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分析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参与情况,文章选择武夷山市下梅村通过实证调查研究探讨乡村居民旅游参与度的总体特征、差异性和相关性。研究发现:下梅村居民旅游参与度低,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家庭成员从事旅游工作人数、家庭收入来源、家庭位置是影响下梅村居民旅游参与度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居民旅游参与度与居民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员从事旅游工作人数、家庭收入来源、家庭位置及旅游支持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本村落的居住时间和年龄与居民的旅游参与度则呈负相关关系。最后,为了提高居民旅游参与度,提出了提高居民旅游收益和加强居民参与能力和参与意识等对策。
关键词:乡村旅游;居民;旅游参与度
近年来,全国乡村旅游建设如火如荼,乡村旅游发展已经成为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无疑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又一剂催化剂。然而在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中,乡村居民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利益群体,其旅游参与度的高低,却影响着乡村旅游乡村性的保持,也影响着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现在很多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还存在居民旅游参与低的现象阻碍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分析乡村旅游居民旅游参与度对乡村旅游的开发、成功运作及可持续发展乃至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研究区域
本研究选择万里茶路起点——武夷山市下梅村进行研究,该村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东部,村落建于隋朝,里坊兴于宋朝,街市隆于清朝,现为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2002年,下梅村村民就在原武夷镇政府(现为武夷街道办)的带动下集资入股成立了武夷山下梅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截至2004年底,全村以户为单位,有90%入股,但是由于经营管理落后,2005年公司发展就受到了阻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同年该村引入了武夷山旅游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新的下梅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村落的旅游经营就由原来的街道办+村委会+村民为主体,转为集团公司为主体的集团公司+街道办+村委会+村民的经营方式,由于集团公司作为大股东,村落的旅游经营、决策与管理主要由公司主导,居民可參与的相对较少,同时村民的利益分配没有得到充分保障,村民更不愿意参与到旅游当中,只有部分居民通过兼职导游,销售土特产、旅游纪念品等形式参与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中。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
本文的调查问卷共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居民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居民的性别、年龄、村落的居住时间、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第二部分为居民的家庭情况,包括居民的婚姻状况、家庭现总人口数、家庭成员从事旅游工作人数、家庭收入来源、家庭月收入以及家庭位置。第三部分为居民旅游参与情况,共设计了8个陈述句,包括“参与旅游项目经营”、“参与本村旅游分红”、“出售旅游纪念品或当地特产”、“参与旅游决策与管理”、“就职于旅游企业”、“主动进行本村旅游的宣传”、“参与旅游教育培训”、“参与旅游资源保护”为资源保护参与度,形成从1(代表“从不”)到5(代表“总是”)的5分制Likert量表,用于测量居民对下梅村乡村旅游发展的参与程度。问卷的第四部分为居民对本地旅游发展的态度,共设计了“支持本村发展旅游业”、“发展旅游业是本地发展正确的选择”、“旅游业应在当地经济中占极为重要地位”、“旅游业是本村未来发展的希望”、“相关部门应鼓励和支持旅游发展” 5个陈述句,形成从1(代表“非常不同意”)到5(代表“非常同意”)的5分制Likert量表,用于测量该地居民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支持度。
调研小组于2016年4月21日-24日赴武夷山市“下梅村”,对当地居民进行入户访谈与问卷调查。为了确保该调查问卷的有效性,采取由居民现场填写问卷、组员当场回收的方式。共发放问卷调查320份,回收整理后有效问卷292份。
(二)问卷信度与效度
问卷信度(Reliability)指的是当重复测量时,一份问卷产生一致性结果的程度。本文通过SPSS22.0中的可靠性分析来实现,一般情况下,当Alpha系数达到0.7以上,则可认为问卷信度较高。目的地居民旅游参与度和目的地居民旅游支持度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864和0.902。可见,本研究问卷个部分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大于0.7,说明该问卷有良好的内在信度。问卷的效度通过SPSS分析软件中的KMO值和Bartlett's Test中的Sig值来表示。一般要求KMO值达到0.8,Sig值小于0.001。本研究问卷分析显示,问卷的KMO值为0.828(大于0.8),Sig值小于0.001。因此,该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全部292份问卷中,被调查对象的男女所占比例分别为43.8%、56.2%。 52.1%的被调查对象为31-50岁之间,21-30岁和51-64岁的调查对象占35.6%,调查对象以中壮年为主。92.5%的被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等程度(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大专以上学历仅占7.5%,可见目的地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调查对象以农民居多,占37.7%,其次为个体经营者,占21.2%。超过81%的被调查对象家庭收入较少、甚至不来自于旅游业,仅有4.8%的居民家庭收入主要来自于旅游业。此外,被调查对象家庭位置在游览线路上、离游览线路较近、离游览线路较远三者比例相差不大,分别为35.6%、 24.7%和39.7%。有超过70%的被调查对象出生于本村且其中有63%左右的人在本村居住时间超过20年。
