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国 峰, 陈 方 媛
(大连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部, 辽宁 大连 11602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越日本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日益强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但是中国的制造业一直是以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的高消耗、高投入作为发展的动力来源。随着中国越过“刘易斯拐点”后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制造业的传统竞争优势也在不断削弱,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令人担忧。从国际经验来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仅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来说,仅有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变,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比如菲律宾、马来西亚、阿根廷、墨西哥、智利等均存在“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原因主要就是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中国要想成功避免“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就必须重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制造业转型升级是重中之重,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依靠创新来实现。这其中又以研发最为重要。
对照日本、韩国等新经济体的制造业,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其差距很大。那么,影响我国制造型企业研发投入的因素有哪些?除了大多数国家面临的共同因素外,在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国制造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又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研发活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大多关注企业研发投入产出的影响因素以及研发投入与企业业绩的关系。李春涛、宋敏运用世界银行在中国的调查数据,研究了不同所有制结构下CEO的薪资激励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1];Barker等以一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考察了CEO的特征(任期、年龄、持股比例等)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2]。Hu和Jefferson运用中国北京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据,研究了研发支出的影响因素以及R&D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3]。Gao和Taïeb Hafsi以中国的中小企业为样本,考察了企业所有者的个人特征(对R&D相关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受教育水平、相关工作经历等)对公司研发投入的影响[4]。肖文等发现政府的直接和间接支持并不利于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5]。Kor选取美国的医疗器械行业的数据作为样本实证考察了高层管理团队和董事会的构成对企业研发投资决策的直接和间接影响[6]。徐细雄等的研究表明相对于政府管制行业,反腐败对自由竞争企业研发投资的驱动作用更加明显[7]。除了戴魁早、鲁桐、樊纲等对市场化的研究之外,很少有研究关注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市场化改革对R&D投入的影响。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制度因素也是影响企业研发投入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那么市场化改革这一制度因素会对企业的研发投入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本文以A股股票市场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来研究这一问题。
大企业和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各有各自的优势。企业规模越大,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越强,但是企业规模越大其灵活性和执行能力越差。目前,已有的对企业规模与研发投入的研究存在很大争议:Cohen等的研究表明企业规模与企业的R&D投入强度二者之间没有显著的关系[8];邹国平等发现我国中央企业上市公司及子公司规模与研发投入强度之间大致呈负相关关系,企业规模的扩大对研发投入具有挤出效应[9];而吴延兵等学者的研究发现企业规模与R&D投入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10];朱恒鹏使用国内800余家民营企业的调查数据发现,企业规模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之间具有较明显的倒U型关系[11]。Pavitt等发现企业规模与研发投入强度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12]。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规模与企业R&D投入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企业规模与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投入正相关,并且二者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
市场化改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谓是有目共睹。吕朝凤等发现市场化改革通过扩大市场潜力对增长率的正向影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1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市场化改革不仅会对经营结构产生影响,而且作为外部变量其会通过改变产权结构、市场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对厂商的创新行为产生影响。目前,对于市场化改革与研发投入之间关系的研究比较少。戴魁早、刘友金以中国高技术产业1995~2000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动态GMM方法考察了市场化改革对R&D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高技术产业R&D投入的增长,且入世后影响更大[14]。樊纲等的研究发现市场化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推进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15]。刘华以中部6省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发现金融市场化对研发经费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6]。陈修德等借助1999~2011年中国省际高新技术产业层面的研发数据得出了中国企业研发效率在市场化进程中呈现稳步提升的动态增进趋势和“滚雪球”式加速区域收敛的空间演进趋势这一结论,揭示了市场化改革是企业研发效率趋于加速收敛的重要制度因素[17]。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转型经济背景下,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促进了制造型企业R&D投入的增长。
