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者”飞往何方

2018-07-15 17:05北京曾艳兵
名作欣赏 2018年19期
关键词:卡夫卡骑士小说

北京|曾艳兵

美国当代著名学者詹姆逊在《论现代主义文学》一书中写道:“卡夫卡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我们阅读卡夫卡的愉悦依然存在。任何一个不带偏见的读者都会发现,阅读卡夫卡的作品,会使我们陷入一种无穷无尽的选择之中,我们在正面和反面之间来回犹疑、摇摆不定,而正反两面的任何一方,都可以继续展开,导致难以穷尽的多种结果,由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至于卡夫卡小说的主题,无外乎以下三种:“俄狄浦斯情结或自惭形秽的内疚感;官僚专政或现代性的反面乌托邦;上帝、我们与上帝的关系或我们与上帝缺场的关系。”①这就是说,卡夫卡的小说通常总可以从心理分析或作家传记角度、社会学或历史学角度,以及宗教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而这三个角度又可以分出诸多小角度,譬如宗教角度又可以分出基督教、犹太教或者无神论等角度,如此条分缕析,以至无穷。卡夫卡的小说《铁桶骑士》自然也不例外。

《铁桶骑士》创作于1917年初,见于卡夫卡的一个笔记本中。1921年12月25日,该小说与穆西尔、韦尔弗等人的文章同时发表在《布拉格日报》的《圣诞增刊》上。该小说现有两个比较重要的中译本:一为叶廷芳的译本,见于叶廷芳编的《卡夫卡全集》,1996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另一个为孙坤荣的译本,该译本最早见于《国外文学》1981年第1期,后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文。从时间上看,孙译本要早于叶译本十五年。由于该小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②,因此在广大中学师生看来,几乎成为卡夫卡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其重要性便显得不言而喻。然而,该小说的意涵似乎还是比较简单明晰的,并不是最能体现卡夫卡小说特色的作品,尤其看不到卡夫卡小说的那种反转、矛盾、悖谬的特征。不过对于那些生活阅历还不是太丰富、理解能力也不是太强的中学生而言,或者反倒是合适的。

从德语原文来看,小说标题“K ü belreiter”是一组合词,“K ü bel”意为“上部比下部略大、带一个或两个柄的圆形木质、金属或陶土的桶”,并不特指“铁桶”;“reiter”意为“骑士”。叶廷芳译为“铁桶骑士”显然有些牵强。孙坤荣译为“骑桶者”倒是更接近原文,但却忽略了“骑士”的含义,因为“骑者”与“骑士”在词义上和语气上还是颇有差异的,况且“骑士”在欧洲通常还有特殊的含义,对于卡夫卡而言恐怕也另有深意。因此,综合两个译本的意思,我以为标题译为“煤桶骑士”似乎更为合适。英译本标题为“The Bucket Rider”,也是这个意思。

小说不长,翻译成中文约1660字(孙坤荣译本),另一个译本为1550字(叶廷芳译本)。小说故事很简单,小说的叙述主人公是“我”,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我”的煤烧光了,煤桶空了,我只能去煤店老板那里请求帮助了。我骑着煤桶前去,两手握着煤桶,从楼梯上滚到楼下,煤桶飞升起来了。“我”以均匀的速度飞到煤店老板的地窖门前,求老板给一点煤。老板仿佛听到了我的声音,但老板娘却说什么也没有听见。“我”坐在煤桶上,请求老板给一铲子煤。煤老板走上台阶,准备出门,被老板娘拉住胳膊,老板娘出门看见了“我”。“我”向老板娘讨要一铲子煤,不过不能马上付钱。老板娘将围裙解下来,用围裙将“我”扇走。老板娘转身回到店铺,而“我”则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了。

与卡夫卡的其他小说相比,这篇小说的现实意味比较浓郁清晰。小说叙述的就是在一个极寒的冬天,主人公向煤老板借煤而不可得的故事:

煤全用完;煤桶空空;煤铲闲着;炉子呼吸着冷气;房间里鼓满寒风;窗前树木在严霜中发僵,天空成了抵挡想向它呼救的人的银盾。我得弄些煤来;我不能干挨冻呀;我背后是冷冷冰冰的炉子,我前面是铁石心肠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在两者之间赶紧骑行出去,向居中的煤店老板去求助……“你这狠心的女人,我只向你讨一锹最次的煤,你也不给。”说着我登上了冰山地带,方向不辨,永不复返。③(叶廷芳译)

