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2018-07-17 04:15
科学24小时 2018年7期
关键词:浙江科技

20世纪80年代初,浙西南山区,浙江最高峰——凤阳山下,岩后村的小季应届毕业考上大学,成了方圆几十里第一个大学生。那时候,从村里到省城读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村里出发要走15里高低不平的小路,才有公路通往县城。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30多里公路,也全是砂石路面,偶尔驶过一辆汽车,总会尘土飞扬。报到的前两天,小季从村里到了县城,次日天刚蒙蒙亮,从县城汽车站出发,坐上开往金华的班车,再换乘火车。等抵达杭州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学校来接站的人都走了。这时的杭州火车站一带,路灯一片昏暗。经过“不见天日”三趟换乘,小季早已疲惫不堪,来省城读书的兴奋早已消散,只好呆呆地坐在候车室外,等候明天的到来。

这样长途跋涉的场景,是当时全省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西、南、中部都是群山连绵,东部海岛星列,交通相当不便。浙西南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一辈子也没去过县城,更不用说省城。20世纪80年代,公路施工建设技术也十分落后,当时因建造紧水滩水库,需要在龙泉、云和两县交界的严山岭打通隧道,限于当时技术力量与施工条件,隧道被一再要求控制长度,最后只能沿山的两侧绕行一段再打。短短1300多米的隧道,当时已是全省最长的公路隧道,开通之时,还当作大新闻被媒体多次报道。

现如今,交通道路施工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运用,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全省高速公路纵横交错,道路畅通,四通八达,长距离、大跨度的隧道、桥梁比比皆是,一座比一座长,一座比一座漂亮,跨江过海,桥隧相连,天堑变通途。从龙泉到杭州城,全程高速互通只需3小时30分钟。正在建设的衢宁铁路,通车后可将车程缩短至3小时以内。千百年来的“出行难”得到极大改观,四通八达的“交通梦”正在全面实现。截至2017年底,全省客运班车通行政村率达95%;铁路营运里程达2500千米,其中,高速铁路1180千米。全省铁路、公路、水路构成全新交通网络,高铁1小时交通圈,陆域县县通高速公路等目标已经实现。杭州城区跨越钱塘江的大桥多达9座,还有多条过江隧道;连接城区与市县,除了公路、高速公路以外,还有多条高铁。杭嘉湖地区和上海实现了无缝连接,铁路、高速公路、省道、运河水路等,多达10多个通道,把长三角地区连成一片,杭州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1988年的“8807”号强台风在象山县登陆,登陆时最大风力达35米/秒。台风登陆后强劲势头不减,正面袭击杭城,导致全城停水、停电达5天,铁路、公路和市内公共交通完全中断,机场航班全部停航。而受台风肆虐受灾最重的,是孤悬海外的舟山及其所属岱山、嵊泗等地。那时候,偏远的海岛、山区,除了长途电话、电报之外,只能借助广播、电台等传递信息。如遇暴雨、山洪,不能完全保证通信畅通。台风来临时,东海上风高浪急,乌云翻滚,仿佛地球毁灭之际。舟山各地通信设施损毁严重,通讯信号中断,人们陷入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绝望境地。舟山城区猝不及防,大批海上作业人员缺乏防救能力,造成了46人死亡的重大损失,成为舟山本岛因台风致死人数最多的一次。偏远海岛东极岛等地,完全修复通讯设施,已是半个多月之后的事了。

现如今,借助通讯卫星技术,现代通讯成为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从天上到地下,从主控中心到个人移动终端,实现了全覆盖。到2015年底,全省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35.6部/百人,移动宽带用户达 60.1%。不论是平时,还是恶劣天气,山区、海岛居民可随时随地与外部保持畅通联络。北斗导航技术全面普及应用,成为渔船的“千里眼”“顺风耳”,能够准确定位,接收台风、海浪、气象等信息,传递渔船航行情况。现在即便是强台风来临,也能最大限度的保证通讯畅通,避免困坐海岛的危险。

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设备也迅速更新换代。曾让人引以为豪的家庭电话,用户不断减少,基本让位于功能更加强大、更加便捷的移動终端;风靡一时的BB机、小灵通等随身设备,早已成了“风干的记忆”。而固定宽带、互联网等全面应用,成为全新的通信手段。截至2015年,全省互联网网民达到3596万人,普及率为65.3%。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3万亿元,居全国第一。互联网与制造业、农业、商业、金融业等融合发展,云计算、大数据、行业信息化、商业模式创新,走在全国前列,浙江成为信息经济发展最为迅猛的省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的医疗卫生面貌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赤脚医生”。亦农亦医的特殊身份,凸显着农村缺医少药的真实现状。乡镇卫生所甚至一般的县级医院,基本上是“听筒、酒精加绷带”,“小病成大病,轻病变重病”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浙北平原的血吸虫病、南部山区的甲状腺肿等地方病成为顽症,全省流行性肝病多次暴发,癌症、心脏疾病等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基本成为宣判了死刑的绝症,成为交谈中时常听到的沉重话题。从城市到乡村,迫切需要基本的医疗保障,正规的医疗机构、专业的医务人员,高效的药物等。疾病预防、手术抢救、重症监护等基本的医学技术、知识也极度缺乏。由于缺乏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医疗技术及药物等,不少病患者憾失抢救机会。提高医疗水平,保障生命健康,成了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

