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国家就将沙漠治理作为一项既定工作。我国西北地区沙漠问题一直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河西内陆流域,近几十年间土壤荒漠化问题更为显著。尽管各级政府部门一直在努力,并加大整治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未来的前景依然不容乐观。基于此,本文结合甘肃省河西沙漠地带的生态治理与荒漠化防治工作,提出一些新思路和技术应用措施。
关键词:甘肃河西; 沙漠治理; 土壤荒漠化
中图分类号: S28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8.12.015
1甘肃省河西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
河西是甘肃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极为严重的荒漠化土地分布区域。以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整个河西地区仍有21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占到了整个甘肃省辖区内全部荒漠化面积的3/4以上。此外,从分布情况来看,基本分布在境内内陆河的下游地区,包括石羊河、黑河、疏勒河。
对于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控制趋势的确比较好,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荒漠化土地面积一直在增加,平均每年增加了近1000平方公里。尤其是进入到90年代之后,这一增长速度直接上升到2000多平方公里。
对于土地荒漠化所带来的生态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均是致命性的。甘肃河西地区处在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地带,其北部直接与腾格里沙漠连接,同时也是古代文明与社会繁荣的一种象征,更是举世闻名丝绸之路的重要位置之一。现如今已不再辉煌,再加上近些年生态连锁反应,自然环境恶劣,人类活动的破坏,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虽然近些年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仍有不少地区“沙进人退”。
2 甘肃河西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分析
2.1 自然因素
甘肃河西地区,也就是区域内内陆河流域,属东亚风尾闾区。受此影响,使得周边的海洋暖湿气团无法达到。与此同时,长期受到来自西北利亚高压控制。总体来看,区域内大陆性季风气候比较显著。在气候特征方面,日均热量比较充足,且昼夜温差比较大。所以区域内气候干燥。再者就是降水量小,且日照强烈,导致水资源蒸发强烈。而近些年区域内降水量也呈现下降趋势,进一步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扩展与蔓延。在这种情况下,沙尘暴的发生也就变得很普遍了。
2.2 人为因素
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的工农业建设,尤其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盲目的开垦土地,造成对草场和植被的大量破坏。致使地表裸露。单以东北部的民勤县为例,在上世纪90年代,2.5万亩良田耕地因弃耕被撂荒,并慢慢沙化。从目前来看,这些耕地直接占到了当地总耕地面积的2/3左右。除此之外,在其他不少区县地区,这种情况更为普遍。最为致命的当属对森林与自然植被的破坏,使得境内不少河流水源逐渐枯竭,地下水位下降,继而形成生态恶性循环。再者就是牧业的发展,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过渡放牧造成牧草枯萎、植被不足。
3 沙漠治理技术与开发应用
对于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在纯技术层面,我国也早已建立了相对成熟的技术体系与工程模式。比如生态移民、开发水源、植树育林等。对于河西沙漠目前的情况而言,比较适合选择植物固沙模式。该模式也是近些年治理荒漠化最基本的方法,同时也相对有效。工程推进过程中需要格外把握的核心重点,即对于植物的选取。植物的选取必须要具备极强的适应能力,否则是无法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下生存的。所以,固沙植物的选择是影响治理工程效益好坏的关键。
甘草属于豆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其本身就生长在荒漠或者半荒漠的草原地带,对于河西大部分地区的荒漠土地是比较适应的。因为甘草的特性很显现,即耐旱、耐寒、喜光和干燥,这些与区域内的气候特点基本吻合。
因此,需要强化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新水源的开发,或者是引水的问题;二是对于甘草之类的草本植物的种子处理、选地整地与事后护理等。当下的实情也直接决定了土地荒漠化治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将引水治沙用为辅助性的工程项目,还需要充分结合河西沙漠地带的实际情况,来针对性规划。内陆河流域的下游地带是最严重的区域,从自然的角度在短期内几乎不可能解决,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遏制土地荒漠化蔓延的。引水治沙更多是一种发展理念,且需要将这种理念适时转移,以市场操作模式来运营。一是提升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出口高效益水土资源商品,进口本地没有足够水土资源的低效益产品。为此,对于局部的水源问题可就地解决。在此基础上,建议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税收与补偿机制。森林与植被破坏,造成水源枯竭,而水源枯竭进一步毁灭了地表植被。所以,可以从问题的源头反向行之。在最大限度开发新水源和提升水源利用效率的前提下,以市场化经济运营视角,调动周边居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4 结语
固沙植物品种选择与选地整地。甘草根系发达,入土深,且自身特性与当地气候、自然环境比较适应。所以,播种在沙地上是比较可行的,还包括半荒漠土地,也是比较适宜。对于整地的要求,尽量地块整平,深耕20厘米左右。由于沙地与以往的土壤相比,营养成分很少,所以有机肥料要充足,即每亩地施肥2500~3000公斤。依照基肥为主、追水为辅的原则。后期就是田間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
作者简介:李兴辉,工程师,研究方向:生态治理或沙漠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