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全
森林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是世界范围内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法宝。它不仅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到来物资,还在生态平衡、水土保持、气候调式等发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森林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保护森林就等于保护自己的家园。因此,保护森林资源,科学管理森林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成为我们当下资源保护的重点。
根据青海互助县森林规划调查显示,全县的森林资源分布呈不规则片状特征,多随地域带状分布。从林分质量上看,天然林比例高于人工林。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虽经过多年治理,人工林的成活率仍然不高。根据近期的人工林种植调查显示,人工林的平均培育率为百分之七十,培育率低于百分之三十的区域足有六万亩。除了自然环境恶劣的客观因素外,人工林的种苗品质差,后期培育工作不及时等主观因素也造成了人工林的平均培育率迟迟不能增长。同时森林的种类分布单一,纯树林比重高,混交树林比例小,林分稳定性差。在自然灾害和病害上的预防和诊治上管理不到位。
森林病害防护是森林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森林病害主要集中在森林虫害。近些年,青海互助县市的虫害频频发生,虫害的种类也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35种扩充到现在的50多种,很多外来生物的到来给当地的森林生态平衡造成了致命的打击。现如今对于天牛等外来虫害的防治,仍没有有效的治理方法。潜在的虫害威胁仍如利剑悬于头上。一方面,森林分布不规则,检测管理范围大,资金缺乏导致工作机制不完善,预防与诊治等设备严重不足,导致检测预警工作得不到有效的展开。不能及时掌握虫病害的相关信息,在没有防治预案的前提下,不能有效实施治理。一方面,在防治管理中,由于科研技术的落后,防治手段单一,单纯使用大氛围的农药喷洒,导致农药污染严重,病虫抗药性增强,防治难度增大,林区的自然防护能力逐年降低。另一方面,由于林区各部门分工不明确,导致各生产环节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对于虫害防治工作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导致防治工作一直处于被动。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有效调控。人口的快速增长,当前土地的使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地区人们迫切的将林业地转为农耕地,以追求经济效益。农林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自1995年至今,林业土地减少了进百分之二,牧区土地减少了百分之二十。政府没有充分意识到林区防护的重要性,其保护管理意识十分薄弱,林区的防护和管理方式都十分落后,导致林区的比例逐年减少。
一方面,在森林保护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加强自治县管理人员的森林保护意识。无论是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控还是防护投入的逐步增加,都要从意识上提高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在森林资源的管理,转变林分结构,加大科研投入比例,加强树种的培育,进行混交树林的培育实验,选择最佳的树种进行培植,提高林分结构的稳定性。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做好后续的补偿工作。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天然林的防护和管理势必会截断了当地人名的生活来源,造成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下降,因此在防护管理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当地民众的森林保护意识,加大防护宣传工作,同时做好后续的经济补偿,建立补偿机制,引导当地居民发展新的生活来源,为后续的森林防护做好民众基础。
另一方面,在防护管理制度上,我们要加大资金投入,健全管理体系。针对林区分布不均匀的,管理困难的问题,进行技术分析,明确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内容,加强部门之间的练习,通过建立网络,实时做好防护检测。同时完善森林资源保护法,通过法律的宣传和保护,有效规范管理工作,约束民众行为,减少违法乱纪,砍伐树木的违法行为发生。
虫害频频爆发,是当前森林防护管理的重要难题。因此,在虫害的防治上, 我们从虫害的检测预警和科研防治两方面入手。在虫害的检测预警上,各地区保持密切的联系,对应潜在的虫害威胁,进行科学的分析讨论,建立紧急备案制度。同时在检测上,做到大范围的实施监控。从虫害的品种到范围的制定,明确专人专区,专人专项。对虫害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避免虫害的大范围蔓延。建立整个网络情报体系,从林区到市县,做到全网联通,互通有无,及时在全网发布虫害预警,做到及时防护,减少虫害的发生。在虫害的治理方面,大力加强科研诊治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转变单一的治疗手段,摒弃过去的农药喷洒,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对于自然林,减少农药的使用,做好林木检疫工作,减少外来物种的传播途径,提高自然林的抵御能力。对于人工林,进行人工监控,利用生物农药制剂,减少污染。在治疗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预防为主,生物治理,有效提高当地植物的抗虫害能力。
整个青海林业区中,天然林的比例高于人工林的比例。而天然林又是林业资源的重要来源。因此 在天然林的管理上,既要做好林区的质量保护,还要兼顾林区的经济利益。从林业经济转型入手,转变单一的经营模式,建立起完善的产业经营机制。
总而言之,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意识、管理方式、科研投入中提高青海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在保证资源维护的基础上,兼顾经济效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