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彩娥
摘 要:八仙桌是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代表之一,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尤以南方为甚。八仙桌也是人际关系表达的重要场所,蕴藏着浓厚的传统礼仪文化,是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播的“活化石”。分析八仙桌的起源与发展、八仙桌的运用及其礼仪民俗,有助于加强对八仙桌文化的深入理解。
关键词:八仙桌;座次礼仪;习俗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3-0054-04
一、八仙桌的起源与发展
(一)八仙桌的起源
中国古代桌具的萌芽可上溯到有虞氏时代的“俎”,主要用于祭祀。夏商周时期人们的起居方式以席地而坐为主,当时的俎为矮型家具。俎靠两端侧板支撑,被认为是桌的雏形。与“俎”相继出现的矮型桌具还有“几”。其两面的侧板进行分割处理,近似于腿足支撑,从而更接近于桌。战国墓葬中发现有漆案,类似于长方形托盘,案下有四足。此时一板四足的形式格局基本形成。但形式、高矮尺寸还不是“桌”。
八仙桌的出现,与人们生活方式、服装式样、建筑尺度以及饮食方式变化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东汉时期的胡床引入,促进了我国古代桌具由低矮向高型的发展,胡服引入便于高坐,对高桌的使用起到促进作用。八仙桌类型桌具的正式出现,应在隋唐时期[1]。敦煌壁画为代表的考古资料支持高型方桌出现于唐代的观点。以八仙桌定名的桌具出现的年代,学术界说法不一,分别有北宋、辽金、明代等观点[2]。某省公务员考试行测题目把八仙桌文化纳入了考题[3]:燕太子丹与荆轲分坐八仙桌两侧,秉烛夜谈,谋划赴咸阳刺杀秦王计划。问这种影视剧场景设置是否符合历史常识。该题题眼就是八仙桌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八仙桌何时出现。作为北宋辽金以后出现的八仙桌,显然不可能存在于战国时期燕太子丹和荆轲的故事背景中。
(二)八仙桌的发展
中国古代家具制作工艺遵循“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等制四个基本的原则[4],作为古代家具的重要代表,八仙桌的选材与制作也应由此思想衍生出来。《鲁班经》描述了八仙桌各部分的制作尺寸:“高二尺五寸,长三尺三寸,大二尺四寸,脚一寸五分大”[5] 245。南宋文人黃伯思在《燕儿几》中绘制了组合家具图,书中有八仙桌图像记载。八仙桌通常为正方形,对称的造型和简洁的直线型结构,赋予了八仙桌以稳重、有序的特点。元代的壁画等史料中,八仙桌已经开始受到西域的建筑风格影响,出现带束腰和内翻马蹄的装饰。时至明清八仙桌普及程度达到顶峰,从王公贵族流入寻常百姓家。例如在明代的画作中,圆腿束腰或是带罗锅枨结构的八仙桌频繁出现于江南园林或是厅堂之中。
及至民国,八仙桌进一步融合了现代文化的要素,开始附带有拦水线和抽屉。从江南到西北,八仙桌成为了茶馆的标配。“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汪曾祺先生填写的这一段唱词,随着《沙家浜》传遍大江南北,也使其中的八仙桌与七星灶打上了特殊的时代标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小型化,餐桌文化多元化,大型聚会、宴请市场化,经济适用为主要特征的八仙桌在家庭文化中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二、八仙桌名称的由来
关于八仙桌的名称由来,现有不同说法。首先,从民间传说来看,汉族的传说中,八位仙人在云游四海的途中,曾与画圣吴道子把酒言欢。吴道子为尽地主之谊,挥毫画出木桌,同时招待八仙入座。这成为了汉族文化中八仙桌的来源[6]。除此之外,又有玉帝做寿,八仙赴宴,途径名山美景,为小憩而变石为桌的说法。而在另一些汉族传说中,也有八仙觅食,向农家借菜,七荤一素共计八大碗的故事。
除开汉族外,布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也保留有浓厚的八仙桌文化。在布依族的传说中,八仙桌的诞生打上了明显的神话色彩。相传,布依族在操办宴席时一直保留着石板和木头待客的方式,由于过于笨重,这些家具无法安放在室内,遇上天公不作美时,宾客只能顶着风吹日晒就餐,很是不便。一日的婚嫁宴席上,天降大雨,宾主狼狈不堪。骤雨初歇,有八位“远房亲戚”前来拜访,一人骑驴、一人拄拐、一人持扇、一人佩剑、一人吹箫、一人打檀板、一人持荷花、一人提花篮。几位“亲戚”得知石材太重,无法在屋内设宴的情况后,趁着重新准备菜肴的间隙,在大堂里摆满了整齐的方桌。这些木桌整齐划一,四个侧边的宽度每边可就坐两人,每桌刚好可以容纳八人就餐,解决了困扰布依族人家多年的问题,从此也成为了布依族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家具之一。这八位“亲戚”据称就是张果老、铁拐李(李玄)、汉钟离(钟离权)、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吕岩)、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等八仙下凡。为感念八仙的帮助,这种方桌在布依族被称为八仙桌。而这一故事同样也出现在白族的传说中。