小说写于1917年初,当时,卡夫卡借居在黄金巷22号那间小屋里,白天在此写作,晚上回家去睡觉。这年冬天非常寒冷,温度甚至降至零下20摄氏度。剧院、电影院和学校都暂时关门了,煤气只在白天供应,有轨电车在傍晚就停运了。在这样的夜晚,卡夫卡在一片黑暗中摸索着穿过冰冷且空无一人的老城,回到父母家中睡觉。煤炭短缺,妹妹奥特拉常常从煤炭店拎着空空的煤桶回来。

翻开卡夫卡的日记,从1916年10月30日到1917年4月6日,这中间是空白的。这期间卡夫卡在另一个大本子上记载了一些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的片段、反思等,但与日常生活事件几乎没有关系。关于奥特拉拎着空空的煤桶回家的情形,卡夫卡虽无记载,但奥特拉却有记录:“第一次——但是肯定不会是最后一次——发生这种情况是在1916年12月10日,奥特拉在写给约瑟夫·戴维的信中记述了这件事。煤炭紧缺(这主要是因为战争期间缺少足够的铁路货运)随着卡尔一世规定在紧急情况下布拉格的煤炭供应将通过军队的帮助而得以确保之后,反而变得更加严重了。”④这种极寒难耐的生活体验在卡夫卡的生命记忆中恐怕是前所未有的,卡夫卡无法忽视由此带来的焦虑和威胁,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有所表现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卡夫卡的朋友布罗德对此亦有记载。1917年2月11日,布罗德写道:“在炼丹士街卡夫卡那儿,他(卡夫卡)进行了精彩的朗诵。一个真正的文学家的修道院小屋,在这个住处产生了当时用煤危机中唯一美妙的产物——那忧郁快乐的、仿佛从天上某一点俯视着嘲笑人类一切弱点似的、歌一般的《铁桶骑士》。”⑤在布罗德看来,卡夫卡小说是布拉格冬日缺煤的产物,但又远不止如此,它“忧郁快乐、如诗如歌”,仿佛在天上俯视人类,嘲笑人类的弱点。从这个意义看,小说又具有浓郁的宗教意味。卡夫卡当然不可能按照传统现实主义的模式写小说。意大利著名小说家卡尔维诺说:“卡夫卡的许多短篇故事都很神秘,这篇尤胜。也许卡夫卡仅想告诉我们战争年代在寒冷的夜晚出来找煤,就像骑士的流浪,就像驼队穿越沙漠的旅行,就像骑着空桶魔幻般的飞行。这个空桶是贫苦、愿望与追求的象征,它使你离开了互助与自私的地面,把你提升到你那谦卑的请求再也不可能得到满足的程度,作者的这种构思能使我们产生永无止境的联想。”⑥随后,卡尔维诺又补充道,在萨满教和神话中人物因贫苦而变得轻盈,然后飞往各种需求都能魔术般地得到满足的王国。然而,卡夫卡的这个故事并不具备萨满教与女巫的那种能力。

卡夫卡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家,即便是面对现实的题材,他也会采用一种超现实的手法来描写或者表现。这种轻松的“飞离”就如同格里高尔·萨姆沙变形一样,十分自然,并没有什么令人惊讶之处。“我骑在桶上……滚下台阶;但到了下面我的桶儿却往上升起,妙哉,妙哉。”骑桶飞翔瞬间成为现实,或者说就是现实本身。这种飞翔的体验恐怕与卡夫卡童年的记忆不无关系。少年时代的卡夫卡经常在自己的脑海里玩一些类似的游戏,譬如“突然消失”“轻松地死去”,等等。1920年,卡夫卡在一封致密伦娜·耶申斯卡的信中对自己的这种感觉做了极有说服力的描述:

