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黄花故事多

2018-07-16 08:56黄子洋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8年40期
关键词:云州黄花京东

◆ 文/黄子洋

9月20日,以“好粮庆丰收·神州享大同”为主题的“大同好粮·京东云州首届农民丰收节”在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举办。会上,“中国黄花之乡”——云州区(原大同县)向社会各界展示了当地的黄花产业优势。近年来,云州区黄花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并在全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成为“大同好粮”品牌的知名拳头产品。近日,在云州区黄花产业发展办公室、黄花协会以及“京东云”的支持下,笔者深入调研大同黄花的发展历史,并从中选取了与大同黄花相关的人物和事件,形成专题报道,供读者参考。

产业振兴之花

在“大同好粮·京东云州首届农民丰收节”期间,“京东云”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同黄花的产量、质量非常令人惊喜,也是京东商城未来要重点做大做强的合作项目。这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好奇:云州区如何在几年之内把一株黄花菜迅速做大为全国知名的产业。

云州区(原大同县)是我国黄花重要主产地,有600年的黄花种植史。由于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富硒土壤条件,当地所产黄花角大肉厚,品质独特。

虽然大同县的黄花品质优良、历史悠久,但过去都是小农生意,人种天收,不成气候。想发展成产业的讨论不是没有,但面临两个巨大的困难:一个是劳动力问题,一个是场地问题。2011年,在全县大力发展黄花产业这一政策定下来后,怀疑的不少、质疑的也很多,但县委书记王凤瑞顶住了压力。

王凤瑞2011年5月至2018年6月任大同县委书记,他组织了一个全县干部的黄花“大合唱”:县里从一开始就成立了由书记、县长挂帅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农业、财政、水利、土地、扶贫、开发、招商等近20个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大同县黄花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并把黄花产业发展目标任务纳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各乡镇年度重要考核目标,各乡镇也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本乡镇黄花发展工作。

经过深入调研,王凤瑞认为,大同县黄花产业始终没有大的发展,是因为农民有“两怕一难”:怕市场波动,怕旱灾绝收,难在没钱扩大种植面积。一切围绕黄花产业发展,一切服务于黄花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邀请并组织国家和省市专家,召集市县乡干部、黄花加工企业负责人、黄花种植户代表等,召开黄花产业发展研讨会,面对面、心贴心地探讨黄花种植、加工、销售等问题,解开了种植户心里的疙瘩。随后,政府相继出台了扶持政策:

一是“减负担”,政府“兜底”,给予农民以种植补贴。对新栽黄花给予每亩500元的补助,集中连片200亩以上的配套水电路。2017年,又对全县的贫困户新栽黄花每人补贴1000元,并推广套种、间种模式,缓解了种植初期效益不明显的问题。

二是“当保姆”,帮助联系雇工。黄花采摘劳动强度高、费时费力,政府部门认真分析本地和周边用工行情,通过网络、微信、上门招工等形式,帮助种植户联系周边及各地的采摘工。

三是“抓小事”,解决晾晒场所不足的问题。近年来,县里先后为中高庄、唐家堡、徐家堡、上榆涧、贺店5个村硬化场地3万多平方米。各中小学校的操场、道路、空闲场所,也积极为农户、加工收购企业晾晒提供方便。引进专业化公司运作,目前,三利农产品公司已经装配四连体和十连体烘干设备,日均加工鲜菜5万公斤,兴农黄花科技公司日加工鲜菜4万公斤,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户的晾晒难问题。

四是“解忧愁”,引导种植户入黄花种植保险和价格保险。人保财险大同县支公司新开设了黄花种植支农惠农保险业务,政府每亩补贴100元,种植户每亩出资200元,投保后,农民种植黄花如遇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将确保每亩收入在5000元以上。

全县各有关部门各自发挥工作职能,争取项目、吸引资金、引进技术投入黄花产业的发展,各部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水务局、综合开发办优化路、水、电、气等配套设施,气象局发布天气专项预报,农机局引进研制新型机械,金融部门为黄花种植提供资金支持开通绿色通道……

在各部门齐心协力合作之下,通过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公司化运作、品牌推广等手段,云州区黄花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方向不断发展,黄花种植面积每年以超万亩的速度快速推进。目前,云州区黄花总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盛产期的黄花5万亩,总产值达3.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