现今,全省医疗技术进一步发展,高质量的现代化生活有了保障。截至2015年底,全省医疗卫生机构达31139家,每千人床位4.92张、执业医师2.85人、注册护士2.89人。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人均期望寿命升至78.22岁,孕产妇死亡率降至5.28/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3.82‰,人群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中上收入国家水平。

医学领域科技的进步,还体现在科研水平提升和高效药物研制等方面,我省涌现了一批高水平的医药学专家及团队。毛江森院士长期与被称为“魔鬼”的甲肝病毒打交道,成功研制出甲肝减毒活疫苗,有效地避免了类似1988年春季上海甲肝疫情暴发的惨剧重演。郑树森院士在国内率先开展肝脏移植研究,1993年完成国内第一例肝移植手术,提出肝移植的“杭州标准”。李兰娟院士从新病原发现、感染源确认、临床救治到新型疫苗研发、诊断技术等方面开展创新研究,创立了新发传染病防控四大体系和两大平台,成功防控了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情,被授予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丁列明博士研制的国家一类新药盐埃克替尼,克服了传统抗癌药特异性差、毒副作用大的难题,成为名符其实的“抗癌新药”。

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充满艰辛,有时会伴随着挫折和失败,而创新变革所带来的成功,石破天惊,展现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其实,改革开放前浙江科技发展状况并不容乐观:地处我国东南海防前线,缺乏国家重大建设投资;高层次的研究院所与名牌大学稀缺,科技人员数量少,高层次人才资源匮乏;经济以农业、轻工业为主,制造业水平落后,缺乏现代化大工业支撑;海洋港口优势没有得到发挥,缺乏经济腾飞的良好基础。改革开放有如一股春风,唤醒了沉睡着的浙江大地,重新焕发出生机。勤劳聪慧的浙江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创业神话”。这些巨大成功的背后,无不隐含着科技这个神奇的密码。

从萧山农机修理厂起步的鲁冠球,第一个在美国开办汽车零部件工厂,生产的万向节等零部件行销各大汽车厂商。他被美国《福布斯》杂志称为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全球领袖”。

从杭州上城区一家校办企业起家的宗庆后,借助一瓶娃哈哈果奶,迈开“西进北上”的步伐,在全国29个省市区建立了160多家分公司,建立起我国食品行业中的“饮料王国”。

在台州从开办冰箱厂赚取第一桶金起步的李书福,一心一意造中国人自己的汽车,最终成功收购世界汽车品牌“沃尔沃”,高调入股“奔驰”,成为中国本土的世界级汽车的制造商。

像他們一样艰难创业,成为企业巨人的,何止这些!在他们身后,还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家、科技精英各显神通,创新创业,一步步从浙江大地出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西子控股从做农机配件起家,从地上做到天上,成为C919大飞机项目9家一级机体结构供应商中唯一的民营企业。

海康威视以视频为核心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己任,为全球提供安防、可视化管理和大数据服务。

阿里巴巴的那片“云”,使得人类跟机器交互越来越频繁,跟现实更紧密结合,很快将现代生活的一切都揽入怀抱。

与此同时,随着新产业、新科技、新金融的发展,以“互联网+技术创新+平台生态”为特征的“独角兽”企业不断成长。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的164家企业中,杭州的上榜公司占26家,数量居全国第三,估值居第二,“蚂蚁金服”以750亿美元的估值雄居榜首。

浙江科技发展40年的辉煌,远不止于此,在其他更多的领域,同样有着非同一般的精彩。

在能源开发方面 秦山核电作为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被称为“国之光荣”、“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现总装机容量达到65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500亿千瓦时,成为我国核电机组最多、装机最大的核电基地;建设中的三门核电厂,采用最先进的第三代先进压水堆技术;苍南、象山等地也将兴建新核电厂。它们共同构成全省核电能源的强大网络。在安吉天荒坪,建成了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抽水蓄能电站。巨人般的风能发电机塔,矗立在高山之巅、风口之上,将风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垃圾焚烧、生物质、海洋潮流发电等新技术、新工艺在能源领域显示出强大实力。

在交通运输方面 四通八达的公路、水道、铁路网络,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东方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的岸线资源,依托全省经济发展实力,大力发展港口运输、临港工业,成为世界上吞吐量最大的港口。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连岛高速等,显示了桥梁设计、建设施工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改变了交通运输的格局。它颠覆了人们对于海洋、潮水地区桥梁建设的认知,极大地丰富了在特殊地质环境建设桥梁的经验,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在教育科研方面 以浙江大学为龙头的全省近百所高校集群,以及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创新载体,集聚优质资源,转化创新成果,有效支撑了创新体系建设,成为支撑浙江科技发展的“新四军”之一。整体科研实力强大,每年获得国家级、省级以上科技成果达上百项;未来科技城、创新小镇、梦想小镇等,吸引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全省院士专家工作站达700多家,占全国院士专家工作站三分之一强,柔性引进了300多位院士及其团队在浙创业发展;一批高校落户桐乡、海宁、桐庐、安吉等县市;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等从诞生之日起,便心怀着无比宏大的目标,直追世界一流水准,创造世界一流成果。

