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城垣拆除事由

2018-07-14 02:53:37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55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8期
关键词:城垣贵阳市贵阳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550000)

一、贵阳城垣的由来

贵阳城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时称顺元城,八番顺元宣慰司兼元帅府坐镇这个西南交通要冲,控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明代时,贵阳城鉴于在西南地区的军事意义,于洪武年间开始扩建。军事上的需要,使得贵阳城得以进一步发展。贵阳城垣由土城加筑为石城,北门由今勇烈路口拓展至今喷水池,到明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贵州爆发“奢安之乱”时,贵阳经两百多年发展,北门城外街道兴起,已初成规模,遂修建外城,并新增威清、六广、红边、小东四个城门。

清代时,在明代贵阳城的基础上对贵阳内外城进行了修缮和加固,而在城市规模上并没有出现新的发展。自此,民国前的贵阳城市格局基本定格下来,它包括了以北门连接的内外两城与九个城门,只占今云岩区和南明区的一部分,城市面积相当狭小。

二、抗战时期的贵阳城市发展与城垣的拆除

民国初年,由于贵阳地处偏远,城市发展起步晚,展现出的仍然是一片落后的景象。但随后的全民族抗战为身处大后方的贵阳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有力地推动了贵阳的城市发展。但由于贵阳城市发展历史较短,存在着市区面积狭小拥挤,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并严重制约着城市建设和进一步的发展。自明清以来所建城垣的存废问题成为了当时贵阳城市发展最为突出的矛盾。

首先,战争带来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口。根据相关资料,贵阳市的人口总数,1937年为126392人,1938年为139475人,1939年为136858人,1940年为157528人,1941年为185913人,至1942年12月底,贵阳市人口增加到213270人,1943年为249721人。贵阳以城垣为边界的狭小市区也随之表现出难以承载大量新增人口的窘态。人口增长带来了地价飞涨与住房压力,据当时的资料表明,“在民国二十八年市中心区——大十字,每方丈地价仅二千元,二十九年亦不过两千元,三十年,竟陡涨至一万元,三十一年增为二万元,三十二年涨到四万元,但它总不甘落物价之后,去年竟跑到二十万元。”而1938年后,随着更多的领土陷落,赴黔境避难人数增多,贵阳市的地价与住房问题就更为显著,曾一度达到了近乎“穷者无立锥之地”的程度。贵阳的城市发展此时亟待突破城垣的限制,扩建更大的市区以应对由外大量迁入的人口。

其次,防空问题也是贵阳城垣存废的焦点问题之一。城垣包围的市区,由于面积有限与建设无序等问题,多年发展以来,呈现出街道狭窄、建筑拥挤的现状,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日机袭击贵阳,制造“二•四”轰炸惨案埋下了严重隐患。据目击者回忆,“顷刻间轰轰轰的炸弹声震耳欲聋,此起彼落,烟尘四起,随着房屋着火,刹时间,大十字、小十字、中华南路、中华中路、富水南路、北路、中山西路东段等处均成一片火海”惨案发生后,城区毁于一旦,数条繁荣街道和市中心几乎被夷为平地。据统计,“二•四”轰炸,被炸死者488人,重伤735人,轻伤不计其数,被毁房屋1326幢,财产损失在3380万元以上。贵阳在此次轰炸中,损失甚为惨重,除开军事上的防空力量弱小与人民防空避难意识薄弱这两个原因外,更是因为贵阳城内街道狭小、建筑拥挤造成的。轰炸当天,多数市民难以找到合适的避难场所,更由于城垣包围着城市而无法在第一时间向城外进行大量疏散。贵阳城垣内的老城区亟待改造与扩建,以备防空、防火之需要,以便市民之疏散。后来担任贵阳市市长的何辑五就鉴于“二•四”轰炸的悲惨教训,认为在贵阳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万事莫如防空急”。相关专家学者也随之就贵阳城市建设中的防空问题提出了见解。周盛鸣发表《论疏散》一文,提出“消极防空之方法虽多,然其切实有效者,莫如城市人口物资之疏散”的观点。

为便于市民疏散,政府增辟了六广、威清等共计10个城门。但自“二•四”轰炸后,许多机关单位迁出城区,也有市民惧怕空袭而往贵阳周边乡下避难,形成了大量人员往来两地的现象,被人形象的比喻为“麻雀下乡”。人们进出贵阳城的频率大大增加,使得增辟城门的办法也再不能满足市民出入之要求,矛头再次指向城区四周的城垣。