研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见效慢等特点。一方面,国有企业产权不明确存在着严重的委托一代理问题,企业管理者受到很少的激励,因此,他们不愿意在其任期内承担R&D决策的风险。而且,国有企业一般是处于有较高进入壁垒的行业,这在无形中规避了竞争压力使得它们不用进行研发也能获得较高的收益。这些因素使得国有企业可能会减少研发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能够获得较多的税收补贴、R&D补贴并且它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外部融资面临预算软约束,使得国有企业拥有充足的资金进行研发投资。这可能带来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目前的研究一般认为国有持股比例与企业的R&D投入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文芳按照控股股东性质将样本公司划分为私有产权控股、中央直属国有企业控股、地方所属国有企业控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控股4类,发现它们对R&D投资强度的激励效应由强到弱[18]。冯根福、温军利用中国343家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也得出了国有持股比例(包括国有股和国有法人持股)与企业技术创新存在负相关关系[19]。通过以上的分析,本文提出假设3:
假设3:相对于国有性质的企业来说,市场化改革对非国有性质的企业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更大。
为了验证上面的假设,本文建立以下模型:
为了验证本文的假设,在实证分析中会将以上模型分解为以下3个模型:
(1)
R&Dit=β0+β1marketit+β2sizeit+β3marketit×ow
(2)
(3)
(1)被解释变量:R&D投入(R&D)
借鉴Li[20]的研究,对于没有披露的研发投入按零处理。本文使用企业公布的研发费用的自然对数来衡量企业的研发投入。
(2)解释变量
市场化改革(market):樊纲等构造的中国各地区的市场化指数符合我国市场化改革的特点,而且具有较长的区间,在现有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本文使用樊纲等2011年编制的各年度各地区的市场化指数[21]来衡量市场化改革这一变量,并且借鉴鲁桐等[22]的方法进行数据匹配。该指数越大,市场化水平越高。由于该指数截止到2009年,2010~2014年的数据我们借鉴俞红海等[23]的计算方法,即采用2001~2009年各地区指标的年平均增长幅度作为2009~2010、2010~2011、2011~2012等的增长幅度,从而计算得出2010~2014年的市场化指数。
企业规模(size):这一变量我们借鉴已有研究的做法,使用公司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的大小来衡量。为了检验企业规模与研发投入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我们在模型中加入企业规模的平方项。
企业性质(own):是一个虚拟变量。我们借鉴冯根福、温军[19]的做法,将本文的制造业按照下列原则进行分类:若企业直接控制股东股份性质为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则认为该企业性质为国有企业,此时own取值为1;若企业直接控制股东股份性质是其他,则own取值为0。为了验证假设3,本文在模型中加入企业性质与市场化改革的交互项。
(3)控制变量
本文采用的控制变量有以下几个:①资产负债率(lev),它代表企业的偿债能力,用期末负债总额与期末资产总额的比例表示;②上市公司年龄(age),它可以表示为“样本观测年度减去公司成立年度再加上1”,然后取自然对数;③企业的现金流(cf),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与总资产的比值来衡量该变量。
本文以A股股票市场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005~2014年10年间的面板数据,删除样本考察期间内未进行研发披露的企业,剔除ST类和数据异常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329家样本企业。企业R&D投入的数据是对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基础上获得。市场化指数的数据来源于樊纲等的中国市场化指数[19]。其他变量的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表1为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表2为研发投入的分年度的描述性统计,表3为相关性分析结果。由表1可知,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投入比较低,并且企业之间差距比较大。但是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样本企业的研发投入是逐年增加的(其中2009年可能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且研发投入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研发活动。众所周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逐年推进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市场化改革有可能对样本企业研发投入的逐年增加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表3所示,除了size与size2的相关系数为0.9995之外,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均比较小,即它们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为了避免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size和size2不能同时出现在模型中。
表1 描述性统计
表3 相关性分析结果
本文使用的是平衡面板数据,经过F检验、LM检验和Hausman检验,最终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表4为回归分析结果。
表4 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注:*代表p< 0.1,**代表p< 0.05,***代表p< 0.01。