当然我们也有死亡的愿望,希望“轻松”地死,但这毕竟只是一个小孩的愿望,就像我自己回到了学校,在数学课上,当我看到老师在他的笔记本上寻找我的名字时,那个有力的、恐怖的、现实的图像便会来同我的无知无识作对。在这种恐怖的似梦非梦状态中,我希望我能像幽灵一样飞起来,像我的数学知识虚无缥缈,像幽灵一样在学校的条凳上飞来飞去,有时穿越大门,在外面聚集,在美丽的天空中感到自由自在,整个世界我都了如指掌,但却没有教室里的那种紧张。是的,这就是“轻松”的。但是,事情并没有这样发展。相反,我被叫到黑板前去解一道难题,而解这道题所需要的对数表我却忘在家里了。我撒谎说我把它放在桌子里,心想老师会把他的对数表递给我。但是,老师要我回我的桌子取对数表,这时,我感觉到了我的恐怖,真正的恐怖,它成了学校里的恐怖,我无须任何的假装,桌子里毕竟没有什么对数表。老师(前几日我遇见过他)于是叫我是“鳄鱼”,并且立即给了我一个“不及格”,这实际上很好,因为毕竟不需要我解题了,除此之外,它是不公正的(我撒了一个谎,这是真实的,但没有人能够证实,这是不公正吗?)好了,我不必展示我的可耻的无知了。总的说来,这也是相当的“轻松”的,在有利的情况下,一个人即使是在教室里也可以“消失”,可能性是无止境的,并且一个人也可以在活着的时候“死去”。⑦

卡夫卡从童年时代起就喜欢上了“消失”的艺术,即突然消失在“玻璃墙”后面,因为他觉得所有那些他所认识的人都在跟他作对。他真心实意地相信自己无能、懒惰、记忆力差、笨拙、衣冠不整、不能合作,等等,这使他渐渐地从自我轻视发展到了自我仇恨,然而这里也还包含着一种古怪微弱的自满,甚至是骄傲,在这里他喋喋不休地夸耀自己的错误。自我鞭挞只不过是自暴自弃的一种方式,早在弗洛伊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前,明智的、大大小小的法官就知道,罪犯总是沉迷在他的罪行之中。但是,卡夫卡的自我贬抑,这种无意识中的满足或不满足,却都有着清晰的防护目的:使他离开竞争,脱离危险,使他能够在对抗的残酷时刻“消失”,就像他在教室里“消失”一样。在这篇小说中,当“我”面对寒风凛冽、冰冰冷冷的屋子时,“我不能干挨冻啊”,于是主人公想象自己突然消失,飞腾而去,也就变得非常容易理解了。

卡夫卡有关飞翔的梦想由来已久,他对古希腊神话是非常熟悉的。上中学时,他的希腊语课程教学大纲上列有柏拉图的《辩解学》、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等。但是,“恰恰是他的那些研究希腊神话的作品暴露出一种深刻的距离,而这种距离又被用作文学解构的要素”⑧。卡夫卡在其书信日记中多次论及古希腊文化,对于希腊神话更是耳熟能详,运用自如。譬如他在日记中一会儿提到潘神(Pan),一会儿提及俄耳甫斯(Orpheus),转而又论及西西弗斯(Sisyphus)。⑨卡夫卡的有些小说则直接以古希腊神话人物为标题,如《塞壬们的沉默》《普罗米修斯》《海神波塞冬》等。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古希腊人关于迷宫的想法,对卡夫卡的世界观有着重大影响。

在古希腊神话中迷宫与飞翔密不可分,这也是西方人最早有关飞翔的故事。古希腊克里特岛国王米诺斯请来了希腊最有智慧的发明家和建筑师代达罗斯(Daedalus)建造一座举世闻名的迷宫,用来关押人首牛身的怪兽弥诺陶洛斯。迷宫建成后,国王米诺斯把代达罗斯及其儿子伊卡洛斯(Icarus)关进了迷宫。国王试图将代达罗斯父子困死在迷宫里,以至于世界上再也无人能造出同样精妙绝伦的迷宫了。这一点与湖北咸丰土司城里的土司建造石马如出一辙,他命令当时最卓越的工匠雕琢石马,石马造成后他将工匠沉入河谷。为了逃离迷宫,代达罗斯用蜂蜡把羽毛粘连在一起,做成翅膀,和儿子一道飞离克里特岛。可惜儿子伊卡洛斯飞得太高,阳光熔化了蜂蜡,伊卡洛斯坠海而死。伊卡洛斯的尸体漂到一个海岛,为了纪念他,这个海岛便被取名伊卡里亚(Icarian),他被埋葬在那里。卡夫卡将代达罗斯的插翅飞翔改成了骑桶飞翔,这种飞翔又多了一些怪诞、滑稽、反讽的意味。

