以后,我们的祖先在这里与原始部落融合、繁衍,创造了辉煌的昆仑文化,成为华夏的族源地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创造出了包括脍炙人口的穆天子西巡会西王母、“惟天下良山,金玉之所在”的昆仑神话在内的璀璨夺目的古代文明。

《山海经》几乎将昆仑山作为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神话核心,把它当作许多著名神话的发源之所。“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表达了屈原对昆仑山的倾慕之意。《史记·禹本记》中还记载了昆仑山上有神池——瑶池。《河图括地象》《拾遗记》分别记述“昆仑山,广万里,高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群仙常驾龙乘鹤,游戏其间。”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封神演义》和当代作家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等都写到了昆仑山,可见,昆仑山并非世间的凡山,而是一座胜境仙山,是众神的乐园。

于阗乐舞,一唱雄鸡天下白

和田是有名的歌舞之乡,历史上最著名的是于阗乐舞。从汉代《于田佛曲》传人中原,《于阗乐》就在汉朝宫廷演奏,优美欢快的旋律常常吸引汉高祖到未央宫聆听。南北朝时,于阗乐舞风靡中原,唐朝国乐《十部乐》中,就收入了《于阗乐》,唐代于阗筚篥演奏家尉迟青誉满长安。直到今天。特色鲜明的和田歌舞,由于毛泽东的著名诗句“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更让于阗乐舞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传说中国最早的音律就得自西域于阗。黄帝授意乐宫伶伦制定音律时,伶伦历尽坎坷,饱尝艰辛,行程两万余里,来到昆仑山。在巡守昆仑山的山神陆吾的帮助下,在“山解溪之谷”找到了适合做乐器的竹子。他仔细挑选了12根修竹,做成12支竹笛。但他试吹之后,音调很不协调,正在这时,一对凤鸟飞来,它们美妙动听的鸣叫声启迪了他。他模仿凤鸣之声反复吹奏,直到声音和谐悦耳。就这样伶伦制成了12根律管,使人们有了创作和演奏音乐的规范和依据。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称之为“伶伦作乐”。这个动人的传说记载于《吕氏春秋》《汉书》及《太平御览》等古籍中。他到昆仑山创造音乐的时间比张骞“凿空西域”要早三千年。这虽是传说,但从先秦到唐宋的诸多学者和乐人都深信不疑。

消失的文明,诉说昔日的辉煌

在亘古荒原,在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湮没着一座座神秘的地下王国,经过斯坦因、斯文·赫定等国外探险家的发掘之后,这些埋藏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终于重见天日。被称之为“东方庞贝”的尼雅古城,出土了震惊世界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成为国宝中的国宝。在创造了灿烂的“尼雅文化”之后,尼雅古城竟与当年美洲的“玛雅文明”一样,在短短的时间内神秘地消失了。此外,和田另一著名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出土了“鼠王崇拜”和“传丝公主”两幅闻名于世的版画。还有安迪尔古城、阿克阔其卡古城、圆沙古城等,在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之后也都神秘地消失了,留下了众多的千古之谜,让我们感受到了厚重的历史。最为神秘的是有些古城的果树、农田依旧,院门虚掩,犹如主人昨日才离开。他们是什么人。他们去那里了,一夜之间消失的缘由何在?这些文明的失落,是兵燹,是战火,是瘟疫,还是沙尘暴?是什么原因毁了这一座座古代文化名城?给后人以无限遐想。和田的古代文明,就这么神秘而神奇,给后人留下无数的难解之谜。

猜你喜欢
和田玉昆仑山和田
让笔下的角色在挣扎中成长
万水千山总是情
格尔木
大小
八字诀鉴别和田玉
和田玉的内在美
收藏和田玉谨防六大误区
怪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