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仕彬 林文锋
摘 要:学校的专业设置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石,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功能的发挥和长远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中长久不衰的热点问题。文章对有关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并提出该研究领域的新进展。
关键词: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综述;进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3-0172-03
Abstract: School's major setting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school. Major setting and structure adjustment are related to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This topic is a hot issue in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the adjustment of major structure, and puts forward the new progress in this field.
Keywords: major; structural adjustment; overview; new progress
学校的专业设置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石,是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方向和辦学特色的具体体现。专业结构是搭建高职院校架构体系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功能的发挥和长远发展,从而使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成为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热点。
一、文献概况
在知网数据库中,通过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为主题进行搜索,发现该主题的研究起步较早。从相关文献量来看(模糊搜索),从2001年后的公开发表论文到2017年共有文献650篇,呈逐步增长趋势(见图1)。
关键词共现网络显示,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密切相关的主题包括了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人才培养、适应性、问题、现状和对策等,主题相对集中(见图2)。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相关文献中,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与“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等主题相结合的文献占比较多,分别占251篇(占38.62%),193篇,占29.69%。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专业设置和区域经济关系的研究
大量的研究从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关系进行论述,如孙峰从产业集群与专业群协同的视角出发,认为设置专业群是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开门办学的新途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设置与发展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因高职教育自身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内部驱动力,二是因外部产业经济环境需求而产生的外部驱动力[1]。部分文献还集中研究了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专业设置情况,特别是对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重要经济圈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专业设置的关系研究比较丰富。如金嘉平的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2],张雄、马旋对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问题及对策探析[3],左超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4]。少数研究则以县市为单位,对区域产业发展与专业设置情况进行研究,如陈旭东、樊登柱以南通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为例对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吻合度研究[5],周开俊等通过对区域产业结构和专业设置关系的给出了地方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具体方案[6]。肖红通过对中山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中山市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中山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存在的两方面问题,提出结合当地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方向推进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布局战略性调整,实现专业群和产业群的链接,形成中山市职业教育的办学优势和特色[7]。
(二)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现状和问题研究
在已有的文献中,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和原则问题较为集中关注,如马宝成、何万丽对宁夏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与调整策略进行研究[8],薛文婷通过对内蒙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9]。吴兵团通过对全国70所的示范校进行研究,发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上呈现覆盖面广、数量较大、专业领域发展不平衡、冷热差异明显等特点[10]。综合起来,文献中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如下几点:1.专业建设思路不明确、专业定位不清;2.同一专业异质化、不同专业同质化;3.门类过多、整体数量太大、规模效益不高;4.特色不鲜明、重点专业优势不明显、专业群建设滞后;5.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大等问题。为此,研究者提出要适当调整和优化专业,减少重复设置,强化特色,并整合资源和增加投入和建立专业严格监管制度等。
(三)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方法的研究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方法属于微观研究。方光罗[11]、李永生[12]等人认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专业设置,并提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遵循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科学可行等原则。孙峰通过研究高职院校专业群和产业的关系后指出,专业设置原则是适度超前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立足于本区域的特色产业集群、考虑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群设置的统筹安排和相互衔接、实现资源与需求导向相结合[13]。李海宗、杨燕从认为专业设置预警机制能“使政府、学校、企业等提前了解专业设置发展的状态,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合理进行专业设置,防止或消除不利后果的一系列活动。”他们从专业建设评估和监控的角度研究了专业动态调整的机制,认为影响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专业预警机制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独立性、可行性、发展性等原则,从而构建出专业预警机制指标体系和调整策略,从人才需求、生源状况、就业情况、政策导向、教师队伍、课程建设、实训基地、经费投入、设备实施、办学传统等10余个方面、38个具体的指标来对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情况进行评估[14]。
(四)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管理机制改革的对策研究