小说的最后,叙述者“我”不会再回到自己那间寒冷的小房子去了,他让自己永远消失在未知的“冰山地区”。这里的“我”与卡夫卡另一著名短篇小说《乡村医生》中的主人公有着同样的结局:“在这最不幸时代的严寒里,我这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赤身裸体,坐着尘世间的车子,驾着非人间的马,到处流浪。”⑩卡夫卡的小说并不令人绝望,虽然“我背后是冷冷冰冰的炉子,我前面是铁石心肠的天空”,“我”也并没有借到煤,但“我”再也不会回到那个冰窖似的屋子里去了。在卡夫卡身上有一种“不可摧毁之物”:“人不能没有对自己内心某种不可摧毁之物的持久的信赖而活着,而无论是这种不可摧毁之物还是这种信赖也许都长时间地潜藏在他身上。这种潜藏的表达可能性之一是对一个自身上帝的信仰。”⑪在这位倔强的骑桶者身上,我们也分明看到了这种“不可摧毁之物”。这样一来,小说似乎有着某种宗教救赎的意味。

林琳在《卡夫卡小说〈骑桶者〉的宗教表达》一文中写到,小说讲述了一个“我”在极寒天气向煤店老板借煤而不得的故事,这或许可以理解为现实之冷酷及人与人之间关系之冷漠的形象表达,然而,主人公骑桶飞行,借一两铲煤,以及骑在桶上甚至不能下来等,均表明这并非一篇反映现实的小说。因此,“‘骑桶飞行’这一行为是不以外在的目的——要煤而存在的,同时这一行为不能因为要煤而终止(不能为了要到煤而下桶),那么,‘骑桶飞行’的目的只能解释为以自身为目的的行动了,即飞行的目的就是飞行本身。我们可以称这样的以自身行动为目的的行动为表演。换句话说‘我’的骑桶飞行是一次表演……骑桶飞行是一次宗教救赎的表演。”“‘我’的形象,作为救赎者,在这个时代正是以艺术家的面目出现的。然而,真正的艺术必然是曲高和寡的,真正的艺术家必定要承受不被人理解的孤独。”⑫

“我”在这里成了一位曲高和寡的艺术家,在找不到理解他的人之后只好飞天而去,就像《饥饿艺术家》中的那位主人公一样,在找不到合适的食物后只好饥饿而死。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丹穆若什说:“就卡夫卡而言,这位作家作为文化超越者的形象,正逐渐为布拉格犹太作家的形象所替代。……卡夫卡切合了当代所关注的问题,因而出现了对其新一波评论潮并引起普遍关注。”⑬卡夫卡是说不尽的,即便这样一篇小小说也是如此。煤桶骑士飞走了,“方向不辨,永不复返”。他飞向何方?我们终究不得而知。

①詹姆逊:《论现代主义文学》,苏仲乐、陈广兴、王逢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5页。

②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言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94—95页。

③⑩叶廷芳编:《卡夫卡全集》第1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66页,第163页。

④莱纳·史塔赫:《领悟年代:卡夫卡的一生》,董璐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125页。

⑤Max Brod. Franz Kafka,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60, P.156—157.

⑥伊塔洛·卡尔维诺:《美国讲稿》,萧天佑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⑦叶廷芳编:《卡夫卡全集》第10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33页。

⑧彼得-安德烈·阿尔特《卡夫卡传》,张荣昌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6页。

⑨叶廷芳编:《卡夫卡全集》第6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1、196、442页。

⑪叶廷芳编:《卡夫卡全集》第5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8页。

⑫林琳:《卡夫卡小说〈骑桶者〉的宗教表达》,《现代语文》2013年第6期,第61—62页。

⑬大卫·丹穆若什:《什么是世界文学?》,查明建、宋明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10页。

猜你喜欢
卡夫卡骑士小说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关于卡夫卡和《变形记》你不知道的故事
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是时候看看卡夫卡了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两次阅读和讲授卡夫卡作品的体会
多少级楼梯
只爱穷骑士的姑娘
New Enem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