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美术学院416000)
陶瓷是我国的文化艺术瑰宝,从古至今,千年的文明积淀为我们留下了丰富文物和精湛的制作技艺,被誉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现代社会中陶瓷的身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大到景观雕塑,壁画,小到生活器具。因此如何提高陶瓷产品的美学价值,赋予陶瓷文化新的时代性的含义,使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创新是现代陶艺课程的重要意义。
传统的陶瓷技艺的传承和我国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承方法一致,都是基于工匠之间的师徒传承,一代一代人将这种古老的制造艺术传承至今。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陶瓷艺术也慢慢的从师徒匠人的传承过渡到更为普及的教育普及,我国高校现代陶艺教育源于20世纪40年代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陶瓷科,50年代相继成立了两所与陶瓷专业相关的院校,景德镇陶瓷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90年代后,随着中国陶艺的迅速崛起,也相应的促进了高校陶艺教学工作的开展,很多高校在艺术学院及美术学院设立了相关专业或相关课程。但由于材料及地域的限制,很多学校并没有将陶艺课程作为必修课程,而只是作为选修课程在少数专业中开设。因此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机会接触这门艺术,但大部分学生其实对于陶艺有较大的兴趣。因此,适当的开设陶艺课程,不仅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是对于动手能力及审美素养的提高。
首先,陶艺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陶瓷艺术的灿烂文化,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传统制瓷艺术及中国陶瓷的艺术表现形式。这其中有着大量的历史及文化内涵。从石器时代的土陶至唐宋明清时的鼎盛,从传统陶瓷的纹样艺术精湛技艺到现代陶艺的多变造型及丰富形式,都蕴涵着时代的积淀与发展。每个时期的艺术特征都能在陶瓷品上找到特征,间接了解了艺术的发展趋势。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延续,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与精神层面的集中表达,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全球发展不断深化的今天,很多传统文化在逐渐流失,对于青年一代接触的更多是国际的风向标,而忽视了自身民族文化的延续。了解传统陶瓷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只有具备文化自信才能真正的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下去。
其次,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培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也就是说在艺术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性情的培养。陶艺是一项耗时较长,过程较为复杂的制作工艺,从成型、装饰、上釉、烧制,每一个环节都要细致谨慎,同时还要经过认真的思考,因为一步步制作的连贯性是陶艺制作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反复修改的时间与机会。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专注程度,在最终开窑时收获成败的感受,因此对于耐心和毅力的培养十分有效。日本民艺大师柳宗悦说过“粗糙的物品容易引起人们粗暴的对待生活的方式。”因此在陶艺制作过程的精细磨练也有助于培养今后在其他课程或工作中的严谨认真的态度,将极致美学融入设计作品中给予观者美的享受。
再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将理论转化成实践,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以往很多课程都仅限于理论的指导或实际操作训练较弱,导致很多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层,没有通过一定的深入思考,久而久之思维僵化,眼高于手。因此,开设陶艺课程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到造型塑造中,什么样的造型更适合用泥土表现,什么样的造型更加适合陶艺的烧制。多方思考,才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最合适的方式讲思想转化为作品。就陶艺教育来说,美国更加注重创意的启发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从作品及大大小小的展览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的作品更加多样化。学生独立完成一件作品也是学生对于本门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检测。相比于很多课程,陶艺课程真实实践环境的营造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钻研精神,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的重要原因,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许多国家都将陶艺课程作为重要的艺术课程开设,美国在普及陶艺教育方面居首位,全国有近千所大学和学院设有陶艺专业,社区幼儿园、中小学和各种活动中心开设陶艺课程。欧洲社会和学校都开设有陶艺教育拓展基地,陶艺教育在人才素质培养中,也占有相当大的空间,教学的计划措施、物质条件和研究机构都较完善,形成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文明互动的良好发展趋势。日本、韩国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美术都全面地开设了陶艺课,深受学生的喜爱。相比之下,中国陶艺教育却还未做到普及。
陶艺课程的开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开拓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动手能力,还可以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中国人能够化土为玉,形容的正是传统中国陶瓷的精湛技艺,而如今作为陶瓷的母国却落后了,也让我们不得不意识到文化流失的严重性。因此无论是从艺术发展、学生素质的培养以及文化的传承上来看,高校陶艺课程开设都是一种发展所需及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