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想说爱你也不难
——初探农村习作有效教学

2018-07-13 00:00:14
天津教育·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大榕树习作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这是对习作教学的要求,也是对习作教学的策略指导。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性呢?几年来,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主要做了以下尝试:从指导学生观察入手,在观察中积累习作素材;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口头表达中打开作文思路;最后,引导学生在反复修改中打造精品作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指导观察——眼里有物,心中有“料”

生活好比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才能长流不竭。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整天和田间地头、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打交道,同伴之间的一举一动都是趣味十足的,他们的生活就像万花筒一样五彩缤纷。所以,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是“溪水不竭”的前提,让他们学会捕捉生活是发现习作素材的保证。那么,如何让学生做到细致地观察呢?首先是教师的指导。一开始,我以观察水仙花为例,注重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让学生在我的示范和引导中找到了观察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学生1:水仙花是白色的,圆圆的,像喇叭。

学生2:它里面的一层花瓣很小,是橘黄色的,像小雨伞。

学生3:里面的花蕊一颤一颤的,像小娃娃在窃窃私语。

教师:是啊!花和同学们一样,也是有感情的,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它仿佛在和我们说悄悄话,你们听见了吗?

学生1:我仿佛听见它在说:“小朋友们好,我想天天和你们在一起。”

学生2:我想它在朝我们笑,并且悄悄地对我们说:“我刚刚张开眼睛,就有这么多小伙伴围着我,我真开心啊!”

教师:闻一闻吧!

学生1:啊!还有香味!

学生2:它是清清的(清香的),不会很浓。

引导学生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心想,甚至还引导他们去请教科学教师,调动多种感官去感受、体验,不仅是花朵,连葱绿的叶、簇拥的根、圆圆的茎都在学生的细致观察中鲜明生动起来。

又如,在进行《向他人介绍校园的一处景物》的习作指导时,我先导入“播放校园全景”的录像,提出问题:“你觉得我们的校园美吗?你最喜欢哪处景物?”让学生简单说说。接着展开了以下的教学步骤:第一步,按顺序观察。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从上到下或由下往上看大榕树,指导他们细看树根(有一小部分树根裸露在外,拍摄时特意把镜头放大)、树干和树叶。学生从课件上看到的只是静止不动的大榕树,所以他们说出来的是:“粗大的树干”“深绿色的叶子,密密麻麻的”“几条水管粗的根露出地面”,答案千篇一律。于是,我又进行了第二步的指导,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并展开想象。来到三楼的走廊,引导学生从高处、远处放眼大榕树;带学生到榕树下近距离接触大榕树,先让学生回忆课间时,同学们在大榕树下做什么,再让他们手拉手抱抱大榕树、做做小游戏。于是,学生脑海中的榕树下便有了笑声,他们笔下的大榕树也就有生命了:(佳佳)榕树的叶子翠绿翠绿的,密密层层地挤在一起,微风吹过,他们正哗哗地唱着歌呢!榕树就像一位威武的士兵,穿着绿军装护卫着我们温暖的家园;(洋洋)操场中间的那一棵大榕树,它的叶子碧绿碧绿的,像一把巨大的雨伞,又像一位老爷爷,同学们常常围在它脚下唱歌、跳舞、做游戏,开心极了;(辉辉)它的根牢牢地扎在操场中央。春天,树叶密密麻麻,大榕树好像一位慈祥的老爷爷用双手捧着它的子孙;夏天,校园里的其他树木都被火辣辣的太阳烤弯了腰,唯独这棵大榕树还挺着胸脯帮同学们遮挡阳光,让同学们欢快地在树荫下玩耍嬉戏。我常常望着它上面的叶子,仿佛见它已经大汗淋漓了。

二、 引导表达——言为心声,拓宽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将小学3~6年级作文称之为“习作”,这就指明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降低难度,不能随意超越年级教学目标。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再强调:“作文要练习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 。”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努力实践这种方法,先让学生说,在会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写。

(一)从说到写,降低难度

布置好习作题目后,我让学生分组进行说文的练习,每个小组选出两个同学说出自己这次关于作文的想法,诸如选哪些材料、思路如何、准备用什么表达方法等。例如:以“星期天”为话题作文时,有的学生说:“我写星期天帮助父母做饭的事,因为我看到父母一大早就去看店,生意好像特别好,妈妈顾不上煮饭,我就替他们做了一顿饭,虽然咸了一些,不过很有意思。”有的学生说:“我要写我是怎样制服(照看)小弟弟的。星期天早上,奶奶生病了,我帮二婶照看小弟弟,虽然小弟弟很调皮,可我想出了好多好玩的办法来哄他。”这些发言启发了那些害怕写作文的学生,他们也找到了材料。

(二)言为心声,拓宽思路

俗语说:“言为心声。”简洁流利、有针对性的口语交际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口语交际不分场合,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内容丰富多彩,可以讲故事、说笑话和报道新闻,可以介绍游戏、描述人物外貌、口述自然景色,可以说说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谈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理想,可以针对某种社会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主张或建议等等。我把这些内容安排在课前3~5分钟进行,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两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大有长进,更让人欣慰的是,每个学生站到讲台前都是大大方方的,不再面红耳赤。

三、 学会修改——赏识讲评,兼修文出

“文字频改,工夫自出。”文章三分写、七分改。美国作家柯德也说:“我的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可见文章修改的重要性。在作文评改上,我坚持以赏识和表扬为主,讲究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收效甚佳。

(一)在批改上下功夫,增强学生的习作信心

1. 圈画法

学生写了一些好句子或用了一个非常精确的词语,教师捕捉到后应立即用红笔画上波浪线,圈上圆圈,在旁边写上“此处写得好”“这个词用得妙”等鼓励性的话。

2. 商量法

对学生写得不好的作文,不能给予绝对否定。如某处写得不具体,就写上“当时的情况是这样吗?能再写得清楚些吗?”对某个用得不恰当的词,教师不要轻易画去,而是写上“你能换一个词来更准确地表达吗?”对多余的段落,就写上“如果不要这一段话,文章会起变化吗?”

3. 高分法

一个醒目的赞词和鲜红的高分往往是学困生转变的里程碑。对学困生的习作,我总是千方百计地找出“闪光点”,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就立即鼓励:“此处可得xx分。”作文稍有进步,就下批语鼓舞他:“你的作文并不赖,下次作文肯定能写得更好。 ”

(二)在讲评上树典型,培养学生的修改习惯

每次进行习作讲评时,我都以这样的模式进行:让那些习作中文从字顺、语句优美的学生登上光荣榜;选取比较典型的好文章,师生之间进行“佳作欣赏”;利用习作中精彩的段落和特别恰当的词句展开片段赏读;挑选多数人犯错误的和典型的段落、文章进行病例点评;最后,安排学生在合作中学习评析与修改,实现自评自改,养成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

四、 结语

孩子们的生活是丰富的,处于农村的孩子们生活更是绚丽多彩,只要教师们能多让孩子品尝到习作的乐趣,让他们把课堂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观察、表达、练笔和修改统一起来,那么农村的孩子们一定会觉得:作文,想说爱你也不难。

猜你喜欢
大榕树习作作文
亲爱的大榕树
快乐语文(2021年14期)2021-06-16 02:52:20
老家的大榕树
大榕树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
习作展示
校园里的大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