(二)下梅村居民旅游参与度和支持度总体特征分析
下梅村居民目前旅游参与度较低,总体参与度均值为1.87(标准差为0.791),其中参与旅游项目经营、参与本村旅游分红及参与旅游资源保护相对高些,均值分别是2.12、2.10及2.07。另外参与旅游决策与管理及参与旅游教育培训最低,为1.48。调查显示,下梅村居民与下梅村村委会、武夷街道办、武夷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下梅村民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部分居民有注资入股,可通过分红获得一定的旅游收入,但是据这部分居民反映,从中获得的分红资金较少,居民对分红并不满意。 这个公司决策和管理绝大部分由公司、街道办和村委会参与,居民能参与其中的很少,所以在这方面分值也较低。只有部分在旅游企业中兼职导游的村民参与一定的旅游教育培训,其余村民并没有参与过。其实,从对居民的旅游支持度的调查显示,下梅村村民还是非常支持本村发展旅游的,他们对下梅村的旅游支持度平均值为3.71,其中“支持本村发展旅游业”得分最高,为3.92,他们也希望相关部门鼓励和支持下梅村的旅游发展。
(三)下梅村居民旅游参与度差异性分析
通过单因子方差分析法对不同个人信息和不同家庭情况下的居民旅游参与度进行差异性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
(1)不同年龄居民之间的旅游参与度存在显著性差异。31-50岁的居民旅游参与度明显高于其它年龄段的居民,参与度均值为2.071,这可能与家庭收入的成员结构有关系。31-50岁这个年龄段的居民大多为中壮年,多在家庭中扮演主要角色,比较有话语权,他们与游客及外界环境接触也更多,因此对当地旅游发展的参与度也就更高。(2)不同受教育程度居民之间的旅游参与度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旅游参与度也随之提高。其中“小学及以下”参与度均值最低,为1.433,“大专、本科”参与度均值最高为2.538,这可能与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居民所接受到信息面广度与家庭经济状况有关。居民收到的教育程度越高,其接触到的信息面也更广、更新,对旅游业的发展态势也更加关注和了解,更能够认识到旅游作为当前我国一个“朝阳产业”的重要性,因此其对当地旅游业的参与度也更高。(3)不同职业居民之间的旅游参与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机关行政人员、企事业员工、服务业人员、个体经营者四种职业的居民旅游参与度均值相对较高,其中企事业员工的参与度均值最高为3.142,这可能是因为居民的身份职业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受教育程度有关。如企事业员工和机关行政人员等职业,往往对个人受教育程度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从事这些职业的居民其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参与程度也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居民的职业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家庭的经济状况,从而可能影响居民旅游参与度。(4)不同的家庭成员从事旅游工作人数的居民之间,其旅游参与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来说,家庭中有成员从事旅游工作的居民,其旅游参与度均值普遍高于家庭中无成员从事旅游工作的居民,这可能与居民的旅游业接触面和家庭收入来源结构有关。家庭中若是有成员从事旅游行业,那么居民接触到旅游业的可能性就越大,接受到的旅游行业信息也越多,同时其家庭收入的组成也必然有一部分或是绝大部分来自于旅游业,因此居民对旅游业的关注就越高,其对当地旅游发展的参与度也就越高。(5)不同家庭收入来源居民之间的旅游参与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很明显,家庭收入主要来自旅游业和部分来自旅游业的居民,其旅游参与度均值相对较高,而家庭收入不来自旅游业的居民旅游参与度均值最低,为1.488。家庭收入大部分来自于旅游业的居民,其对本地旅游业发展则更为关心,参与旅游业经营、决策管理等的积极性也更高,因此居民的旅游参与度就高。反之,如果居民的家庭收入根本不来自旅游业或是很少部分来自旅游业,那么其对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则较低,居民旅游参与度就低。(6)不同家庭位置居民之间的旅游参与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家庭位置离游客游览线路较近和在游览线路上的居民相比于家庭位置离游览线路较远的居民,其旅游参与度均值明显偏高,家庭位置处于游览线路上的居民,他们房屋就作为旅游线路上的游览景点之一,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到村落的旅游中,另外,这部分居民以及家庭位置离游览线路较近的居民,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利用地理位置优势通过售卖茶叶、笋等当地特产以及一些其他旅游商品也参与到下梅村的旅游当中,所以此部分的居民旅游参与度远高于家庭位置离游览线路较远的居民。这和我们对当地居民家庭收入来源调查结果一致,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来自旅游业的也是这部分家庭位置在旅游线路上或离线路较近的居民,他们从旅游中获利,更是驱动了他们参与到村落的旅游中来。(7)不同性别以及不同村落居住时间的居民之间的旅游参与度没有显著差异。下梅村居民旅游参与度并不存在性别差异,这和徐燕等在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景区研究不同,可能是目的地性质不同[5]。
综上可知,在所调查的几个变量当中,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家庭成员从事旅游工作人数、家庭收入来源、家庭位置是影响下梅村居民旅游参与度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居民旅游参与度在不同年龄上的差异其实反映了时间因素对居民旅游参与度的影响;居民旅游参与度在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家庭成员从事旅游工作人数、不同家庭收入来源以及不同家庭位置上的差异反映的是经济收入和旅游行业接触面两个因素。因此,时间、经济收入和旅游行业接触面是影响下梅村居民旅游参与度的主要因素。
