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娜
在设计课外拓展题时,数学教师应当理清自己的设计思路,这样才能够使自己所准备的课外拓展题对巩固学生的知识发挥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着一定的帮助,而不是随便在课外资料上找一些数学题目应付了事。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制约了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升。本文首先围绕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就课外拓展题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其思维方式也有了巨大的变化,这就导致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数学教师都更习惯于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也就是将自己所要讲述的知识点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将这些内容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以供课后进行探讨。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着一定的优点,但较为单一,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教学背景下,学生会觉得学习数学非常枯燥乏味,会影响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
教师的课外拓展有所不足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课外拓展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然而,在数学教学中,在课外拓展方面存在着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教师忽视了课外拓展,他们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就如同建房屋一般,只有夯实基础,今后的学习才能水到渠成。
当然,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教师忽视了课外拓展,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还有一种是教师的过度拓展课外。有一些数学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他们会在课外寻找大量的资料来进行讲述。但是,过度拓展课外使得学生的主要精力都用于数学课外题的学习上,这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从长远来看,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有所影响。
教师的课外拓展设计较为随意
在进行课外拓展时,许多教师并没有清晰的设计思路,他们仅仅是在课外资料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知识内容有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其实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非常有限。因为教材中的练习题经过了千挑万选,对于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外资料上去找寻题目,所取得效果肯定会不够理想。只有当教师根据一定的设计思路来进行拓展,才会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吸收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
课外拓展题的设计思路分析
顺延性设计,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因为受到课堂时间以及教材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的教学内容较为固定,这就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一种场景,那就是下课铃响起之后,学生们仍然在激烈地讨论某一个问题,教师也意犹未尽,还想对知识进行讲述,无奈下课时间已到,只能戛然而止。在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最为活跃,他们的求知欲望也最强烈。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这个契机,采取顺延性设计的方法对课外拓展题进行设计,那么就会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能够过度依赖教师的传授,而是需要依靠自主学习,教师所扮演的只是一个辅助者或者引路人的角色。而课外拓展能够将学生引入自我学习的道路中,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知识,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质数和合数”的教学中,当教学完毕之后,学生对问题的争论依然很激烈,那么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拓展题:对于这部分的知识,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数学问题——哥德巴赫猜想,同学们可以上网搜寻一下这方面的内容,看看哥德巴赫猜想究竟是什么。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欲望,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应用性设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需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死读书,读死书,从而对他们今后步入社会做好铺垫。例如,在“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一课教学中,当学生了解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对统计图的制作方法掌握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应用性设计来进行课外拓展,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去测量本班级学生或者全校学生的身高以及体重,并将其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这样一来,学生就需要投入实践中,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使知识得到了拓展和升华。其实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许多的知识内容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关,那么教师就可以采用应用性设计来进行课外拓展,这样学生就不会认为数学学习没有实际作用。例如,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因为上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人民币,所以当上节课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一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的应用题。如,小明的母亲给了他100元,让他去超市购买一些新鲜水果,其中苹果6元/斤,香蕉3元/斤,梨10元4斤,小明购买了5斤苹果,4斤香蕉,2斤梨,请问小明还剩下多少钱?因为学生都有购物的经历,所以设计一些与他们的生活有关的题目,更能够提升他们的解题欲望,使他们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研究性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能够仅停留于基础知识的讲述。如果学生的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样就会影响其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研究性设计的思路来进行课外拓展,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如果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得到提升和增强,那么许多生活中的材料就都能够成为他们的学习材料。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将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去进行探究分析,去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就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也必然会得到提升。但是,现实情况是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仍然在课堂中实施“一言堂”制,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使得学生的探究意识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之后,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道拓展题,让学生通过网络去搜集资料,去统计多种物品的价格上涨的百分比,并且将其填写到表格中。例如,钢铁、石油等生产资料在2016年7月的价格是多少,在2017年7月的价格又是多少,它们的增长百分比是多少。此外,大米以及猪肉等生活资料的价格漲幅比又是多少。
然后让学生通过上述数据,分析某工厂的经营状况,让学生去分析物价上涨对普通居民生活的影响。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养成一个发现问题以及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并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让他们去收集资料,并分析数据资料,最后得出结论。结果学生发现:物价在不断上涨,但是普通居民工资的涨幅较低,所以他们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
结语
综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课外拓展题的设计,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课外拓展题的设计并不是随意的,而是需要根据一定的思路去进行设计,如教师可以根据顺延性设计、应用性设计以及研究性设计的思路去设计课外拓展题,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欲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