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斌辉
高中化学是高中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并且很少有学生可以将此科目的知识完全吸收了解,其学习难度较高,在进行化学题目的解答时必须要有很强的逻辑思维才能得出标准的答案,这就造成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化学方程式的混淆和记错元素符号等,元素的错误会致使质子、中子发生变化而造成方程式的不守恒,从而导致结果出错。因此,本文主要对学生在化学题解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题思路和具体方法。
提高学生对高中化学解题能力的策略
首先,要提高學生的学习积极性。化学这一科目的学习过程相对比较枯燥乏味,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大部分知识都是生硬的公式和元素周期表,需要学生死记硬背才能进行相关习题的解答。而要想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就需要教师的相关指导,如让学生进行相关实验。
其次,要扩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愿意自主学习,以下举一个具体事例。
教师先用无色滤纸蘸取少量的氯化钠,然后再用酚酞试液进行两种液体的混合,随后连接在铝片上,并且将连接的两端通上电源,再用铅笔在透明滤纸上写字,这时就会产生红色的印记,观察此类现状,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第一,这种现象是一种化学还原。
第二,这是一个氧化还原现象。
第三,铅笔写字的一端是正极。
第四,其前端有氯气产生。
这道题考验学生的就是有关电解质方面的知识。
提高学生对高中化学解题方法的分析
以高中化学守恒法的分析为例:
质量守恒分析
进行实验的反应物质的总量和合成物的总量相等称为质量守恒。如某实验中金属y与等量的蒸馏水融合后共有250克,与氯化物融合后产生了300克的结晶体,则其中的碱金属元素是锂、钠、钾、铷,已知条件是其离子相对质量为7.21、21、37、88.45。
其具体解析为:假设z的离子质量为A,可以通过计算得出A的数值范围在14.5~45.5之间,所以正确答案是钠元素。
电荷守恒分析
液体中的阴阳离子的电荷数相等称为电荷守恒,举例说明:把0.2毫升的盐酸放置到0.2毫升的蒸馏水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什么?
通过电荷守恒的相关原理可以得出,氨离子大于氯离子时带有正电,自由基离子大于氢离子时带有负电,所以,氯离子大于氨离子是不可能存在的。
高中化学相关题型的实例分析
关于双水解问题的分析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双水解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学习内容,是考试的重要考点之一,所以学生对这一模块的学习也十分关键。首先让学生要对其基本概念有一个明确的理解,即双水解主要是弱酸原子和弱碱原子共同溶解产生反应的过程,并向学生提出问题:碳酸钠和弱碱水融合都会生成二氧化碳吗?为什么不会生成碳酸氢钠?
分析可知,在碳酸钠进行水解的过程中会产生碳酸氨根,但是在双水解中会与阴离子发生反应,从而产生碱和二氧化碳,因此,在其液体遇到铝的时候会产生沉淀,再进行分解工作就十分困难。同时,氯化钠这个元素不好分解,在遇到铝元素时会产生沉淀,从而产生氢氧化铝,因为其融入水的速度很慢,所以就会停止其化学反应,但是相对来说,氢化酶的溶解速度很快,还能继续产生相关的化学反应,所以根据化学中能量守恒定律可知,其化学反应还会继续进行,直到达到能量的相互均衡为止。
极值法相关分析
极值法的相关计算结果可以判断其具体化学成分是什么。具体例题如下:
某种原子和一般氧化物进行结合后,总共质量为3.1克,与水进行充分反应之后的产物为3.68克,此金属原子可能是什么?
根据所给出的条件可以得出,钾和二氧化碳进行反应生出氢氧化钾和氢气,并且所产生的化学物质总量为3.41克,所以不可能的金属是钾。这种计算方法也是在具体运算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之一,它能够快速地得出相关数值以便确定是什么元素,对于学生在进行化学运算的过程中也能有很大程度的帮助。
结语
化学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科,它结合了物理和数学的有关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但是想要把这门学科吃透很不容易,需要具备严密的思维性和优秀的解题能力,对于不同的问题要有不同的解题思路,要会举一反三,对相关方程式的掌握和化学元素的反应结果都要有一个清楚的理解,不能出现一点差错,否则就会导致在计算过程中出现基础性的错误。总之,只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式和解题思路,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化学成绩和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