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芳
(西安理工大学 自动化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陕西 西安 710048)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家对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层次人才需求更加急迫。高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集聚地,有培养有创新能力优秀研究生的责任。现阶段我国的高校设置分多层次招生,不同层次的高校由于教学资源、师资配备、培养方式不同,招收的研究生生源结果不同。因此,招收优秀生源是培养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首要任务。针对当前招生模式,提出在学校之间建立扁平的招生模式,相互推荐和支持,打破高校间的壁垒,建议良好的招生环境,是推动研究生招生模式改革的新思路。
(1)生源结构分化,质量差距大。由于各省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源结构不均,学生受教育程度不同,同样的本科毕业各个学校的标准也存在差异化,再加上个人基础素质、学习能力和努力程度等因素,学生考取的高校也就不同。从目前高校的总体情况看,我国高校分为 5个层次,:“985工程”、“211工程”、 省属院校、地方院校和私立学校。一般而言, “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学科专业较为齐全,本科教学质量较高,学生生源质量好,学生报考的意愿高;而省属、地方以及私立高校由于知名度和本身的资源不足等因素,生源就难以保证。但是,总体来看,非“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各类招生的总数远大于“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的招生人数,因此关注非“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的学生招生特别是研究生招生情况,已经成了一个影响我国社会发展中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
(2)各高校的保护意思强。一般高校为了保证自己的生源不外流,不愿意外校招生单位到本校宣传,特别是“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到省属以下,或到水平更高一些的高校去宣传。处于保护本校生源的原因,各类学校特别是各自有研究生学位点的学校,一般都会给予不同形式的阻力和不配合。
(3)是宣传力度有限。一些偏远地区,当地学生不能通过现代化的手段了解各类高校;再则,高校为了提高自己知名度和招生效果,纷纷改了校名,这对学生大多根据校名来判断学校的优势专业等显得更加困难。这就需要各高校在招生宣传上下大力度。
(1)建立多校联合机制,相互推荐的有效机制
目前的“扁平化招生”局面已经形成,这也是我国高校招生体现出来的一大特点。也就是说,学校的层次决定了生源的层次,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一般而言层次相同或相近的高校,师资力量,学科设置以及教学方式基本相似,学校之间沟通较为容易,学生报考成功率较高。因此,高校之间没必要人为的建立各种“隔墙”,阻止学校之间在招生上的信息互通,而是为了使双方高校获得更多的报考资源,高校研究生招生部门应建立联合互动机制,保持良好的沟通渠道,采用学校指导,导师推荐,相互交流等形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了解感兴趣学科、老师的研究的方向以及导师在某特殊领域的专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相应的高校报考。这样,不但各个学校能招到适合自己层次的学生,而且能使得我国整体招生水平获得最佳,并使得学生也选择到适合自己能力和理想中的学校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
(2)准确定位生源属地,学校互设招生宣传点
对于招生的生源属地或生源的层次要有的放矢地宣传,定期派专业老师到各高校宣传招生学校的招生信息,包括学科配置、专业设置、以及所要了解的预报导师特长和研究方向等,为学生学习规划做指导,解除学生的选择迷茫。和生源属地高校建立友好联系,交流信息,相互推荐,这样就解决了生源的相互竞争和矛盾,达成高校间共赢。
(3)利用网络资源,扩大宣传范围
随着网络快速发展,为高校招生提供新的宣传模式。网上交流平台,QQ、微信,电话、在线咨询等现代科技手段为高校招生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方式。特别是手机的普及,可以建立专门的高校研究生招生互通平台,让各高校能及时推送招生信息,解答学生疑虑,使学生全面了解预报考学校的情况。
基于“扁平化”生源特点,多校联合,相互推送相关的生源,达到高校生源招生共享,对高校研究生招生而言是非常必要的措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自身学习能力、接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所能承担工作压力,选择不同的学校就读;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培养出不同类型的我国社会需要的各类优秀人才。随着我国各行各业都在蓬勃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拘一格,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在各类不同学校的导师指导和精心培养下,发掘他们的潜能,有针对的性的培养,就能让他们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国家建设做出最大的贡献。
[1]邬志军;李占妮,等.提高人才工程创新实践能力下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5(21):85-86.
[2]冯雯.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5,1(17):14.
[3]杨德平,刘永峰.新时期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8.
[4]张语心.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机制实现协同发展——第二届国际互联网大会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