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振久
(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凌河保护区管理局,辽宁 朝阳 122300)
近年来,基于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持续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存在水资源的过度使用、人们环保意识的严重缺乏、河道管理体系尚不完善、河道管理的水资源供应不足、自然资源的非法开采、水利生态环境受到损坏等问题。河道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导致了城市河道工程不能科学有效的管理,水资源更不能最大化的实现自身价值,因此,为了实现对水利资源的保护、有效解决水资源供需结构失衡的问题,本文针对当前河道管理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生态治理方案,以促进我国水利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
受传统的河道治理原则影响,当前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治理手段过于单一化硬化,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趋势下的河道管理需求。本文通过对当前河道管理生态治理案例的研究分析得出,为了保障生态治理可以取得科学优质的成效,在当前的河道生态治理中应秉持以下原则:
加强河道的生态管理建设目的就是为了维系人与自然均衡发展,即基于传统水利建设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现代水利建设的完善。人与自然两者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协调、互相适应的关系,为了更好的维持人类社会文明的持续发展,在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水利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持以人为本、保护自然环境的基本原则,来对河道建设进行生态治理,提升人们的自然保护意识,保持河流生态平衡,保障河道行洪安全,通过生态治理手段来有效扼制水利环境日益恶化的发展趋势,进而保障生态化水利工程得以成功建设以及实现人类社会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可通过人工种植以下沉水植物,来减少河道的污染现象,见表1。
表1 人工种植沉水植物减少河道污染情况表
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采取任何工程措施都要结合河道自身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结合水利工程的抗洪性、可持续发展性、改善生态环境、优化水利资源等各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建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人类生活需求的优质水利工程。可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水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进行河道管理的水利建设工作时,一定要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进而实现水利建设有效改善水利生态系统的战略目标。通过往河道里添加高效的生物菌剂(见表2),改良河道的水土质量。
表2 添加高效生物菌群情况表
人口资源环境包含:水利工程建设、水利生态环境、水利资源质量、水资源数量等,改善水利建设是城市化建设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水利建设的核心就是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在农业为主的社会状态下,水利建设是为了保障农产品的正常产出,如今在工业发展为主的社会状态下,水利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善城市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为促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健康、为工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水资源,实现城市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水利建设一定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因为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需要获取大量的建筑材料,而河流底部所积压的沙土、石粒等资源正好可以用作施工材料,因此,许多建筑公司开始大量挖掘水渠、河道,进而对河道的生态结构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河道出现水资源流失、沙土沉淀等灾害。虽然近年来我国水利建设部门已经颁布河道开发管理相关的法律政策,但因为水利建设部门管理意识的缺乏,仍有部分建筑企业私自进行河道资源开采、导致河道资源流失、生态结构损害问题仍然存在。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进程逐步加快,社会发展对生态资源的需求也在加大。然而,由于人们缺乏自然资源保护意识,对大量河道进行非法开采,导致河道建设受到严重破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严重缺乏河道资源管理意识:水利建设管理部门管理意识薄弱,未将乱挖河道相关的规范工作有效落实,管理工作未做到严谨、可靠,导致不法分子抓到契机;城市群众对河道管理的保护意识薄弱,不知道随意开采河道的沙土、砂石等资源会对河道、生态环境、自身生活质量造成无法预估的影响。正因为河道管理意识的缺乏,才导致河道资源受到严重损害,生态环境严重失衡。
河道管理工作未得到有效落实的直接原因就是河道管理制度尚未健全,导致有关管理部门没有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进而引发河道资源流失、生态环境失衡、水利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此外,在对乱挖河道资源的相关人员进行法律制裁时,由于案件情况复杂、牵扯到的司法部门较多,审理判定的过程较长,不利于相关管理人员开展工作,同时,惩罚机制不够严格,导致不法人员不能深刻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因此,在当前的河道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符合时代发展、现代化河道管理需求的河道管理制度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旦河道管理出现问题,为避免问题扩大化,一定要采取措施进行快速处理,具体处理方法参考表3。
表3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措施表
河道管理体系应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结合现代河道工程的多元化功能、当代河道治理的现代化措施,进行管理制度的制定。对传统的河道管理制度结合现代河道管理的需求进行完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落后的管理制度破除,结合时代发展需求来制定先进的河道治理制度[1]。具体措施如下:
制定“河道水源保护制度”“水源保洁制度”,并针对不同工作岗位制定出对应的工作方法、操作标准等,确保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按照工作标准来规范自身的操作,进而有效提升河道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加强人们的河道管理意识,通过媒体传播、宣传标牌、宣传告示等形式,将相关的河道管理政策告知于众,促使群众深刻认识到河道管理的重要性,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提升河道管理意识以及环保意识。
设立举报监督机制,发挥媒体监督、群众监督的力量,对非法开采河道资源的行为主动进行举报,协助国家水利建设部门落实河道管理工作,提倡全民参与到河道管理的任务当中,有效采取人民群众对河道管理制度的建议,不断完善河道管理制度。
加大对非法开采河道资源人员的惩治力度,使其严格认识到自身行为对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人们生活产生的恶劣影响,引导其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协助河长做好河道治理工作。
结合时代发展下的河道管理需求,通过对先进水利建设管理技术的学习参考,将科学高效的技术水平引进河道生态治理的工作当中。坚持以防治为主的原则,可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建立河道管理数据库、搭建河道管理研讨平台,将河道的资源现状、生态结构、供需现状等详细数据存档在系统当中,并为其他河道工程治理提供可参考的资料;通过互联网技术对相关案例的处理方法进行采集,以供我国水利管理研究人员参考借鉴,实现对城市河道工程数字化模式的管理,当前在许多城市的水利管理事例中,数字化管理都取得了不错的改善效果;相关工作人员可对近年来国内外先进的生态治理技术进行研究探讨,将先进的水土保持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生态修复水利环境技术等科学合理的应用到相应的生态河道工程建设中,通过湿地、水土保持等措施来实现水利资源的自然循环,通过生态化的手段实现最佳的治理效果[2]。
建设生态化的河道工程,首先要求工作人员掌握生态化建设的核心,熟练掌握生态化治理技术,可通过相关的学习深造、研究探讨等来不断提升对水利建设管理的能力。水利管理部门可定期组织水利生态治理技术的相关培训、研讨,确保研究人员的专业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为避免错误的治理手段更加恶化河道的生态环境,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秉持维护河流健康、均衡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为基本原则,规范人类的环境行为、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尊重自然规律,通过生态化的手段来对河道进行保护,合理利用城市水利建设的资源,保证水土保持工作的效率。结合河道的水资源持有量、工业用水情况、人类用水量等,开设生态用水的保障机制。在河道建设的各项工程中秉持着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实现水利建设生态化管理的目标[3]。
河道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城市化建设进程中水资源供需不足的问题,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抗洪能力,然而由于工业建设等因素,导致河道水利环境受到严重损害。因此,对河道管理体系进行完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河道管理意识,提高河道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通过生态治理的手段来改善河道水利环境,促进河道生态环境的建设,有效提升了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对人类生态环境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