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唱腔的形成与早期盛京评剧的概貌刍议

2018-07-13 06:48:55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05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21期
关键词:小生评剧唱腔

(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 050000 )

评剧源于地方戏曲,其在北方地区受到当地民众的广为传唱和流传,其具有典型的民间特征,在评剧表演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民风民俗,其表现形式各种各样、层出不穷。随着我国戏曲文化的快速发展,评剧逐渐受到文化领域和艺术领域的高度重视,因此,对评剧唱腔和盛京评剧概貌进行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一、评剧唱腔的形成

《杨三姐告状》作为评剧的奠基之作,是评剧的第一出舞台完整剧目,其由成兆才创作编写,其中融入了河北梆子戏元素。在1919年,成兆才等人在哈尔滨进行首演,通过对“莲花落子”的系统改造,以戏曲为表现方式,揭露了当时社会与时代的阴暗。在这一阶段中,评剧舞台主要以男旦为主,唱腔豪放、粗狂、泼辣,在演唱中多用假嗓和本嗓。杨三姐最开始由金开芳饰演,其虽然沿袭了传统的曲调和板式,但是唱法明快、泼辣、俏皮,富有较强的叙事性和弹性,成功塑造了机智、勇敢的三姐形象。在这一剧目上演后,迅速在东北地区盛行,成为当时观众最为喜爱的时尚新戏。

在上世纪30年代初,东北奉天成为了评剧的主要演出阵地,当时的奉天是东北文化、军事、经济以及政治中心,各大知名的评剧班社都迁移到奉天,对促进评剧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随着观众审美需求和地域环境的改变,评剧自身也出现了相应的改变,女性演员开始大量涌现,男旦逐渐被女伶替代,打破了以往男旦占领舞台的传统局面,在演员性别方面出现了重大突破,并且为以后以女演员为主体的演出形式奠定了基础。李金顺的代表作《爱国娇》,则标志了评剧在奉天进入全盛时期。在“九一八事变”后,这部评剧喊出了所有中国人的愤怒和心声,《爱国娇》每次上演,都是场场爆满,当时的钰灵芝、王金香、金灵芝、芙蓉花、筱桂花以及李金顺等人,都是演员中的佼佼者,李金顺更是在当时被人们追捧为“评剧皇后”,在戏中将河北梆子的唱腔音乐以及打击乐等曲调曲牌运用自如,用真情实感唱出了行腔自由、节奏多变、粗放豪迈以及高亢激越的东北风情。李金顺的演唱通顺流畅、俏丽多姿,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在伴奏方面对乐队进行改革创新,增加了多种乐器,在演唱和乐队配合中,突出了乐队的重要性,促使伴奏和演唱融为一体,为评剧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正确道路。

在上世纪30年代末,奉天《新民晚报》在演出公告中首次以“评剧”一词进行宣传,其寓意为“评古论今”,就此评剧一词正式产生,在后来拍摄的《大公报》以及《海棠红》等影片,都以评剧进行宣传,评剧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在1937年的上海,一名富家千金为了争取婚姻自由而遭到残忍凌辱投江而死,评剧创作者萧军将她的事迹改编为评剧,并且在上海地区上演,这部评剧为《马振华哀史》,由当时声名赫赫的名角筱桂花主演,在戏中采用了“反调留板”、“反调迷子”和“反调慢板”等板式机构,充分吸收了二簧、京剧等曲调,以念唱结合的方式,将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马振华哀史》、《爱国娇》和《杨三姐告状》等经典评剧都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以社会现实为创作灵感和基础,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提倡自由民主、号召人民觉醒,其主题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其音乐创新更是提升了号召力和感染力。

二、早期盛京评剧概貌

《杨三姐告状》作为评剧艺术的标志性作品,开启了以旦角为主的表演形式,经过奉天时期的快速发展,女伶开始替代男旦的主角地位,而正是由于这一改变,评剧唱腔趋于精美、细腻和丰富方向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评剧旦角呈现六大流派,即筱俊亭、花淑兰、韩少云、鲜灵霞、新凤霞和筱白玉霜,她们塑造的舞台人物和艺术形象,至今依然是评剧中的经典,其唱腔更是影响深远、余音绕梁。

音乐和唱腔是评剧的灵魂,评剧唱腔讲究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具有较强的技巧性和技术性,其中评剧中“滑、柔、砸、飘、抖、颤、嗖、哦”等演唱技巧,更是体现一名演员的专业能力。音乐和唱腔作为评剧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不能与情境和人物脱离,需要符合戏剧人物的背景、身份年龄和戏剧矛盾,旦角需要对情境和人物进行反复的揣摩和研究,才能对全剧进行整体把控,例如,哪些地方是散板、慢板、二六板和快板,哪些地方是核心唱段,哪句唱腔要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哪些唱腔则要观众动情等,都需要旦角进行精心磨炼和精心设计。