袁潇和高松通过考察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职院校专业管理的历史演变,认为高职专业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高职院校的专业管理逐渐被规范化与制度化,这种规范化和制度化包括了外部支持体系和内部机构两部分,前者包括教育部、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等,它们之间发挥着联动作用,后者指高职院校自身,发挥着专业建设的和管理主体作用。外部支持体系和内部机构按照《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 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的规定程序,形成设置与调整专业的规范流程,构建出内外结合的高职院校专业管理机制[15]。丁金昌、童卫军研究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及管理存在的问题,认为需要从专业设置机制和管理机制两个方面的改革入手,加强高职院校自身专业建设。他们认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管理既需要政府发挥政策和管理机制的统筹协调、宏观调控的指导作用,又需要自身努力,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体系[16]。章永刚从招生的校对出发分析了区域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的现状,指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首先要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培优汰劣逐步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吻合的专业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专业设置和专业动态调整的三级体系构架,这个三级体系中政府、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职院校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发布专业分布及岗位需求信息、市场需求信息和专业增设、招生数量调控等方面各自履行职责,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的逻辑体系[17]。
三、国外研究
(一)产业发展与专业设置的联系
国外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革,已有成型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构建了实用性强的学科领域和专业设置,并且形成了一个完整和灵活的具有持续性的学历定位体制,因此国外的专业调整有比较完善的机制[18]。发达国家职业学校的专业划分绝大多数依据职业分类。职业分类一般由国家或州(如美国的就)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各个国家制定或修改职业分类的周期不同,职业分类的数目也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职业类都比学校的专业分类细,而职业分类的变化周期比学校的专业变化周期长。在学校根据职业分类进行专业设置时,往往要建立覆盖若干相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并和产业密切联系[19]。
(二)专业认证和专业持续改进
另外,国外有比较完善而专门的专业论证或评估制度(如《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等),这些制度实施多年,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设置有具体的指标来判断之间的关系。对国内高职院校而言,目前很多专业借鉴《悉尼协议》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的理念,倡导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推进动态的、开放的、持续改进的专业质量保证体系,推动专业建设的内涵式发展。
(三)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近十年来国内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研究的主题也较为集中。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1. 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设置的现有研究数量较多,但存在泛泛而谈、结论高度一致,缺乏详细数据分析对比和可靠的事实或证据支撑等问题。例如,很多研究针对不同区域(浙江省、福建、广东等)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专业设置雷同、特色不明显、专业布点不合理等问题,但对这些问题形成具体原因和解决方案则缺乏必要的说明。
2. 现有的研究往往局限于现状调查,但因为产业变化迅速,特别是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往往使现有的研究和实际状况相脱节,不能解决当前专业设置滞后、盲目和随意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3. 现有关于产业调整和专业设置的关系研究比较丰富,但相应的理论研究有待加强,特别使用跨学科、跨专业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今后的研究可以结合产业经济理论、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4. 现有的研究的政策文件把握不够。教育部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并配套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2015)》(下称《目录》),对专业设置管理提出指导意见,从“行政许可”的角度简政放权,突出了“学校自主设置和调整专业”,从宏观上理清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和学校等相关主体的职责,并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提出了方向性和原则性的要求,但是对专业设置的利益主体相互关系如何、它们之间是如何互动的,学校专业要如何调减、停止和整改等,缺乏必要的指引,而目前鲜有针对性的研究,对新文件出台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具体技术的研究较少。
四、结束语
从现有关于高职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文献来看,部分研究存在着论点过泛、结论缺乏足够的事实或证据支持、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研究的理论性不强、政策文件把握不够等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社会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尚不能解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盲目性和随意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未来,各地、各高职院校一方面应该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和产业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掌握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规律,进一步强化专业设置和调整优化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可结合《办法》和《目录》要求,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有针对地研究院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的细化指标和条件要求,特别是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研究专业设置、调整和优化的具体实施、实施策略和方法,建立起适合本校的专业诊断与改进制度。
参考文献:
[1]孙峰.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7).
[2]金嘉平.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12).
[3]张雄,马旋.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
[4]左超.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5).
[5]陈旭东,樊登柱.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吻合度研究——以南通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10).
[6]周开俊,等.基于产业调整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的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4(4).
[7]肖红.中山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0(5).
[8]马宝成,何万丽.宁夏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与调整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3).
[9]薛文婷.内蒙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2013(9).
[10]吴兵团,杨新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7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实证研究[D].现代教育管理,2009(12).
[11]方光罗.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12]李永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原则及存在问题剖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13]孙峰.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7).
[14]孙峰.专業群与产业集群协同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7).
[15]袁潇,高松.高职院校专业管理机制研究[J].高教探索,2017(1).
[16]丁金昌,童卫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管理机制改革的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
[17]章永刚.区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的构架与运行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2).
[18]戴明来,杨丽娜.国外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3).
[19]梁绿琦,王文槿,赵婉莹.国外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比较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