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县全域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2018-07-17 03:07张军红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16期
关键词:全域旅游生态旅游

张军红

[提要] 陕西省黄龙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成绩喜人,但仍面临着硬件设施不足、公共服务滞后、保障机制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低、旅游产品单一等问题。为加快黄龙县生态旅游发展步伐,笔者从全域旅游的视角提出思路。

关键词:全域旅游;黄龙县;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民众社会生活品质的逐步提升,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阵。黄龙县生态旅游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依托神道岭国家3A级景区、无量山国家3A级景区、瓦子街树顶漫步森林科普基地、陕北清水第一漂白马滩石门峡谷、黄龙山国家4A级景区、澽水源省级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有效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黄龙县的生态旅游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基于此,笔者从全域旅游视角出发,探索促使黄龙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新思路。

一、全域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其关系

生态旅游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K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1990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保护环境并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一种旅游行为。近年来,生态旅游以年平均增长率20%的速度迅速递增,成为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其发展无疑也是成功的。

生态旅游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回归大自然,即到生态环境中去观赏、旅行、探索,目的在于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探索和认识自然,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等;二是要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良性运转。不论生态旅游者,还是生态旅游经营者,甚至包括得到收益的当地居民,都应当在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方面做出贡献。也就是说,只有在旅游和保护均有保障时,生态旅游才能显示其真正的科学意义。

促进生态旅游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具体表现在旅游地居民个体层和旅游地社会、经济、文化整体层次两个层次上。旅游地居民是旅游地社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拥有维护自身良好发展的权利。因此,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让当地居民直接参与到管理和服务中去。从经济方面,这样的参与既可使得他们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也能有效地促进旅游地经济的发展;从社会方面,旅游业在当地的发展与渗透使得当地居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素质,可以更快地融入现代文明;在环境保护方面,可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给予资金的支持,提高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在社会效益方面,促进公平分配,有利于居民就业机会的增加等,这一切将有效地促进生态旅游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

(一)全域旅游。全域旅游起源于我国20世纪90年代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同时,它还得益于国家提出“把旅游业培育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定位和实践,得益于新型城镇化、旅游扶贫、旅游惠民、“美丽中国”整体形象宣传等民生工程的政策支持,得益于国家《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颁布和实施。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可以说,全域旅游是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旅游目的地发展、旅游经济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并举、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主客共享文明成果的一种全新的、大旅游格局的新业态。

笔者通过检索发现,学者厉新建率先对全域旅游理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全域旅游就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此外,史寿山指出全域旅游是把整个区域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运作,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营造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的旅游理念和发展模式,全域旅游的宗旨就是把整个城市看作一个旅游综合体,使产业培育与旅游相衔接,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相配套,城乡开发与旅游相适应。无论是旧城、旧村改造,还是新城、社区建设,都要充分考虑旅游功能,植入旅游基因,赋予旅游内涵,促进城乡建设与旅游发展和谐共生。

(二)全域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1、全域旅游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指引。当前生态旅游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正面临着各个方面的挑战,如何有效解决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生态旅游升级发展的关键所在。全域旅游强调旅游综合协调、系统科学发展,以全域旅游作为新的理念指引,有利于生态旅游的提质增效。

2、生态旅游是实践全域旅游的最佳途径。乡村不仅是生态旅游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实践全域旅游最佳的地理空间。一方面乡村地区的生态资源、服务设施、参与主体等符合全域旅游的发展特点;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地域范围较小,有利于统筹全局,把握旅游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从而更好地践行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

3、生态旅游是实现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域旅游视角下,生态旅游被赋予更高的价值和使命。生态旅游在城乡统筹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农村扶贫开发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以生态旅游发展为抓手,有助于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二、黄龙县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黄龙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位于陕西省中北部,境内群山绵亘,林木丰蕴,资源广博,风光秀美,素有陕西“一叶肺”和“天然氧吧”的美称。近年来,黄龙县依托优质的空气、广袤的森林、良好的水源等生态资源优势,通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带动、统筹城乡、全面小康”发展战略,一方面紧抓硬件建设,逐步将一个偏远闭塞的县城打造成了一座山环水绕、富有江南韵味的旅游小镇;另一方面做好软服务,陆续开展了“三创”活动,为“生态旅游的田园县城、适宜人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生态旅游实现了从“零起步”到“井喷式”的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17年11月底,黄龙已完成接待游客298.5万人次,同比增长99.2%,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0.08亿元,同比增长117.6%。与此同时,通过生态旅游的深度发展促使一二三产相互融合,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增加了就业岗位,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黄龙县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黄龙生态旅游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须清醒地认识到,黄龙生态旅游仍处起步阶段,硬件设施、公共服务、保障机制等还不健全、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硬件设施不足。一是道路交通滞后。截至目前黄龙还没有一条与县城相通的高速公路,青兰高速只是跨境而过,榆蓝高速、蒲白黄高速、韩黄高速还在筹建中,公共交通道路整体发展情况较为滞后。从全域旅游的角度来审视,道路交通不畅,即使很多优质的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业的招商引资;二是公共服务设施缺乏。景区基础设施较为滞后,旅游标识牌、公厕、垃圾收储场、休息亭、便民凳、停车场、观景台、游客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缺位,缺乏房车营地、自驾车营地等高端商业娱乐配套设施;三是总体接待能力不强。突出表现在吃、住、娱、购等诸方面,概括起来就是吃无特色、住无保障、购无定点、行不便捷、游不酣畅。