八仙桌的称谓与八仙文化密切相关。《辞海》中八仙有三种说法。一是饮中八仙。即李白、贺知章、李適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为酒中八仙人。杜甫有《饮中八仙歌》。见《唐书·李白传》。二是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庄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等八人,道教传说他们均在蜀中得道成仙。谯秀《蜀记》以为蜀之八仙。三是古代神话传说的八位神仙。即铁拐李(李铁拐)、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人。八仙故事多见于唐、宋、元、明文人的记载。元杂剧里更有他们的形象,但姓名尚不固定。至明代吴元泰《八仙出外东游记传》里,才确定为以上八人。都是神仙中的散仙,民间传说的有许多关于他们的故事。常作为文艺作品的题材,以“八仙庆寿”、“八仙过海”的故事流传最广[7]271。
到底哪一种说法是八仙桌命名的真源?依笔者愚见,八仙桌首先是适用方便的餐桌,至于传说中的八位仙人,会根据各民族各地方本土文化加以演绎融合,不能断文识字的寻常百姓也不能记清楚所有八仙的名字,也没有必要。在道教文化中,仙人比喻逍遥自在,无牵无挂的人,在八仙桌上喝得微醉享受生活的八位客人不也“赛过活八仙”吗?
三、八仙桌的运用及其礼仪习俗
(一)八仙桌的分布特征
八仙桌經历了隋唐以降的长期演变,已经成为中国民间的代表性家具。八仙桌可以作为会客、宴请、祭祀的主要器具,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而其简单的结构对技术要求整体而言并不很高,完全可以由当地的木匠独立完成。因此八仙桌在全国范围都有着普遍分布。
相较而言,八仙桌在黄河流域以南的分布要甚于北方,这是由于北方冬季气候寒冷,炕桌的流行一定程度上对八仙桌起到了替代作用。尽管如此,八仙桌仍然广泛分布在华北地区。以北京为例,在清末的《除夕欢乐图》中,八仙桌广泛出现在了北京人过年的情景内,或用于祭祀置物,或用于就餐,或用于娱乐,不一而足。受到帝都皇家风气的影响,北京地区的八仙桌体现出厚重、华贵的特点。以红木等名贵木材为原料,加以描金、雕漆等繁复的工艺手段,体现出十足的大家气派[8]。与之相比,河北、陕西等地的八仙桌则以实用为主,用料粗壮,样式平直,体现出简朴古拙的风格,与日常的使用需求切合。
而在南方地区,八仙桌更是成为了日常家庭活动中的重要角色,各地的八仙桌都打上了独特的地方烙印。江浙地区出产的八仙桌与北京地区有着明显不同,造型轻巧,装饰简洁素雅,带有明显的文人气息。而广东地区的八仙桌则受到西式家具的影响,呈现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特点,与其它地区大为不同。除此之外,在安徽等地,八仙桌也有着广泛的使用。随着历史发展,八仙桌民俗文化更多地与祭祀、宴请等社会活动结合,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客家文化为例。客家人家具中规矩最多的便是八仙桌。追求祥和及礼仪的客家人对摆放八仙桌和宴席座位有考究。节庆喜庆诸如春节、端阳、中秋等祭祖拜神,还有结婚、满月、做寿、乔迁等喜宴,八仙桌应横摆,即桌面木板条纹与上厅后墙平行,以求挡住喜气使之停留家中泰运长行;丧事则摆直桌条纹对大门,让晦气衰运直出,远离家门。而在禁忌方面,八仙桌不能放置衣服,特别是女人衣裤;小孩子不能坐桌;不能用棍子敲桌,或是用利器划桌,鸡飞上桌要立马赶走等。这些规矩的产生是因为人们认为八仙桌有桌神,若小孩坐桌不慎跌下伤腿致残,往往归因于触怒桌神受到惩罚。
(二)八仙桌座次礼仪
八仙桌文化习俗对人们的规范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实现,通过座次礼仪中对长幼尊卑理念的强调,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食礼被认为是我国最早和最广泛的礼节。在平时宴请中,常常能听到主人将客人迎进门后说:“请上座。”在民俗中,大门右边为主席,左边为次席。八仙桌是特别标准的正方形桌,它的四方,每方坐两个人,共坐八个人。八仙桌座次的排定,其原则是体现尊卑长幼的序别,即做到尊卑长幼有序。在座次中,首先要确定以正厅正壁为尊卑长幼秩序的基向,即正厅正壁那一方是最尊最上的方位。然后再按照以右为尊的原则,根据入座者的实际身份依次排定。具体来说,这要分平时待客和多人同桌吃饭两种情形来定。
