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进行系统的研究,却只有短短百年。王国维、青木正儿、周贻白是最早一批研究中国戏曲的学者,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青木正儿的《中国近世戏曲史》、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略》和《中国剧场史》都是20世纪前期出现的。从这之后,研究渐增,论著迭出。这些前辈们的研究,为戏曲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周贻白认为王国维虽然阐述了戏曲的源流,偶尔也会有戏曲舞台的内容出现,但更多的还是偏向剧本文学的方面。“他倾向剧本文章的所谓意境,却把如何才能表达这种意境的舞台扮演置之不论。”1同时他指出,青木正儿的《中国近世戏曲史》起于明初,终于清末,是续写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但因为他是日本人,对于中国戏曲的研究多来自于书本,无法从实际出发进行研究。周贻白认为:戏剧这门艺术,不是单论文章,或者考究故事来源,就可以囊括的。剧本文学应该要联系舞台表演来谈。2
王国维研究戏剧时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主张:二重证据法。他指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今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使得为之。”3文献资料只能记录历史的一部分,并包含了主观臆想。只有通过地下发现的新材料,用以证明,才能准确判断事实。
真正对戏曲文物的深入研究,起于20世纪80年代。以黄竹三为首的一批山西师范大学的学者,通过田野调查,加之文献资料,为戏曲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戏曲文物。《中华戏曲》就是由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创办,主要探讨各地的戏曲文物、文献,兼顾戏曲理论与当代戏曲问题,对戏曲文物研究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于《中华戏曲》的创刊,有以下两个因素。
首先,从外部因素考虑,地理条件优越。山西临汾,旧称平阳,在我国戏曲史上有过突出的地位。《录鬼簿》收录元代前期曲家,除大都外,以平阳曲家为最多。王国维认为元初除大都外,平阳是文化最盛的地区,集中了较多的杂剧作家。王季思说:“山西师大地处临汾,如能利用当地丰富的戏曲文物,结合宋元以来著名的戏曲作家孔三传、石君宝、郑德辉等的史料、作品来研究,我想是可以把《中华戏曲》办成一个富有地区特色的刊物的。”4
其次,从内部因素来说,山西师范大学拥有一批好的研究戏曲文物的学者。1984年冬天,周华斌、黄竹三、窦楷、张守中、杨太康等人,因为共同的兴起爱好聚在一起,想建立一个戏曲文物研究所,甚至想创办一本刊物,将戏曲文物等相关研究成果公诸于世。在这种情况下,山西师范大学的陶本一校长组建了研究所的队伍。
《中华戏曲》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创办的。1986年,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创办《中华戏曲》,从1987被定为中国戏曲学会会刊。截至2015年,共出版50辑,发表学术论文总字数近千万,刊发的珍贵文物文献等图片近600幅,是戏剧戏曲学核心辑刊之一,为戏曲文物研究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华戏曲》自1986年创刊以来,截至2015年,共刊文1149篇,图片349种。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戏曲文物、文献研究;戏曲文化研究;戏曲作家、作品研究;戏曲理论研究;戏曲史研究。从刊物创刊三十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华戏曲》的研究重点一直没变,重中之重一直是戏曲文物、文献的研究,对于戏曲文物、文献的研究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
从刊文分类统计可以看出,《中华戏曲》的研究重点为戏曲文物文献、戏曲文化、戏曲作家作品、戏曲理论、戏曲史等五个大类。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窥探刊文兴趣变化。
首先,就戏曲文物、文献而言,三十年的刊文数据占据研究的四分之一江山,从中体现的是对《中华戏曲》刊物对戏曲文物、文献研究的重视。戏曲文物、文献的研究价值无需多言,建国前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多见于《国剧画报》。建国后,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考古不断发现新的资料。另一方面,研究戏曲的学者越来越重视田野调查,悉心搜集资料。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戏曲文物研究的重要性,戏曲文物的研究已步入正轨,逐渐发展成一门新的学科:戏曲文物学。
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前期的戏曲文物、文献研究多集中于宋元明时期,戏曲文物研究基本围绕山西展开,多见戏台、碑刻研究。而最近十年来,研究多集中于明清时期。此时的戏曲文物研究不再局限于山西,地域范围扩大到了河南、浙江、福建、江苏、陕西等地区,研究对象也从戏台、碑刻研究到会馆、寺庙、剧本、文物图像、壁画、砖雕等遍地开花。戏曲文物、文献的研究愈来愈热。
从戏曲作家、作品研究可以看出,经典的作家作品经久不衰,汤显祖、孔尚任、冯梦龙一直是研究热点。而作品方面,《桃花扇》、《琵琶记》等耳熟能详的剧目热度依旧不减。无论作家还是作品的刊文选取,都是各个时期著名的戏曲人物、剧目,注重传统的作家作品分析及戏曲文本考证。而后期随着专家学者对戏曲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更多的作家作品,为戏曲艺术的发展铸桥铺路。
对比不同时期戏曲史研究的刊文发现,早期戏曲史的研究多集中在宋金元杂剧、南戏等方面,而后面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新增了唐代与明清戏曲研究等。戏曲文献对戏曲史研究的推动作用也更为明显。20世纪戏曲研究史,也是一部各类戏曲文献的发现史,其戏曲文献的发现、整理和刊布与整个戏曲史的研究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依存关系。5
在众多的戏曲文物研究队伍中,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占有重要地位。这不仅因为它是我国少有的专门研究戏曲文物的学术机构,而且它的建立与发展展示了我国戏曲文物研究进展的历程。
车文明《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中国戏曲文物志》两套书,推动了戏曲文物学的发展与深入。当然,该所研究人员的探讨并不局限于戏曲文物,而是把学术目光扩展到更宽广的领域。
但就目前而言,刊物在中外戏曲比较、少数民族戏曲以及地方戏等方向研究力度还存在欠缺。三十年间,共刊登38篇中外戏剧比较方面的文章,且大都研究中日戏剧,缺少其他国家的戏剧研究。关于少数民族戏曲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且几乎都是藏戏研究。现在,国家大力支持戏曲发展,少数民族戏曲独特的属性,应该成为研究课题,为增强民族团结,增强国家凝聚力发挥作用。
地方戏作为中国戏曲的主体,有其独特、擅长的剧目题材、表现手法和表演形式。除了遵循戏曲共有的艺术规律和美学属性外,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剧种风格是其本质所在。而《中华戏曲》关于地方戏的研究也甚少,涉及的剧种主要有昆曲、梆子戏、河南曲剧等。地方戏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是得到当地百姓的喜爱逐步发展起来的。只有地方戏都争芳竞秀,戏剧百花园才能繁花似锦。所以应该大力弘扬地方戏研究,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添砖加瓦。
此外,由于长期以来,戏曲研究注重文本,较少关注戏曲音韵、声腔研究和演员、角色与舞台表演的研究,导致此类型的刊文也只见寥寥数篇。戏曲研究除了重视文本,还要联系舞台表演来谈。而音韵、曲律则能帮助更好地理解舞台表演,几者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总体来说,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在1986年创办的大型学术刊物《中华戏曲》,探讨各地的戏曲文物、文献,兼顾戏曲理论与当代戏曲问题,对戏曲文物研究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注释:
1.周贻白.《编写<中国戏剧史>的管见》.《周贻白戏剧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12页.
2.周贻白:《编写<中国戏剧史>的管见》,《周贻白戏剧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12页.
3.《古史新证·总论》,北京来薰阁手稿本1935年版。
4.王季思著.王季思全集 第2卷 古典戏曲论文集 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5.苗怀明著,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中华书局,2005年06月第1版,第3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