韩少云的经典剧目为《小姑贤》、《红楼梦》、《人面桃花》、《凤还巢》、《貂蝉》、《江姐》、《小女婿》等,其唱腔特点是天润、柔美,在演唱中经常通过滑音行腔进行情感表达,以女高音的演唱技巧,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在快板演唱中,其咬字利落干净,让观众听之畅快淋漓,甩腔而又甜美动人、刚柔并济,带给观众韵味无穷的感受。

花淑兰的经典剧目为《海峡清泪》、《琼花》、《黛诺》、《相思树》、《三节烈》以及《谢瑶环》等,其唱腔特点为俏丽、甜脆,在舞台表演中习惯以高音切入,带给观众先声夺人的感觉,特别是花淑兰的快颤音,其通过对小颤音的精确控制,强弱错落有致,让观众听起来又清新、又过瘾。她的甩腔不仅一气呵成,又高亢有力,在收放中做到挥洒自如,内行说巧妙俏丽,更是她的又一鲜明特点。

筱俊亭的经典剧目为《小院风波》、《杨门女将》、《对花枪》、《打金枝》以及《井台会》,其唱腔特点为醇厚、俏美,其在演唱中尤其注重运用“挪、腾、展、闪”等技巧,加之其扣齿独特技巧,慢颤音和快颤音的合理搭配,带给观众以俏美的感觉。特别是筱俊亭气息饱满的大甩腔,抖得十分过瘾、美妙,经常让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情不自禁的叫好鼓掌。

“韩、花、筱”流派的形成,是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和反复揣摩,经过每场演出和每个观众的艺术检验,演员的每个动作、每个唱腔、每个表情以及每个细节,都在观众的反复检验中不断完善和改进。“韩、花、筱”推动了我国评剧艺术的蓬勃发展,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培育了大量的观众和戏迷。

在我国20世纪中叶,也涌现了大量个性鲜明、艺术精湛的戏曲名家,例如张金秋、虹丽霞、赵凤霞、菊桂舫、张莲君以及鑫艳玲等人。鑫艳玲以其深厚的唱功在花旦和青衣行当中脱颖而出,其唱腔融合了冀东影调、河北梆子和京剧,唱腔别致新颖,加之其嗓音条件挺拔明亮、纯正清新、妩媚婉转,行腔自由轻松、低腔浑厚、高腔激越,高低音衔接中滑动自然,进而形成了“醇而不飘、嫩而不娇”的演唱特点。鑫艳玲的经典剧目为《小女婿》、《新贫女泪》等,在塑造人物中与音乐语言充分结合,丰富了评剧唱腔的人物表现形式,梅兰芳更是称赞其为:音色甜美、嗓音娇嫩。

在同一时期,我国评剧舞台也活跃着大量受到观众欢迎的花脸、老生和小生,在表演、唱腔以及板式方面都有所突破和创新,实现评剧男声唱腔的开拓、发展和丰富。郭少楼,其14岁开始练习文武小生,17岁开始专工武生,在大量的舞台实践中,郭少楼可以胜任架子生、小生、文武老生等角色,其髯口功和甩发堪称一绝。赵荣鸣,9岁开始进入“荣春社”进行京剧学习,先后拜在各路名家门下,工花脸、小生以及老生等行当。欧阳菊笙,17岁开始工小生,其唱腔别致新颖、嗓音醇厚低沉,舞台极具感染力,与筱俊亭曾经在《打金枝》中合作。杨福盛,14岁开始专工花脸,唱腔别有韵味,在人物塑造方面更是幽默文雅、不吵不闹、别具一格。艳铭杰,作为一名女小生,其嗓音明亮、高亢,行腔韵味醇厚、抒情典雅,台风俊逸潇洒,在很多剧目中扮演小生角色,曾经在《红楼梦》与花淑兰合作,饰演剧中的贾宝玉。

三、结语

总而言之,评剧作为我国重要的戏曲艺术,其在经过几辈艺术家的创新与改革后,其艺术魅力更加独特,为当代人民提供了丰盛的艺术盛宴,也推动了评剧艺术的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小生评剧唱腔
评剧《女儿》
剧作家(2022年5期)2022-09-26 03:58:16
评剧《花为媒》
剧作家(2022年3期)2022-06-06 02:36:08
评剧《新亭泪》重编之思考
戏曲研究(2021年2期)2021-03-09 05:20:08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5:24
评剧《大山里》剧照
剧作家(2020年3期)2020-06-06 04:14:22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黄梅戏艺术(2020年1期)2020-05-14 13:48:54
京剧行当——小生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黄梅戏艺术(2019年4期)2019-12-30 06:11:06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戏曲研究(2017年2期)2017-11-13 0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