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世界的瑶池和天池

2018-07-18 00:00
新疆人文地理 2010年4期
关键词:天池天山湖泊

李 明 王 勇

天池是古冰川运动的遗迹,远在20万年以前,地球第三次气候变冷,冰期来临,博格达发育了壮观的冰川。后来,冰川挟带着砾石,循着山谷迤逦而下,强烈地挫磨刨蚀地貌,天池深谷成为巨大的冰窖。等到地球气候转暖,冰川消退后,这里便潴水成湖,它就是今口的天山天池。

坐落在博格达峰下的天池,是一个天然的湖泊,海拔高程为1910米,湖面状似葫芦,南北长约3400米,东西最宽处1500米,水面大约4平方公里,最深处在100米以上。湖面碧绿清澈,湖岸随山谷屈伸变化,断崖耸峙,怪石嶙峋;四周群山起伏,草绿林茂,由此造就出含烟蓄翠、气象万千的大景观。

天池是古冰川运动的遗迹,远在20万年以前,地球第三次气候变冷,冰期来临,博格达发育了壮观的冰川。后来,冰川挟带着砾石,循着山谷迤逦而下,强烈地挫磨刨蚀地貌,天池深谷成为巨大的冰窖。等到地球气候转暖,冰川消退后,这里便潴水成湖,它就是今日的天山天池。

谈到天池,这一地名词在汉语典籍中最早的出处大概是《庄子》,原义是指寓言中所说的海。但是从这一词语的语义演变史来看,至少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专门使用天池一词来命名或称谓那些位于山原之上的湖泊了。比如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就特别提到,山西省宁武县西南管涔山上,俗名为祁连泊池的一处湖泊,因其坐落在山原之上,就已经被当时之人称之为“天池”。自近代以来,随着人们地理视野的逐步扩大,越来越多景致各异的天池相继进入人们的视野。到了今天,提到天池这类独特的自然水体景观,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两处天池都分布在边疆一带:一处是吉林省长白山天池,另一处就是位于新疆博格达峰下的天山天池。

对于天山天池,有一种说法由来已久,即天池古称瑶池。何谓瑶池?这也是古代汉语典籍中很早就出现的一个地名词。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了一本先秦古书叫《禹本记》,书上就明确说到在昆仑这一神奇大山上,有一处叫瑶池的地方。但是《禹本记》后来早已失传,瑶池作为一个地名,之所以被古往今来的人们所熟知,还是要归根于流传至今的先秦典籍《穆天子传》。正是书中对西王母与周穆王在瑶池相会时绘声绘色的记述,才使瑶池之名伴随着这一段佳话而世代流传。它不仅在民间家喻户晓,西王母也因此享有了“瑶池阿母”这一广为人知的别号,而且在李白、杜甫、李商隐、李贺、柳宗元等人的有关作品中也可看出,瑶池传说也被古代文人所熟知,并成为他们诗文中屡屡被引用的文学典故。

天池古称瑶池,这里所谓的“古称”,大概是表示很久以前的意思。但是这一习以为常的说法,也掩盖了一个习焉而不察的问题:这就是天池何时开始被人们称为瑶池?在近年出版的《天山天池古今诗词选》一书中,编者把李白和李商隐有关瑶池的诗作也选录其中,显然给读者造成这样一个不言而喻的印象:似乎唐代的诗人就已经开始把天池想象为瑶池了。其实,李商隐那首著名的《瑶池》诗,不过是指《穆天子传》中所谓的那个瑶池而已。《艺文类聚》是唐代初年编撰的一部大型类书,查阅其中有关瑶池一词的解释,也完全是沿袭《穆天子传》的传统说法。只有以下这条确切的史实。才使有关天池传说起源于唐代的说法挥之不去:公元649年(唐贞观二十三年),唐朝在天山北麓创建了第一个西突厥羁縻都督府,并明确将之命名为瑶池都督府。虽然这个机构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但地名学的一个常识告诉我们,许多地名都是因地而名之的产物。唐人之所以会给这一都督府瑶池之名,从这一命名行为中就不难推断,当时天山以北的某一处湖泊,很可能就被人们想象为瑶池所在地了。关键是在古人心目中,这个地方当时究竟是指哪里呢?