扶贫致富之花

大同县是一个典型的近郊县农业县,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县,全县共有贫困人口4.28万。2011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做大做强黄花产业确立为“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配套出台了扶持黄花产业发展的土地流转、资金扶持、技术服务、招商引资等一系列产业配套措施,乡、村两级也纷纷筹措资金,对种植农户进行帮扶。

大同县西坪镇唐家堡村党支部书记张顺宝是村里的首富,不过这个“首富”来得很曲折。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张顺宝,相信县政府的判断和决心,作为一个党员,他更要带头发展黄花种植。第一年,他为了完成全村的种植任务种了300亩黄花,土地流转费加上种黄花的人工费,他东拼西凑投进去20多万元。而黄花的收益期是3年,第一年基本不挣钱,第二年稍微赚一点,第三年才是收获期,所以需要一定的耐心,但种植量大了之后,头两年的等待期成本很高,张顺宝因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张顺宝咬咬牙坚持了下来,他就一个念头:作为领头人都富不了,怎么带领群众去致富?把路蹚出来了,后面就容易了。经过反复地研究技术,了解销售渠道,了解黄花菜加工的程序,张顺宝摸清了黄花菜产业的规律。第三年也就是2015年,张顺宝卖了两万多斤干菜,收入60万元,债务全部还清;到了2016年,张顺宝的黄花进入盛产期,收获6万多斤干菜,卖了150多万元。

金针变真金,种黄花让张顺宝从“首负”变成了“首富”。在他的带动下,现在全村的黄花达到3000亩,其中10亩以上的大户有55户,常住人口达到人均4亩以上,全村仅黄花一项每年增收1500多万元。张顺宝说,好政策+好干劲=好日子,幸福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汗水要先摔成八瓣,才能跳到口袋里变成叮当作响的金币。

大同黄花产业的发展,既需要张顺宝这样的首富,也需要各路英才大展宏图。大同县峰峪乡徐家堡村党支部书记白继跃非常清楚地记得,发展黄花产业之前的徐家堡村,穷得叮当响,村里只有60头毛驴耕地。

徐家堡村地处偏僻山区,全村165户,355口人,耕地740亩。县里为他们脱贫选定了黄花产业,不仅给他们资金扶持,还扶持他们给种植的黄花入保险。白继跃首先带头,并要求村干部每人必须种20亩黄花,为村民作表率。2014年黄花进入盛产期,赶上好价格,徐家堡村种黄花的农民丰产又丰收。这几年,村子里的黄花产业链初步形成,产业越做越大,其收益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65%以上,徐家堡村被列入全省“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

据了解,为了强化黄花产业同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利益联结、有效带动贫困人口脱贫,通过县委、县政府引导,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县1.2万余贫困户3.3万人种植黄花4.3万亩,实现政策兜底外的贫困户至少人人种植一亩黄花的目标。据近3年测算,进入盛产期的黄花,亩均收入达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500元以上,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服务人民之花”

当黄花肩负起产业升级、脱贫攻坚的重任之时,就意味着云州区的基层党组织们要挺起肩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产业转型中带领人民、服务人民,要做“服务之花”。笔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云州区黄花办就是这些服务之花中最具代表性、开得最鲜艳的之一。而担任办公室主任的安一平则见证了这朵服务之花的成长。

很多人说,安一平就是“护花使者”,他确实算是目前最懂黄花产业的人。在“大同好粮·京东云州首届农民丰收节”的媒体沟通会上,面对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几十家媒体记者的“围攻”提问,安一平侃侃而谈,由浅入深、由点到面,从技术到产业、从政策到落地、从合作社到企业、从加工到品牌,没有答不出的问题,没有解不开的疑惑。

安一平说,刚开始成立黄花办的时候,县政府花大力气,请了很多农科院、农业大学的教授来讲课。但是没讲多久,农民就散了一半,为啥?听不懂。安一平一看,这样不行啊,专家讲的都是真金白银,对县里的黄花产业发展非常重要,没办法,他自告奋勇当起了翻译,用老百姓能懂的语言,给老百姓讲故事。这么一试,效果不错,渐渐地,有什么技术问题老百姓都开始找他了,再往后,老百姓所有的黄花问题,都知道去找黄花办安主任。

