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少红
【摘要】只有建立课内外关联性阅读模式,借助读书记录这一载体,利用读书会进行交流,才能引导学生走向深阅读,让学生在深阅读中能更好地受到情感的熏陶,受到思想的启迪,发展语言水平。
【关键词】浅阅读;深阅读;文本;模式;载体;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浅阅读与深阅读的定义
语文教学中,老师交给学生种种阅读方法,希望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并从文学作品中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收到的效果不大。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决定了学生的阅读水平。但让人奇怪的是,有些学生虽然也阅读了很多的书籍,但阅读能力比不上别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我们的阅读有深浅之分。浅阅读是指浏览式的,读的时候囫囵吞枣,不用对所阅读的内容做深入的思考,阅读速度快,只关注动人的情节,对文章的细节描写、篇章结构丝毫不关心,如今浅阅读成为大多数人醉心阅读的方式。深阅读是指进入文本的内容情境,对文中的人物进行更有温度的触摸,在文本的解读中,品味出特有的意味。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受到思想的启迪,发展语言水平,需要引导学生走进深阅读。
二、建立课内外关联性阅读模式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实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再引导学生将课内与课外的阅读结合起来,建立课内外关联性阅读模式,让学生在旧文本与新文本中进行互动,将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运用到新的文本中,就会有似曾相识之感,带着既熟悉又新奇之感去阅读文本,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促使他们在阅读中不断丰富与充实自己的体验,能加深学生对课文与文本的理解,跨入由浅入深的第一步。
建立课内外关联性阅读模式的方法有很多。首先,我们以主题为线索建立课内外的联系。例如学生学习了《草虫的村落》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昆虫记》;学习了《唯一的听众》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小海蒂》《青铜葵花》《绿山墙的安妮》……这一系列主题相同的作品,学生很容易就能读懂。《穷人》这一课描述的是桑娜夫妇虽穷,却拥有一颗善良之心,让人感动,那么我们也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巴黎圣母院》,走近敲钟人,了解敲钟人虽丑陋无比,却比不少道貌岸然的人善良。这样的关联阅读,学生就会在比较中理解,在理解中生成新的体验。其次,我们以作品的风格为线索建立课内外的聯系。例如学习了《手指》之后,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窗边的小豆豆》《百万英镑》《阿Q正传》。丰子恺的《手指》与《窗边的小豆豆》,语言都风趣幽默;而《百万英镑》和《阿Q正传》则属于一种黑色幽默,在这种关联阅读中,学生的认知拓展了,对文本的风格也形成了多元的认识和解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以作家为线索建立课内外的联系。例如,教完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之后,可引导学生阅读他的其他作品,学生在阅读中对作家有了更好地了解与把握。
阅读关联模式,使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促使学生的阅读角度不断扩大,在文本阅读中不断理解新的知识,真正做到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各种的书。
三、借助载体,引导阅读者进入深阅读
班级的学生每个人手头都有一本读书记录,我借助这一载体,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空白进行填补,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角色互换,对文本的结局进行再创造,猜测作者的创作意图……学生在完成读书记录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文本的探索,读出了自己的感悟。所以在阅读《西游记》时,我利用读书记录,引导学生评一评自己最讨厌的人物,学生有的说讨厌太上老君,觉得他凡事斤斤计较,从来不懂得“宽恕别人也等于宽恕自己”这个道理;有的说最讨厌玉皇大帝,觉得他胆小怕事,游手好闲,一无是处,并且还在记录中写道:“我很想对你说:‘不是对付你的就是敌人,不是帮不了你的就是废物。别人那么拼命地保护你,是因为你是他们的头儿,可你却没有尽到头儿的责任,如果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像你一样,那整个世界就会乱成一锅粥了。”评论妖怪时,学生也同样写出了不一样的感受。有的说我觉得铁扇公主并不坏,她只是一名普通的母亲,她所做的事情包含着对红孩儿的思念与担忧,她只是具有了人世间母亲的本能……谁说学生不懂,当他们深入到文本中时,就有了自己的独特体验,他们缺少的只是引导罢了。学生在一次次的阅读中,把书读薄,把书读透,不断地开阔了自己的阅读视野。借助读书记录这一载体,学生进入文本深阅读层次。
四、在交流中生成新认知
学生的成长经历、生活体验、阅读审美有差异,阅读的体验也必然存在着差异,对于同一个文本,不同的学生会品出不同的味道。让学生在读书会中相互交流自己的感悟,学生会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与文本之间展开新的对话,从而让自己的认知更深入。例如,在《绿山墙的安妮》读书交流会中,不少学生都分享了自己对友谊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友谊就是有朋友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的说友谊不能是背叛;有的说真正的友谊就是朋友既接受自己的优点也接受自己的缺点;有的说友谊不是心安理得的享受……学生在交流中既体会到了安妮对友谊的渴望,也对友谊有了新的认知。因此,要让更多的学生走进文本,就要借助读书会这个交流平台,促使学生产生更多探索的冲动,在阅读中生成更多新的体验。
我们的学生并不是没有阅读,传统的书本阅读从来也没有离开他们的手,就如叶圣陶所讲:他们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只知道故事的极简略的梗概。这是学生阅读中的一大毛病。“知道一件作品很容易,而要拥有一件作品就有相当的难度。”要学生真正拥有作品,我们教师就要多想办法,引导学生向作品更深处漫游。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