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斌 钟蕾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行强化降压治疗对ICH患者的血肿扩大、神经功能及血浆vWF、NF-κB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收治的ICH患者86例,随机分为A组43例、B组43例(早期行强化降压),观察患者血肿扩大情况,及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情况,同时也检测用药前后vWF、NF-kB水平变化。结果:B组血肿扩大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B组血肿扩大控制效果优,P<005;入院时患者神经功能、vWF、NF-kB组间比较差别无意义,P>005 ,用药后B组指标改善效果優,P<005。结论:为避免ICH患者出现血肿扩大,可在疾病早期行强化降压治疗,能减轻神经功能损伤。
【关键词】 血肿扩大;强化降压;vWF;ICH ;神经功能损伤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6-045-01
ICH起病骤然、发病迅速,有研究表明血肿扩大会造成患者神经功能损害,且血肿扩大越严重患者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较高。目前临床已证实血压升高会促进机体血肿扩大、水肿形成,有学者提出在疾病早期进行强化降压,能阻碍病情发展、减少疾病对神经功能损害,从而提高患者预后效果[1]。笔者对我院43例ICH患者行强化降压控制,患者血肿扩大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以我院20161~201712收治的ICH患者86例,随机分为A组、B组,各43例。纳入:经CT检查丘脑、基底节区等部位出血,出血量在30ml以上,60ml以下,符合 ICH诊断标准[2];经患者知情同意。其A组女19例、男24例,年龄44~78岁;B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43~79岁,一般资料比较差别无意义,P>005。
12方法入院后行常规检查后,使用CT观察患者ICH情况,A组行常规治疗,监控患者血压情况,若SBP<180mmHg,则可不用降压药,否则静脉给药硝酸甘油,在用药1小时后且血压控制在160 mmHg以内后,可停止用药;B组早期行强化降压,以静脉泵持续泵注硝酸甘油,起始剂量为5μg/min,后每隔5分钟进行调整,每次增加5μg/min,在泵注剂量达到20μg/min后,每5分钟剂量增加为10μg/min,一直持续逐渐增加用药剂量,到200μg/min后停止增加药量,并维持此剂量泵注20分钟。若SBP仍在140 mmHg以上,可适度用药乌拉地尔,将10ml本品溶于250ml09%氯化钠溶液中缓慢静脉滴注,速度为150μg/min,在1小时内将患者血压控制在140 mmHg以内。当患者SBP控制在130mmHg以下时,可停止用药,并观察患者意识状态、肢体活动、生命体征。
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血肿扩大以及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情况,同时检测用药前后vWF、NF-kB水平变化。血肿扩大[3]:以Kazui标准对治疗前后行脑CT扫描,并分别计算血肿量记为V1、V2,若两次所得血肿量相减值在125ml以上则可判定为血肿扩大。患者神经功能以神经功能缺损对患者手肌力、步行能力、手肌力、意识以及上肢、下肢肌力等进行评估, 0-15分为轻度损伤,16-30分为中度损伤,31-45分为重度损伤。
14统计学分析采用软件SPSS150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治疗前后vWF、NF-kB水平变化入院时vWF、NF-kB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用药后B组指标效果优于A组,P<005,表1。
血肿扩大发生率为47%,明显低于A组163%,B组血肿扩大情况控制效果优于A组,P<005。结果表明强化降压治疗能有效阻止血肿扩大、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同时本次显示B组vWF、NF-kB改善效果优于A组,P<005。vWF是一种糖蛋白,其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其血液中浓度变化能有效反映内皮细胞损伤情况,ICH患者由于内皮细胞受损因此血液中vWF会呈高水平,但用药后水平下降表示患者内皮细胞损伤减轻。而细胞核因子-κB参与多种细胞凋亡、免疫、炎症要等生理、病理过程,ICH患者由于血肿周围组织存在刺激物,激活 NF-κB表达,其水平升高表示患者血肿扩大,并有促进水肿形成的效果,本次结果显示B组NF-κB降低效果优于A组,表示强化降压能阻碍血肿扩大、阻止水肿形成。
综上所述,为避免ICH患者出现血肿扩大,可在疾病早期行强化降压治疗,能减轻神经功能损伤。
参考文献
[1]周洪霞,娄宁,魏子峰等.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水肿及其与NF-kB和IL-6表达的关系[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0(11):30-33
[2]郑悦,尹琳,辛世萌等.环磷酰胺对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核因子-κB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3):209-211
[3]邵玉凤,韩漫夫,任凯等.大鼠急性脑出血后对重要脏器的影响及外周血核因子-κB表达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09(7):85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