(二)公共服务滞后。一是服务标准参差不齐。现代服务业所涉及的景区景点管理服务、批零住餐等行业,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从业人员缺乏培训,没有规范化经营的服务理念;二是监管服务尚未达到全域化。旅游监管部门如治安、交通、食品、卫生、防火等公共服务还没有达到全覆盖。以治安为例,神道岭景区作为该县法治景区,游客随意在景区内烧烤、乱扔垃圾、破坏公共设施,景区部分农作物也因游客素质参差不齐有不同程度上的破坏,偶尔也有游客与景区居民发生冲突事件;三是信息化服务滞后,景区信号盲区多,旅游信息发布市场混乱,缺乏权威旅游信息发布平台。

(三)保障机制不健全。一是缺乏组织保障。旅游作为该县主要产业,发展大旅游没有大格局,缺乏总揽全局的决策、部署、调度和督查机制,力量尚未得到高效整合;二是缺乏机构保障。旅游局班子及队伍的“质”和“量”远不能适应目前旅游发展的需要;三是缺乏经费保障。缺乏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发展基金。每次举办促销活动都是专项报告申请资金,不但弱化了行政效率,而且增加了行政成本;四是缺乏奖惩机制。对生态旅游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市场主体、旅游局及所有涉旅部门及个人,没有任何激励机制。而对不执行政府决定,或者贻误怠工、不作为的部门和个体,也没有相应的惩戒措施。

(四)产业化程度过低。一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截至目前,全县范围内目前没有一家正规的旅行社,黄龙县森林旅游公司至今仍是一具空壳,市场要素零散,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二是文旅融合程度低。“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从发达旅游区发展的经验看,旅游和文化,至少旅游和文物是并列整合的,而在该县却是旅游局与文物局两个单位并存,形成文化旅游“两张皮”的现象;三是旅游人才稀缺。该县旅游管理队伍薄弱,缺少既懂旅游经济又懂旅游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和优秀的营销人才、导游,特别是电商人才奇缺,从而制约了旅游策划、开发、管理等方面的提高。

(五)旅游產品单一。一是旅游产品单一。缺乏除观光体验之外的互动性、趣味性、多元化消费产品。锦绣黄龙大型旅游娱乐项目、龙湖水上娱乐休闲区、无量山休闲度假区、龙城新天地等项目还处于策划阶段;二是旅游商品单一。农产品还是原料式的销售,核桃、中蜂等农副产品开发层次较低,附加值及商标价值尚未得到体现,品牌化缺位。文化、养生类产品还未充分整合;三是产品创新不足。由于产品尚未充分融入商务、研学、康体运动、中医药养生等活力元素,因此难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旅游市场需求。

四、黄龙县构建全域生态旅游的思路与对策

(一)黄龙县构建全域生态旅游的思路。全域旅游是黄龙生态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的思路就是以县城为核心,以无量山、神道岭、瓦子街树顶漫步、神峪川历史和民俗文化村、界头庙草场风光和新能源项目等重点景区为节点,辐射周边乡村,聚合各方资源,用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省级旅游示范县建设,以及县城4A级景区和国家生态旅游度假区等一系列创建活动,补齐设施短板的同时,带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通过空间上的城乡一体发展助推“全域旅游”。

(二)黄龙县构建全域生态旅游的对策

1、构建旅游领导机构,形成全力推进大格局。第一,县委县政府要尽快成立黄龙全域旅游推进工作组,并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将全域旅游重点工作分解夯实到有关县级领导、部门和乡镇,切实加强对该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从组织架构上,形成统一调度的平台。从职能上,集中研究发展思路,分解部门职责,统一部署安排,强化考核督查。从格局上,以“旅游+”战略,融合各部门与旅游的关系,文化围绕旅游创特色,宣传围绕旅游造声势,公安围绕旅游保平安,最终形成一产围绕旅游调结构,二产围绕旅游出产品,三产围绕旅游搞服务的巨大合力;第二,在整合旅游、文化、药监等所有涉旅的管理和服务要素的同时,整合景区、景点等市场要素,将所有旅游要素串点成线,高强度、高密度地做好外宣工作,通过开展“清凉之夏·爽游黄龙”等一系列促销活动,使来黄游客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客源市场拓展等方面都得到大幅提升。