就笔者所知,后来至少有三种说法略述如下:其一就是天池说。此说主要凭据明代学者顾祖禹的一种推断,他认为这一都督府就位于莫贺城,而这一唐代古城又被后人推断就在天池所在的今新疆阜康市境内。其二是乌伦古湖说。这是清人陶保廉在《辛卯侍行记》一书中提出的看法,他认为这一都督府所在地莫贺城,是在今新疆福海县境内乌伦古湖畔,因为这里恰好也正是当年西突厥主要的游牧和崛起之地。其三是赛里木湖说。这是当代西域史学者薛宗正的看法。他认为瑶池都督府与莫贺城并无关系,据他推断,这一府治所在地,应在今新疆博乐市西南的赛里木湖附近。以上三说各据已见,但都是凭借可能靠近某湖所以名之的理由得出的推论,并不是从直接史料中获得的定论。但是这一史实本身却向我们透露了这样一条来自唐代的信息:在古老瑶池传说的诱发下,唐代之人就产生了瑶池是在西域某地的一种文化地理想象。至于唐人心目中的瑶池所指是否与天山天池有关,由于直接史料难于寻觅,这很可能会成为一个难以解开的千古之谜。

隋唐以降,丝绸之路新北道逐渐成为西域最重要的商贸交通要道之一,天池就坐落在新北道途经的东天山北坡的峰峦之间。有一种说法时常被人们提到,即元代长春真人邱处机沿新北道西行时,曾经亲自登临过天池,但此说至今没有确切的史料依据,只是一种人云亦云的传说而已。读《长春真人西游记》中有关记述,邱处机一行途经天山北坡天池一带时,的确留诗一首,名为《宿轮台之东南望阴山》:“山峰并起插云寒,四壁横陈绕涧盘。雪岭界天人不到,冰池耀日俗难观。岩深可避刀兵害,水众能滋稼穑干。名镇北方为第一,无人写向画图看。”这里所谓的“阴山”,据史家考证就是指天山,诗中所谓的“三峰”,就是古今之人遥望博格达雪峰时都会见到的,以博格达主峰居中、左右二峰并峙的巨大地理景观。诗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第三、四句,其中所谓的“冰池”很可能就是我们所谓的天池,由于它处在雪岭冰峰之间,当时之人故日冰池。所以诗中也告诉我们,这一高山湖泊当时还是常人难得一见的一处地理奇观。不过邱处机一行当年沿天山北坡西行时,还有一处行记值得一提:“西南行约二十公里,忽有大池,方圆几百里,雪峰环之,倒影池中,师名之日天池。”虽然此天池并非今人所谓天山天池,而是指天山西段的赛里木湖,但此举却首开以天池之名来命名新疆高山湖泊的先河。作为一处藏在深山人难识的高山湖泊,天山天池从无名走向有名,有据可查的历史起点是在清代,标志性的历史文献,就是撰写于清代乾隆年间的《灵山天池疏凿水渠碑记》(这里所谓的灵山就是指博格达山)。

公元1783年,时任乌鲁木齐都统的明亮为了引水灌溉,亲率骑从深入今阜康市南山、溯流而上直达天池所在的山原之上,并留下一篇碑记以示纪念。此碑现已不存,仅有碑文存录于《新疆图志》。这是有关天池的文献史上最原始,也最真实的一份珍贵文献,全文如下:“阜康之阳,灵山屏列,峰势出没雪雾中,有天池在焉。俗传此水为蛟龙窟宅,雪掩冰封,莫穷所自。人欲探其胜者,至山麓,辄为风雨所阻。余饬骑从,自南山口取道而入,溪流曲折,山径迂回,林木交

猜你喜欢
天池天山湖泊
今夜的天池
诗一首(4)
天山天池
黄天池
新疆天山
天山的祝福
曹洋铭 谢妤天池 刘洛煕
天池
“害羞”的湖泊
为什么南极会有温水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