有记者提问安一平,有什么诀窍迅速成为行家里手?他说,啥诀窍也没有,就是深入基层,老百姓遇到的每个问题,你都用心去解决,很快就能成为专家的专家。安一平说:“每年到了采黄花的季节,我的手机需要拿两个充电宝,为啥?因为几乎每个农民都有我的手机号,农忙时候事情多、问题多,有些小问题、小矛盾,还真得政府出面解决。”

黄花办也组织人员去全国各地考察,学习其他产业的优秀经验。“我们发现,黄花办这个机构对发展黄花产业太重要了。它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服务机构,在农民和企业之间起到了很好的沟通作用。政府的价值不仅是制定政策、引进资源,更重要的是做好服务。根据我的经验,政府组织种地,不如农民和企业有效率,让企业和农民做公共服务的事,也不大合适,一方面是他们没这个能力,另一方面他们都有自己的压力和利益,很容易产生冲突,这时候黄花办作为政府的协调机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安一平说。

黄花办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安一平告诉笔者:“对内是协调生产、加工、销售,把各方面的需求和利益理顺了;对外是把整个黄花产业做成拳头,统一质量和价格,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并且适当扶持一些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推动龙头企业成为精准扶贫的中坚力量。”据了解,云州区的精准扶贫政策经过深入研讨,将“人均一亩黄花”调整为“人头一亩黄花”,这就保证了扶贫的效果,很多老弱病残贫困户,在当地党组织和合作社的帮助下,一亩黄花的年收入基本能保证稳定脱贫。黄花办配合政府相关机构如农委、扶贫办、乡镇等,做好贫困户的说服工作、合作社的协调工作,一起帮助贫困户脱贫。

“创业创新之花”

在“大同好粮·京东云州首届农民丰收节”上,云州区政府和京东集团专门设置了“敬农礼贤”环节,5位驻村“第一书记”代表为5位杰出农民代表穿上羊皮袄、扎上红腰带,为农民点赞,向他们传承的“三农”精神致敬。

吉家庄村返乡创业青年张圣伟是5位农民代表之一。大学毕业后,张圣伟一直在太原打工,小日子原本也过得津津有味。2016年初,大同县委、县政府倡导全县农民大面积种植黄花菜,张圣伟的好友、吉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刘猛知道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便找上了他,计划合作发展黄花种植。

当刘猛找上门时,张圣伟利用在外面几年学的知识和经验,详细地考虑了黄花产业发展的可行性。他对全国各地的黄花产业做了详细了解,大同黄花的质量、销路以及在现代社会中新开发的很多功用给了他很大的信心;通过刘猛,张圣伟了解到县委乃至市委把黄花产业做大做强的决心,这更让他吃下了“定心丸”。可行性考察完,张圣伟立刻辞职,从太原回到老家,决心干出一番事业,也为乡亲们作点贡献。

回到吉家庄,他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种地是个重投资产业,土地流转、人力成本等都不能不考虑在内。那段时间最火的众筹模式给了他启发,和刘猛沟通后,他们通过互联网创业的方式,通过个人关系找到12个合作伙伴发展为股东,12个人每人出资10万—50万元不等,点燃了创业创新的火把。他们利用筹集资金从乡亲们手里流转土地,而且为了扩大效应,一开始的流转金额是每亩800元,远远高于其他合作社的价格。然后利用示范效应,在全村内建立微信众筹群,最后众筹人数达到200人,发展种植黄花1500亩。势头起来后,他们次年又追加投资扩种1350亩,第三年进入盛产期,每亩年收入1万元,终于使黄花成为村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不仅如此,其他的杂粮也和黄花交替种植,发展非常快。

产业初见雏形后,张圣伟他们创业创新小分队着手打造品牌。大同黄花的历史、产品质量给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品牌基础,于是他们开始了马不停蹄的品牌建设工作。如何提炼大同的特色?经过和专家交流,他们发现大同的杂粮有个独特优势——国家和省相关部门检测报告显示,吉家庄一带山地的土壤中硒含量高出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一倍之多,这让他们备受鼓舞。他们主动参加市里的农展会、省里和国家的农博会,宣传“吉家农庄富硒杂粮”品牌,精心加工打包,完成相关认证,使富硒小杂粮身价倍增。“以吉家农庄富硒小杂粮系列产品中的黑小米为例,过去每公斤售价3.6元,如今每公斤可卖出40多元的好价钱。”张圣伟说,由于打出品牌,销路不愁,已经拉动全乡富硒小杂粮系列产品的种植面积达5000亩,是两年前的3倍多。

