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效果研究

2018-07-17 03:18曾祥民
健康大视野 2018年6期
关键词:诊断效果影像学

曾祥民

【摘要】目的:探究观察对纵隔型肺癌患者行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90例纵隔型肺癌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T及MRI诊断;对比分析其影像学表现以及临床诊断效果。结果:经CT及MRI两种方式诊断后,其中中央型肺癌52例,周围型肺癌38例,CT能诊断出患者肿瘤边缘不规则,肺门呈结节状,外缘则呈毛刺、分叶状,同时纵隔淋巴结肿大并伴随阻塞性肺炎;经MRI诊断,除了以上症状还能观察出肿瘤累及到胸椎、胸壁等状况。结论:对纵隔型肺癌患者行CT及MRI进行诊断,其诊断效果都较为准确,MRI影像学相较于CT表现更好,需要时可在临床中联合诊断应用。

【关键词】 纵隔型肺癌;CT;MRI;影像学;诊断效果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6-009-01

近年来,在多种因素如吸烟、电离辐射、工作压力等交互影响下,导致肺癌患者发病比例呈不断走高趋势,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皆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纵隔型肺癌作为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类肺癌,它原发于肺部位于纵隔位置,在临床中症状更复杂,早期临床表现并不明显,且容易导致其它临床表现的病症相混淆,从而出现误诊情况;因此做好纵隔型肺癌的诊断工作对提高临床诊断效果有着积极意义,只有通过有效的影像学方法,对患者不同病症表现进行仔细分析,才能對其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本文通过对纵隔型肺癌患者行CT及MRI进行诊断后其影像学表现与诊断效果进一步的做出研究与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6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90例纵隔型肺癌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23±31)岁,均进行CT及MRI诊断;所有患者皆伴有不同程度咳嗽、咳痰等情况,其中伴随胸痛29例,瘀中带血37例,发热24例;均确诊为纵隔型肺癌。本次研究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且经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对所有患者行CT及MRI诊断:①CT诊断 协助患者取仰卧位,选用64排螺旋CT机对其肺尖部位到肺底部位进行扫描;平扫完成后通过高压注射器经前臂静脉对患者注入造影剂,20ml/s,总100ml,一分钟后再进行双期增强扫描,以确保影像学的精准。②MRI诊断 选用西门子15T-MRI进行检查,并进行常规的矢状面SE序列T1WI与SE序列T2WI成像、快速SE序列T1WI成像、横断面T2WI成像[1];然后对冠状面及横断面T1WI增强扫描。

13评判标准对比观察所有患者经CT及MRI两种方式诊断后,其影像学表现与临床诊断效果。

2结果

21所有患者经CT及MRI诊断后影像学表现在CT诊断检查中,可以清晰观察到患者的肿瘤边缘部分,其形状并不规则,而外缘部位则呈毛刺与分叶状,肺门则为结节状;同时纵隔淋巴结肿大,并伴随着阻塞性肺炎以及肺不张的症状;在增强扫描中肿块呈缓慢且持续上升,且型不均匀。在MRI诊断检查中,除了能观察到以上CT诊断症状以外,还观察到了肿瘤逐渐侵入至胸椎、胸壁、胸膜的情况。

21所有患者经CT及MRI诊断后病理学结果经CT及MRI诊断检查后,在所有患者中,中央型肺癌52例,周围型肺癌38例;其中患腺癌26例、患小细胞癌30例以及患鳞癌34例;发病部位诊断:右肺上叶15例、下叶28例,左肺上叶30例、下叶17例;经检查所有患者均呈阳性。

3讨论

有相关研究表明,在近五十年以来,肺癌在各个国家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呈不断增长趋势,但肺癌发病机制如今仍未完全明确;纵隔型肺癌作为肺癌中的一种特殊肿瘤,相较于其它疾病,它在临床表现中具有很强的特殊性,通常发病于40岁及以上男性群体。初期临床表现与其它肺部疾病相似,例如干咳、咳痰、身体消瘦、吞咽困难、食欲减退等症状;由于在早期诊断时,其病灶往往与纵隔膜贴近生长,并与纵隔内淋巴结融合[2],进而出现肿块,这导致误诊情况时时发生,临床治疗效果得不到有效提高。因此在对纵隔型肺癌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除了作常规病史询问、病症检查,还需要以多种影像学方法对其诊断。CT诊断法在临床中灵敏度高,可以清楚的对患者肿瘤形态、密度、周边组织、支气管被累及的情况进行有效观察,从而获得详细有效的信息,增强扫描后对于肿块变化能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不仅提高了诊断准确性还具备速度快、无创的特点,但由于CT具有一定程度的放射性,这对患者也会造成一定伤害。MRI诊断法在临床中主要通过多序列和全方位成像效果来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它能在检查中对纵隔血管和纵隔型肺癌的关系进行正确评估,并在CT诊断结果之上,准确显示肿瘤对胸椎、胸膜、胸壁的侵入情况,虽然诊断时间相较于CT诊断时间更长,但在检查时没有放射性,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安全性更高;但另一方面,应用MRI进行诊断,其诊断费用更高,对一部分患者会造成不小的经济压力。因此在对纵隔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人病况与相关需求来选择影像学诊断方法,例如先用CT诊断检查,检查完毕若存在结果不相符合的情况下,可再次采用MRI作进一步的确诊,以保证临床诊断准确率提高的同时缓解患者经济压力。

综上所述,对纵隔型肺癌患者行CT及MRI进行诊断,其临床病理学诊断效果良好,影像学表现稍有差异,MRI较之CT诊断其准确性更高,值得在临床诊断中联合应用。

参考文献

[1]夏淇.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效果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 2017, 21(10):1267-1268

[2]赵泽军.CT诊断中心型肺癌的准确性及MRI补充诊断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 3(45):9013-9013

猜你喜欢
诊断效果影像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肝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效果分析
子宫内膜癌低场MRI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应用研究
探究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诊断性能评价
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对子宫异常出血的诊断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