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作难有因,寻因问路——小学生真实习作分类课程设计便是其一。课题组从分类设计的框架、目标、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真实习作;分类课程设计;构建框架;探寻目标;探索策略
习作难。一线教师大多这样认为。
难在何处?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均有难处。
教师方面:一是习作目标定位不准确,三至六年级用同一标准,缺乏目标梯度;二是习作指导与评价分割,指导的是一个点,评价的则是另一个点;三是习作教学忽视学情,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四是评价方式单一,教师通过分数加套话式评语的方式评价学生的习作,缺少学生主体修改的动力和方向。
学生方面:一是学生为完成老师任务而写,没有写作兴趣;二是学生没有下锅的“米”,缺习作素材,三是学生不知道怎么写。
于是,10名一线教师在主持人的带领下,采取行动研究法,通过三年的学习——实践——反思——实践,初步探索了小学生真实习作分类课程设计。
一、 小学生真实习作课程设计分类的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课题组进一步梳理了璧山区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西师课标版)3~6年级的单元习作任务,发现贯穿这四个年级的习作话题为:写人、记事、写景,记活动,写想象和写常见应用文,于是,课题组将小学生真实习作课程设计分为六大主题,即:写人类、记事类、写景类、活动类、想象类、应用文类(每一类为一章,六类即六章)。
二、 构建小学生真实习作分类课程设计的框架
实施小学生真实习作分类课程设计,我们首问学生在哪里?依据学情,找准设计的切入点。然后三问——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怎样到那里去?到了那里吗?思考并回答这四问,课题组便构建了X类小学生真实习作分类课程设计框架。
目标(去哪里?)路径(怎么去?)
目标导向路径,路径服从目标。
路径(怎么去?)
横向:习作导学·自练·实践课程
纵向: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
横向路径中,将习作指导、评改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在指导中习得方法,在评改中运用方法,在课外实践中巩固方法,形成相应的习作能力。知识主体化、能力熟练化、素养稳定化、自动化变得可望而又可即。
纵向路径中,四个年级的习作训练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形成一个闭合的X类课程体系。
三、 小学生真实习作分类课程设计的实施
(一) 探寻小学生真实习作分类课程目标
课题组从六大主题,即:写人类、记事类、写景类、活动类、想象类、应用文类入手,从习作动机、习作素材、习作方法、习作评价、习作修改五个方面,探寻了小学生真实习作分类课程总目标。
(二) 探讨小学生真实习作分类课程设计
依据小学生真实习作分类课程设计框架,课题组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分解到年级,每一类主题分别从习作课程目标、习作导学·自练·实践课程设计,探讨小学生真实习作课程设计;习作导学·自练·实践课程设计部分探讨了3~6年级的各1个习作课程设计,落实“因需而作,顺学而导”的习作教学思想,体现每个年级的训练梯度,形成某一类习作课程设计。
(三) 探索小学生真实习作分类课程设计策略
1. 任务改造:每一篇单元习作“导学·自练·实践”课程设计,都在交际语境写作理论的指导下,将单元习作任务改造成真实情境或拟真情境,并一以贯之,让学生在任务情境中真表达,真评价。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
单元习作原要求:你的新本子做好了吧!它一定很漂亮!请在第一页介绍介绍自己。你可以写自己的样子、性格,可以写自己的爱好、特长,也可以写自己成长中的故事、得意或难过的地方……
改造后的习作任务:实验小学三年级一班的小朋友要和我们班的小朋友开展“红领巾 手牵手”活动。可是,我们还相互不认识呢?那就让我们来向小伙伴介绍一下不一样的我吧!
选择自己独有的一个特点,用“中心句构段”的方法,通过一件具体的事情来写清楚真实的自己。你还可以在自己的文字中配上自画像,让读了你文章的小伙伴,认识不一样的你,和你成为好朋友哟。
这样的习作任务改造,学生习作内驱力迸发,兴趣盎然地面对明确的读者,一段段真实的文字如一股股活水一般流淌笔尖。“要我写”变为“我要写”!
2. 方法引路:每一次习作,课题组都从学生实际出发,找准学生的起点,教给学生迫切需要的方法,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习作,走向预设终点。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写“趣事”。找准起点,学生会用心里独白的方式进行心理描写。教师顺水推舟,教给学生心理描写的另两种方式——幻觉描写、景物衬托。学生修改习作,恰当运用一两种方式描写心理,凸显事情的趣味。
3. 评价激励:每一次习作,课题组都拟定跟指导点相吻合的标准,采取多样评价方式——中年级师生评、生生评,用★呈现;高年级则师生评、生生评、自我评,用习作清单呈现。学生在评价中欣赏佳作,修改病文,既巩固方法,又激发课外习作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因需而作,真情表达。
4. 迁移课外:部编教材的一大亮点——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阅读课程体系。课题组在进行习作设计时,也试图构建导学·自练·实践的习作课程体系,这与部编教材理念不谋而合。每一次习作,都延伸到学生生活,真正帮助学生“得法课内,得益课外,受用终生”。
参考文献:
[1]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M].语文出版社,2016.
[2]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郭光兰,重庆市,重庆市璧山区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