(四)下梅村居民旅游参与度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采用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和Sig值来测量旅游参与度和旅游支持度及各变量与居民旅游参与度均值、居民旅游支持度均值的相關性。分析结果显示,下梅村居民旅游参与度与旅游支持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11,Sig值为0.000,说明居民旅游支持度越高,旅游参与度也越高。居民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员从事旅游工作人数、家庭收入来源、家庭位置四个变量与居民的旅游参与度和旅游支持度都在0.01水平上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390、0.402、0.595和0.308。
相反,在本村落的居住时间和年龄与居民的旅游参与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居民在村落的居住时间和旅游参与度负相关关系显著,从这可以看出在本村的居住时间越长,居民的旅游参与度越低,这可能是居民的地方依赖程度有关[6]。居民在本村的居住时间越久,其对当地的依赖性和怀旧感也越强,越不愿意本村进行旅游开发,相应的旅游参与度也低。
四、下梅村居民旅游参与度提高对策
对武夷山市下梅村居民旅游参与度研究表明,首先,该村居民旅游参与度低,亟待进一步提高。其次,通过各变量和旅游参与度关系研究表明,旅游参与度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员从事旅游工作人数、家庭收入来源、家庭位置六个变量影响较大,另外居民的旅游支持度越高其参与度也越高。此外,居民的职业以及年龄对居民的旅游参与度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该村居民旅游参与度。
(一)提高居民旅游收益
乡村旅游开发给目的地居民带来的最大好处无疑是增加了居民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前面的研究表明家庭收入来源和家庭从事旅游工作人数是影响居民旅游参与度的重要因素,这方面体现的是家庭的旅游收入问题,因此可以从提高居民的旅游收益入手,以此来增强居民的旅游参与度。旅游开发公司应着力发展休闲农业和民俗文化产业,从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来组织村民进行旅游项目经营。下梅村是万里茶道的起点,例如可以发展茶园茶馆、果园采摘、农家乐、特色客栈等来提高居民的旅游收入。除此之外,旅游公司在做大做好下梅村乡村旅游时,也要提高居民的旅游分红,让居民切身体会到旅游开发带来的收益。
(二)加强居民参与能力和參与意识
由于乡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旅游服务能力和水平有限,此外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居民缺乏乡村旅游发展的观念、参与旅游发展意识薄弱。为此,政府、村委会、旅游公司等可以加强对居民的旅游教育培训,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素质,增强居民旅游参与感知度及参与能力。例如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旅游技能比赛,并设置一定的比赛奖励,如导游之星、民间艺术技能比赛、旅游之家评比等等,来提高居民的旅游参与能力。也可以通过在本村宣传栏上粘贴旅游宣传海报等方式,传播旅游知识,动员居民积极投身乡村旅游开发与发展行业。还可以通过举办“乡村旅游文化节”、“茶文化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来加强居民对本村旅游的参与度。
(三)改变旅游公司的管理方式
下梅村居民旅游参与度偏低,除了与居民旅游收入和旅游素质有关外,根本上还与本村旅游的开发和管理模式有关。调查显示,下梅村居民参与旅游决策管理的平均得分值约为1.8(1代表“从不参与”、5代表“总是参与”),可见居民对旅游管理的参与度较低。下梅村旅游开发公司是大股东,经营、管理和决策主要由公司进行,居民参与少,所以,在这方面旅游开发公司要改变原来的管理方式,在旅游管理过程中重视对当地居民意见的吸纳,引导居民参与旅游管理与经营,提高居民的旅行社区满意度。
(四)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在下梅村旅游开发和管理过程中,政府要制定完善的法规和相应的政策,规范下梅村的旅游发展,保障居民的最大利益。另一方面,政府更要协调好各方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为居民等旅游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充当好宏观调控者的角色,推动更多的居民参与本村旅游发展。(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旅游学院)
作者简介:林明珠,1984年生,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乡村旅游研究。
参考文献
[1]刘丽梅,吕君.中国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进展,2010,8(29):1018-1024.
[2]杨效忠,张捷,唐文跃,卢松.古村落社区旅游参与度及影响因素——西递、宏村、南屏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3):445-451.
[3]周学军,李勇汉.社区居民的扶贫旅游参与意愿研究——基于旅游影响感知、态度的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7:26-30.
[4]谌莉,杨兆萍,陈学刚,刘旭玲.喀纳斯图瓦村落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调查[J],干旱区地理,2011,7(4):700-704.
[5]徐燕,任步攀.景区周边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的参与度分析——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景区实证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22(2):18-22.
[6]许振晓,张捷,Wall G.居民地方感对区域旅游发展支持度影响: 以九寨沟旅游核心社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9,64(6):736-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