2、以生态资源为优势,做好“四篇文章”。黄龙要坚持依托旅游整合生态资源,依托旅游完善城乡设施,依托旅游增加群众收入,做好山、水、绿、土地“四篇文章”。一是做好“山”的文章。在全域旅游项目规划建设中,依托现有资源依山而建,依水而建,依势而建,杜绝大挖大建。利用慢行系统,山体栈道,石刻文化长廊把山体做秀。二是做好“水”的文章。在水的文章中,留住天上水,在农村广泛建设雨窖、涝池等集雨设施;拦住地表水,打造城区景区水域水景;保护地下水,保障水源涵养和供水安全。通过引水进城、一河两岸治理、龙湖、在水一坊等项目,实现水融于市、水孕于景。三是做好“绿”的文章。政府要始终将绿化作为项目建设的刚性约束,对所有市政建设项目实行绿化“一票否决”,强力推动园林景区和城乡绿化。通过“多彩黄龙”项目,绿化美化县城、乡村及过境线路,真正实现绿色下山、森林进城,花带上路。四是做好“土地”的文章。土地管理部门要精心利用边角空地完善旅游设施,将基础设施建设和储备建设用地有机结合,填好“土地银行”存单。

3、以创建为契机,实施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按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旅游示范县的创建要求,黄龙应尽快启动实施旅游标准化建设。一是尽快制定出台相关的服务标准,使旅游服务得到规范和提升。如《黄龙县旅游定点饭店、商店服务标准及管理办法》、《黄龙县旅游业术语》、《黄龙县旅游标准化工作指南》等;二是按照全域旅游要求,改造、提升、整治县乡村三级路网,做到连接景区、贯通城乡;三是在周边县区的高速公路、主干道及境内主干公路两侧设立旅游导视系统,完善景区标识系统和旅游公厕导视系统;四是按照国家旅游厕所建设标准,改造建设旅游公厕,数量要达到100个,便利群众和游客;五是大力推进智慧旅游项目,使视频采集分析系统、物联网远程指挥调度系统、游客服务中心游客互动发布系统、智能停车诱导及车流量信息采集系统、智能景区出入口人数统计系统、公众服务门户网站等尽快投入使用。

4、发挥“旅游+”功能,助推多业融合发展。在全域旅游时代,黄龙实施“旅游+”模式,要做到多业融合发展。一是农业方面,要做到以旅定农、以农促旅,加快生态农业转型,进一步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和内容,鼓励发展观赏性、互动性设施农业;二是工业方面,围绕“新型能源”,以旅强工,以工补旅,加快生态工业扩容,将新能源项目区建成旅游景区,加快推进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在旅游设施、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应用和推广,用新能源实现节能降耗,助推生态旅游;三是服务业方面,以“旅游+信息产业”、“旅游+文化創意产业”、“旅游+体育运动产业”、“旅游+商务会展业”、“旅游+中医药养生业”等为抓手,打造集森林休闲旅游、智慧旅游、创意文化旅游、康体运动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中医药养生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体系。

5、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的生命源和推动力,旅游业提质增效靠的就是文化的力量。旅游业的兴盛繁荣,关键在于将各类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协调发展。鉴于此,建议将文物部门和旅游局进行有机合并,以利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当前,黄龙生态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必须抢抓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着力挖掘文化资源,传承弘扬民间文化,促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度融合,丰富生态旅游内涵,通过文化软实力提升生态旅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生态强县、旅游带动”的战略目标。

6、加快生态旅游系列产品营销。一是以邻为盟,打造大线路。加强与韩城、宜川的合作,三地共同打造“延安—韩城—黄龙”旅游精品线路;二是与延安旅游集团、陕文投等实力公司合作,弥补景区管理和游乐项目的短板;三是充分发挥农副产品商标价值,真正把商标认证从“一纸认证”做成“真金白银”,推进农副产品高附加值走向市场;四是文化产品开发。旅游文化产品不但要做文化类型的多元化,还要做价格层次的多元化,要根据不同市场需求,针对不同消费人群,设计不同类型、不同价位的旅游文化产品;五是启动电商营销。将产品介绍等信息放到网上,让顾客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需求有选择性地了解有关信息,满足消费者对购物方便性的需求,增强互动性。

猜你喜欢
全域旅游生态旅游
世界七大生态旅游目的地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全域旅游视角下嘉峪关市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探索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