如果是平时待客,各家各户的八仙桌都是紧靠着正厅正壁安放的,最里面即最尊崇的那一方靠着正壁,是不放座椅的,只在左右两边各放一把椅子。如果有客来访,主人出面接待,就把客人迎进正厅,再看客人的身份以及客人与主人的关系来确定客人应该坐在哪一方椅子上。如果来客是比主人辈份低的或者年龄小的,客人应坐到八仙桌正壁的左边(背向正壁),主人则坐在正壁的右边;如果客人的辈份高或年龄比主人大,主人就应该礼让客人坐在正壁的右边,自己则坐在正壁的左边。再如果来客不止一人,八仙桌的左右两把椅子只能由主人和客人中为首者坐,其他客人则应该坐在其他位置。
另一种情形是同桌吃饭喝酒,这种情况由于参与人数更多,相较于平时待客要求更为复杂。以八人同桌为例,此时八仙桌不再紧靠墙壁,但基本的座次方位没有改变。靠正壁方向为最尊最上,然后以此方位为标向,再按以右为尊的原则,根据与座者的身份排定座次。具体来说,靠正壁方位那一边,应该是八个人中最尊的两人,而这两个最尊者里如果还有主次之分,则第一尊者应该坐在背靠正壁的右边,第二尊者则坐在第一尊者的左边。接下来应该以第一尊者的右手一方为次尊一方,这一方两个人应该是八个人里身份第三第四的,但是这两个人如果又有主次,则主者应该坐在这个方位的右边,次者应该坐在这个方位的左边。再下来就是八人中身份居第五第六者,他们两人应该坐在身份第二的左手边那一方,也就是与身份第三第四的坐对面。如果第五第六两人里又分主次,则主者坐在身份第二的左手边,即这个方向的右边,次者则坐在这个方向的左边。这两个方向的四人面对面,但是恰恰是斜对面,即第三与第五斜对面,第四与第六斜对面。而最尊一方的正对面,即面向正壁的方向是最卑下(小)的方位,也就是第七、第八的位置,但如果第七、第八又分主次,则第七的应该坐在这一方的右边,与最上方位的第二正对面,而最末者则坐在这一方的左边,与最上方位的第一正对面。
以一家父母、两兄弟夫妇和他们各一个孩子共八个人坐在一张八仙桌上吃饭为例,父亲坐在背靠正壁的最上方位的右边,母亲坐在父亲的左边;哥嫂两人坐在父亲右手那边的方位,其中嫂子坐在父亲右手边,哥哥坐在嫂的右边;弟弟和弟媳则坐在母亲的左手边的方位,弟弟紧靠着母亲坐,弟媳就坐在她老公左边。这样,两兄弟夫妇面对面,但两兄弟是斜对面,两妯娌也是斜对面。最下方位是两兄弟夫妇的孩子坐,通常按年龄大小分坐。在更大规模的宴席上,座位安排也充分体现尊老敬贤的特点。首席首位(上横左边)因名目不同而异,儿子结婚老外家为大,做娘的娘家尊长坐首席首位;满月新外家为大,即孩子母亲娘家尊长坐首席首位;乔迁新屋是泥水师傅坐首位,木匠师傅次之;做寿则寿星坐首位;圆新坟宴风水师坐首位等。这些文化大同小异,不过有日趋淡化的趋势。
八仙桌的座次安排中通常以右为尊,但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右”尊文化并非一层不变。在一般的饮食习惯来看,右手使筷较左手方便,这是八仙桌座次文化形成的基础之一。
结语
八仙桌文化不仅是传统礼仪的体现,也随着现代生活向传统文化的回归而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涵。作为传统家具的重要代表,八仙桌的传承一方面体现在考古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也鲜活地反映在各式各样的民间传说中。无论在汉族还是布依族、白族的传说故事里,八仙桌都与张果老为代表的八仙建立了直接的关系。而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八仙桌的民俗文化在座次礼仪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小到家庭日常就餐,大到祭祖、宴请,八仙桌的座次安排体现了尊老敬贤的基本原则。八仙桌文化不仅与传统儒家文化结合,成为汉族地区的重要文化载体,也在客家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成为文化传播与民族融合的“活化石”。
注 释:
[1] 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陈增弼:《论汉代无桌》,《文明与考古》,1981年第5期。
[3]《艺文类聚》载,战国末期燕太子丹优待荆轲,与他等案而食。
[4] 戴吾三:《考工记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5] 易金木译注:《鲁班经》,华文出版社,2007年。
[6] 耿超:《<东游记>中的八仙文化资源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7]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
[8] 尹美美:《秩序的构建——对八仙桌的人文考察》,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2015年。
责任编辑:王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