在技术推广应用方面 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网上技术市场,成为技术吸纳地、创新要素集聚区。拥有会员企业10万余家,高校、科研机构3万多家,中介机构1万多家,累计发布技术难题8.67万项、科技成果19.91万项,成交并签约项目4.26万项,成交金额455亿元,成为国家唯一的全省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截至2017年底,全省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67件,居全国第4位。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量达到26.25%,国际专利年申请量保持快速增长,达到1196件。

在科学普及方面 浙江省认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要求,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夯实创新发展的强大社会基础,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大力推动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出台了浙委[2003]2号、浙委[2007]59号等政策文件,大力推动科学普及与教育。从“九五”时期开始,连续出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实施方案、科普事业发展规划、科协事业发展规划,形成了大联合大协作的科普工作格局;举办科技周、科普日等重点科普活动,推进科技场馆建设,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不断提升。2015年全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达到8.21%,高于全国6.20%的总体水平,居于全国各省区前列。

浙江科技发展,紧跟改革开放的脚步,见证改革发展的宏伟征程,不断谱写科技发展的辉煌业绩,推动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不断向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科技事业的发展,要紧紧围绕时代变革,不断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服务。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号召,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离不开科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样离不开科技。科技引领未来,创新促进发展,这是不变的主题,是社会的共识。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浙江40年的改革走到今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历史已经证明,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

不少专家认为,过去40年,浙江的改革发展重要的不是出了多少老板,也不是提供了多少GDP,而是为中国提供独特的浙江元素、浙江经验、浙江素材。

涛来势转雄,猎猎驾长风。世界科技的浪潮已经拍击着东海之滨的漫漫岸堤,传来了轰轰的巨响;新兴产业革命的列车,向着朝阳满地的东方大地呼啸而来。

“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习总书记视察浙江时提出的新要求,为未来的发展确定了鲜明的基调和高耸的坐标。

进入新时代,浙江进入改革开放的新起点。“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浙江将以“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豪迈气概,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迎接新挑战,实现新突破,创造新业绩!

新时代新气象,新时代新作为。

——你已经看到,借助互联网经济的东风,以杭州为首的互联网经济和数字经济为代表,浙江改革开放将再次走在全国前列。每年在乌镇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吸引着全球的科技界产业界的目光,引领着世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未来。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显示,浙江创新能力指数、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居全国第3位,数字经济规模已连续4年超万亿元。今年4月召开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浙江数字元素亮点纷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数字经济改变着浙江经济的底色,引领着浙江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之江实验室,成为创新大平台;建设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成为继续书写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华美篇章。

——你已经看到,“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打造最佳营商环境,正在激发市场活力一池春水。“让网络多运行,让群众少跑路”,道出了科技创新与民生服务的内在关系和时代特点。

优化政府服务背后,是互联网、大数据等强力支撑。全省已有13500个可共享数据项,数据共享月均近1000万次。这意味着,跳动变化的大数据,代替群众交了一份材料,也就少跑了一次腿。改革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最多跑一次”的实现率、满意率分别达到87.9%、94.7%。“最多跑一次”成功入选“数字中国”建设“最佳实践成果”。

——你已经看到,面向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乡村”,成为浙江农村发展书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2003年开始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改变了农村面貌,激发创新活力,农民生活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为建设美丽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鲜活经验。

从山乡农村到城郊结合部、街道社区,开展了一场场厕所、污水、垃圾的“革命”,垃圾分类、河长制管理,改变了农村“脏乱差”面貌。放眼全省乡村田野,青山簇拥,绿水环绕,处处风景宜人。更可贵的是,富裕起来的新一代农民,环境意识、生态意识显著增强,“美化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农村”,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你已经看到,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成为这个时代显著的特征,全方位地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观念、思维。人们不再只满足于吃飽穿暖的物质需求,在精神文化方面有了新的要求;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渴望获取新信息,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科技进步。

创新促进发展,创业成就梦想。理解与掌握科学思想、精神、方法,提高处理社会事务、应对社会变革的能力,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成为广大公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全省正大力强化先进文化引领,形成科学文化风气,推进科学文化建设,厚植创新社会基础。从农村到城市、从学校到企业、从家庭到社会,科学文化必将更具魅力,更显风采。

猜你喜欢
浙江科技
Snooker
Mother
Task 2
笔中“黑科技”
浙江开放大学:以开大特色探索学习型社会“浙江示范”
2020年浙江经信定下了这些目标
数字经济 浙江这么干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