模型1考察了市场化改革、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市场化改革与企业性质的交互项从而验证国有产权是否弱化了市场化改革对制造型企业R&D投入的作用;模型3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企业规模的平方项是为了检验企业规模与研发投入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由于企业规模与其平方项之间相关性很高易存在多重共线性,所以将企业规模去掉)。3个模型的F统计量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本文所建立的模型是合理的。模型1、2、3中市场化改革的系数均为正数并且都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市场化改革推动了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市场化改革的确是影响企业研发投入的重要变量,从而假设2得以验证。市场化改革之所以推动了企业的R&D投入,主要是因为市场化改革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本从而降低了其融资约束和获取资源的成本。从模型1的回归结果中,一方面可以看出企业规模与研发投入显著正相关,这意味大企业比小企业的研发投入更多。这可能是因为大企业自身积累比较多,面临的融资约束更少。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看到企业性质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要低于非国有企业,也就是说国有控股的企业相对于非国有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其主要的原因是由我国长期以来的政府主导资源配置造成的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垄断地位、产权不明晰所带来的。那么市场化改革是否会改变非国有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和国有企业创新激励不足的问题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在模型2中加入了市场化改革与企业性质的交互项。然而从模型2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市场化改革和企业性质的交互项的系数为负但是并不显著,这说明市场化改革对不同控股权性质的企业的研发投入有不同的影响,相对于国有性质的企业来说,市场化改革对非国有性质的企业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更大,只是这种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本文考察的时间比较短造成的。因此,假设3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大量的文献表明,企业规模与R&D投入呈非线性关系。因此,我们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企业规模的平方项以此来考察这种非线性关系是否存在。由模型3的结果可以看出,企业规模平方项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即研发投入与企业规模之间存在一个正U型关系。也就是说与中等规模企业相比,小企业和大企业有着较高的创新投入。这与朱恒鹏等人[11]的研究相反,但是与Pavitt等人[12]的研究相同。因此,本文的假设1得到证明。
为了使本文的结果更具有说服力,进一步使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1)用研发投入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值来衡量研发投入。(2)分别用樊纲等构造市场化指数时用的5个分指标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发育情况、要素市场发育情况、市场中介和法律制度环境发育来代替市场化指数的总得分来衡量各地区的市场化水平,而在衡量企业所处地区的市场化改革的进度时,本文使用市场化指数的总得分进行衡量,将市场化改革这一变量设置为虚拟变量,即当市场化指数的总得分大于或者等于全部样本的市场化指数的中位数的时候,market取值为1,反之则为0,以此进行稳健性检验。以上3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发现本文的结论依然成立。这说明本文的实证结果具有稳健性。
研发投入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因此,在我国当前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国家政策背景下,本文以2005~2014年我国制造业企业为样本,实证考察了市场化改革、企业规模与研发投入的关系。通过本文的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市场化改革这一制度因素对企业的研发投入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市场化改革对不同控股权性质的企业的研发投入有不同的影响。企业的国有性质弱化了市场化改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但是这一影响并不显著。因此,政府应该继续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以改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形成有利于企业创新的资源配置系统、融资环境和市场结构。具体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减少政府干预并使其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继续推进并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完善法律法规制度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第二,企业的国有性质与研发投入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即国有控股的企业相对于非国有企业缺乏创新动力。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预算软约束、拥有垄断地位、产权不明等原因造成的。所以必须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在国有企业内部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将能力、业绩、贡献和收入分配紧密挂钩,强化人员竞争上岗的市场化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最终打破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不平衡的市场环境,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企业规模与研发投入呈正“U”型关系。在企业规模比较小的时候,企业可能会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规模上,因此,研发投入先出现下降的趋势,但是随着企业规模超过了一定的水平,企业可能会更注重产品的竞争力,研发投入会随之提高。这可能是因为大企业有更大的能力承担风险,小企业会有更大的创新激励,而中型企业更加害怕风险和损失,因此应该鼓励企业扩大规模、增加对小企业和中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从而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其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本文主要考察了市场化改革、企业规模与研发投入的关系,由于条件的限制,本文还存在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本文的市场化改革使用的是樊纲、王小鲁等编制的中国各地区各年份的市场化指数总得分,该指数的最新数据截止到2009年,后面最新的数据是根据现有学者所使用的方法推算得到,可能与实际情况之间有偏差,这一点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加以完善和补充。第二,影响研发投入的因素很多,本文选择的因素比较少,并且本文使用的样本数据来自现有数据库,数据的齐全性和准确性有待商榷,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加入变量使模型更加完善,可以多方验证数据的科学性,尽可能提高数据准确性,使研究更加的科学,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