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德承
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曹慈山(字庭栋),幼年身体虚弱,曾患“童子痨”(肺结核),以后他博览群书,学得了不少养生方法,并努力去做,身体日渐康复,寿至90余岁。他75岁时,撰写了《老老恒言》(又名《养生随笔》)一书,专从日常的衣、食、住、行来谈如何养生的问题,其中第五卷为《慈山粥谱》,专门论述食粥的益处:“粥能益人,老年尤宜,前卷屡及之,皆不过略举其概,未获明析其方……窃意粥乃日用常供,借诸方以为调养,专取适口,或偶资治疾,入口违宜,似又未可尽废,不经汇录而分别之,查检既嫌少便,亦老年调治之阙书也。”
我国民间早有食粥的习惯,传说黄帝发明“烹谷为粥”。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粥称为“糜”,意思是把米入水中熬煮,使之糜烂后成粥。清代才子袁枚在《随园食谱》中说:“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食粥有益健康,历代名家多有论述,宋代费衮著有一篇《张文潜粥记》,文中说:“每晨起,食粥一大碗,极柔腻,与脏腑相得,最为饮食之良,盖能畅胃气、生津液也。”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经常食粥补充营养,确有益健康。
曹氏的粥谱中,对择米、择水、火候、食候很有讲究。择米第一:米用粳米,以香稻为最,晚稻性软,亦可取,早稻次之,陈廪米则欠腻滑矣。择水第二:水类不一,取煮失宜,能使粥味俱变。初春值雨,最为有益;梅雨、夏秋淫雨之水不可用之;腊雪水甘寒解毒,疗时疫。长流水四时俱宜,山泉随地异性,井水清冽,煮粥尤宜。火候第三:煮粥以成糜为度,火候未到,气味不足;火候太过,气味遂减。食候第四: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计顿,饥即食,亦能体强健,享大寿。粥宜空腹食或作晚餐,食勿过饱,提倡温热食之以通利血脉。
曹庭栋所列粥谱分为上、中、下三品,总计一百款粥,上品粥有莲肉粥、藕粥、荷鼻(荷叶蒂)粥、芡实粥、薏苡仁粥等36种;中品粥有山药粥、白茯苓粥、赤小豆粥、天花粉粥、龙眼肉粥等27种;下品粥有酸枣仁粥、车前子粥、肉苁蓉粥、郁李仁粥、大麻仁粥等37种,可为古今最权威的一套粥谱。当然,这样分法未必科学,粥各有各的用途。有《曹慈山药粥歌》如下: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若要皮肤好,大米煮红枣;气短体虚弱,粥里加山药;心虚气不足,龙眼煨米粥;消退高热症,煮粥加芦根;头晕脑还涨,胡萝卜粥灵;肠胃缓泻症,胡桃米粥炖;头昏多汗症,煮粥加薏米;便秘补中气,藕粥很便宜;夏令防中暑,荷叶同粥煮;若要双目明,粥中加旱芹;要治口臭症,荔枝粥除根;防治脚气病,米糠煮粥饮。
编后小语:本社出版的《看得懂用得上的养生经典》一书中,有对此粥谱的详细解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购买(参见本期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