阻碍老城区各项市政建设也是贵阳拆除城垣的重要原因。从交通上方面看,自抗战以来,贵阳作为大后方中心枢纽的地位日渐重要,更是由南进入陪都重庆的必经之路,大量机关、人员、物资都云集于此,这就要求贵阳兴建更多、更好的道路交通设施。战前,贵阳城区街道只有中华路、省府路、中山路、黔灵路、环城马路等几条主要干线,共计60余公里。这几条狭窄街道难以承载贵阳城市的战时繁荣和进一步发展,于是有专家学者提议拆除城垣,以筑建新路、拓宽街道。从城市公共卫生方面,城垣的拆除似乎也刻不容缓。由于城区狭小,城内的建筑物拥挤在一起,脏乱不堪。时任贵州省政府主席的吴鼎昌在大会发言上就曾指出,“关心市政的居民,或初到贵阳的人,一踏进贵阳的市区范围之内,首先就有两种印象:(一)凌乱不整齐(二)污秽不清洁。”随即他举出“一些小街僻巷的人家,因为屋宇的狭小,在街上养猪喂鸡”的例子。另外,根据《贵阳市政》中卫生工作的记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贵阳市总计有街道144条,每日需清除的垃圾多达8000公斤,还不包括市民购买煤炭时由驮夫运出城的部分以及一年四次大扫除时清出的共计十八吨垃圾。这些生活垃圾,在缺乏城市基础设施的贵阳老城区,难以得到妥善处理,仅靠几个城门向外运出,严重影响了市民居住卫生状况。

鉴于以上种种现象与原因,贵阳市政府开始着手城垣的拆除工作。民国三十年(1941年)在贵阳召开的工程师学会第十届年会着重讨论了贵阳市的拆城筑路问题,由著名工程专家茅以升牵头,贵阳市政府工务局局长袁国荫、胡树楫、交通大学教授朱泰信参与贵阳市拆城筑路具体问题研究。袁国荫发表《贵阳拆城筑路问题》一文,认为城垣已经失去其时效性,城垣妨碍城市的发展,并且成为了城与乡文化的障碍。胡树楫认为城垣拆除后,不必筑路,应改为公园,俾饱和的城市多留空地,为市民休息场所。朱泰信提出疏散大城市的必要性,指出贵阳城垣人口,已有十八万五千人左右,已达城市人口饱和限度,自应以另谋发展新村建筑为宜。

但朱泰信教授这个建设新区以疏散市区人口的思想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南明住宅小区就是一个实例,为解决大量人口迁入的住房问题,市政府决定在大南门外南明河河岸一带建设新住宅区,面积370亩,拟建筑180户住宅,区内辟修18条道路。南明住宅小区兴建之初,疏散了大量人口,为市民提供了一个环境优美的住宅区域,但由于贵阳市处在一块面积狭小的盆地上,当时的交通技术条件又不能满足跳出盆地建设新城的要求,在贵阳城市附近建设的新区因发展迅猛,很快就与市区连为一体,成为市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南明区,因而城市发展更加强烈地要求拆除城垣,从长远看无法实现疏散的目的。

由于城垣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贵阳的市政建设与长远发展,经专家学者们的一致认同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贵阳市政府拆除城垣委员会成立,之后数年,贵阳城垣按照方案逐步被拆毁。

参考文献:

[1]贵州社会科学编辑部:贵州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上)(第一卷)[M].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20.

[2]刘名枢:贵阳市的土地问题及其对策[J].贵阳市政,1945,5(5、6).

[3]政协贵阳市云岩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云岩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M].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5.75.

[4]本书编委会编:抗战档案(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16.

[5]周盛鸣:论疏散[J].贵阳市政,1941.1(7).

[6]贵州省政府编印:贵州市政府成立五周年纪念特刊[C].1946.

[7]吴鼎昌:贵阳市精神的探讨[J].贵阳市政,1941.1(2).

[8]张崇德:一年来贵阳之卫生工作[J].贵阳市政,1942.2(20).

[9]朱泰信等:贵阳市拆成筑路问题[C].贵阳市政,1941.1(6).

[10]贵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阳通史(中)[M].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106.

猜你喜欢
城垣贵阳市贵阳
找朋友
贵阳分店
艺术品(2019年4期)2019-05-30 04:45:40
龙山时代中原与江汉地区城垣建造技术比较
寻味贵州——贵阳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1:06
关于贵阳市低碳交通发展路径的探讨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19:35
离贵阳市区最近的滑雪场 高坡滑雪场
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 02:54:16
能大能小
现代家庭(2016年11期)2016-11-09 14:21:50
贵阳市乌当区地下水问题及防治
憶山水城林·魅力都城——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
大众考古(2015年6期)2015-06-26 08:27:06
能大能小
中老年健康(2015年1期)2015-05-30 15: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