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20%被测学生把小乌龟错认为十二生肖,还有14%被测学生把洋节错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日前,辽宁沈阳市约6万名小学四年级学生参加了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涉及语文、数学、英语、基本素养4科。当地教育界人士表示,调研和监测发现,目前学生阅读能力总体偏弱。
尽管仅凭一次或几次测评,未必就能反映出小学生真实的传统文化常识水平,但如此大面积地出现“低级”错误,胡乱“拉郎配”,让人难以释怀。
这并非偶发现象。现实中,小学生远离传统文化、远离中国人的基本常识,由来已久。家长更关注的,是奥数,是英语早教等“新知”,或者是舞蹈、球类、跆拳道等健身项目。至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一向被视为重要滋养的传统常识,则早已被弃置一边,甚至成为“祖母”的专属,每每被拿来作为育儿笑谈了。十二生肖是这样,传统节日、节气也是这样。
传统常识果真“过时”了吗?未必。且不说其中好多知识反映的是中国人的世界观,是一种自成系统的认识论,即以现代社会的知识体系而言,也离不开这些传统常识。现代社会越往前走、越是呈现出某种新变化,相应地,则越是能体现出传统常识的重要性。这本身就是一种互补。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正是因为有这些常识作为底色和坐标。沉潜愈深,则愈是有可能拥有开放的视野。
这也是近年来“国学班”等传统文化教育日益受重视的根源所在。但也应该看到,一方面受制于家长“急功近利”的要求,有沦为死记硬背、強迫学生的危险;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常识人才的匮乏,也导致很多社会上的国学教育往往“挂羊头卖狗肉”,并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文化养分。
因此,有必要在学校教育中强化传统文化常识教育。这不是复古,而是一种回归,是在找回中国人的固有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寻求更充分的认同。沈阳市的综合评价只是一个标准,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譬如如何习得这些传统常识?如何将其融入日常教育?如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而非硬性灌输……
目前,中小学语文课本已经加大了传统文化课程比例,一些学校也在常态化组织经典诵读等活动,但从僵死的知识到鲜活的修习,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更不要说,要在新一代学生的知识体系中植入传统元素,并不是几首古诗、几个典故所能支撑的。要真正引起学校、家长的重视,想办法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
传统文化常识并非简单的知识积累,同时也会体现在生活态度上。我们现在强调中国人要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正是从传统中来。有传承、有汲取、有浸淫,才会经由与外部世界的碰撞而产生自信。如果缺乏传统文化常识,即便拥有再多的技能,也是瘸腿的,仍属于传统文化的“文盲”。是时候重视传统文化常识教育了。对历史的“温情和敬意”,本来就是立人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