创业之路一旦启程就难以止步,现在张圣伟他们正聚集在他牵头组建的合作社里,研究下一步特色农产品怎么发展。市委、县委给予的支持,这次的丰收节上“京东云”、京东商城给予的一系列利好,都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未来。“下一步,我们打算以黄花和杂粮产业为基础,扩大规模,把大同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底蕴融进去。我们相信,从旅游入手,加上大同的文化、大同的黄花和杂粮,我们一定能做出点不一样的东西。”张圣伟的脸上有着满满的自信。

企业孵化之花

“大同好粮·京东云州首届农民丰收节”,既是农民的节日,也是云州区黄花企业的节日。这些企业从小作坊起步,在政策的指引下艰苦奋斗,如今成为黄花产业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小小黄花不仅孵化了大企业,大企业也培育了更有竞争力的大同黄花。

以前,大同县的黄花加工粗放,深度开发不够,附加值不高,没有真正形成产业优势。近年来,在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的基础上,县里全力扶持黄花加工龙头企业,开发有较高品位的黄花系列食品,创立品牌,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黄花产业得到不断发展壮大,让农民赚上了放心钱。

几年来,县里坚持与三利农产品公司、兴农黄花科技公司等黄花龙头加工企业合作,支持这些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全县黄花产业向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目前,兴农黄花科技公司可加工11种黄花食品,其中“火山土”黄花酱已上市,很受市场青睐。山西永翔食品公司的速冻保鲜黄花菜、天特鑫保健食品公司的黄花菜提取物等深加工提纯项目,都大大提高了黄花的综合效益。县黄花总公司和台商合作研发出了黄花菜秋水仙碱、黄花茶、黄花饮料等药用食用新产品,延伸了产业链条,提升了产品附加值。目前,全县已有三利农副产品、晋能农业开发公司等8家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全县黄花产业健康发展。

在“大同好粮·京东云州首届农民丰收节”的媒体沟通会上,与会者了解到大同县龙头企业——三利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实力,山西包括京津冀地区60%的杂粮流通,都是通过这家企业完成的。“什么是三利,我们虽然不是国际大企业,但是我们的理念很大、也很真实,就是利国、利民、利农。”三利公司董事长庞乃东的话掷地有声。

三利公司成立于2004年6月,位于大同县西坪镇寺儿上村,占地面积30亩,总资产6500万元。公司以收购加工黄花菜、绿豆、小米、玉米以及其他杂粮为主,是集收购、销售、加工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据庞乃东介绍,目前公司年销售绿豆5000吨、黄花菜1000吨、小杂粮5000吨、玉米两万吨,公司现有小包装加工、豆类加工、谷类加工和蔬菜干制品加工共4条流水线,设有办公区、仓库、晾晒台等基础设施1.1万平方米,硬化场地1000平方米。

据了解,三利公司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对合作农户进行创业致富指导与扶持,与全县10个乡镇的2.1万户农民签订种植、收购合同,并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把黄花菜作为“一县一业”的规划,投资建设了黄花菜加工流水线项目,建成连体烤房,黄花保鲜恒温库、十连体黄花加工烤仓及配套设施。目前三利公司规模不断壮大,产品销售网络遍布广东、福建、河南、北京等19个省市,成为大同及周边地区带动广大农民致富的中坚力量。庞乃东说:“以前做销售,和各个经销商打交道,现在京东来大同了,我感觉大同黄花和杂粮产业又迎来一个升级的关键时刻!”

猜你喜欢
云州黄花京东
大同云州区 喜收“致富花”
云小萱:助大同黄花飘香
云州区唐家堡村 致富黄花分外香
三利黄花:三代人专注59年
大同市云州区:开展农资市场监管检查
黄花梁啊黄花香
路边种黄花“一种三得”
大同市云州区峰峪湿地菊花节开幕
在超市快送上超越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