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洋
摘 要:文章以“解方程”这节课为例,注重运用数形互译,帮助学生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解方程的本质,培养学生规范的解题习惯,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关键词:解方程;数形互译;解题思维;解题习惯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方程”中的例2和例3。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ax = b和a ± x = b的方程;
(2)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3)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感受到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会解形如ax = b和a ± x = b的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形如a ± x = b方程的转化原理。
教学准备:白板、ppt、练习纸。
教学思考:“解方程”这节课是小学数学高段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式与方程”的入门教学,这就意味着学生已经从算术学习转向了代数学习,对“数”的理解转向了对“符号”的探讨。以前的解方程教学,教师大都是依据加与减、乘与除之间的逆运算关系进行的,而在新课程改革以后,倡导学生通过探索、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易方程。这不仅是方法的转变,更是思想的革新。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对本节课的教学,谈谈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为避免难点集中的弊端,课堂中没有从现实情境引入,整堂课的教学只围绕5道方程题来展开教学。
一、回顾旧知,直接导入
1. 复习书写格式和检验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解方程,下面这两道方程题你们会解吗?
教师出示方程:(1)x + 9 = 20;(2)x - 20 = 9。
生:会。
师:大家拿出练习本完成这两道题并检验。
学生练习。
师:你们能说说解方程需要注意些什么吗?
生1: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生2:解方程时要先写“解”。
生3:等号要对齐,解出结果后要检验。
2. 复习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師:你能在天平上用简单的图形画出第(1)小题的解题过程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4:天平的左边是x + 9个正方形,右边是20个相同的正方形,然后两边同时拿掉9个正方形,天平两边依然保持平衡。
师:你用天平图直观地为我们演示了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验证此种方法是可行的。
二、图文结合,尝试新授
教师出示方程:(3)3x = 18;(4)x ÷ 3 = 18。
师:下面大家看看第(3)小题,是否也能用天平图尝试来画一画?
生5:天平的左边画3个大盒子并标注上x,右边是18个相同的正方形,然后两边各自平均分成3份,拿掉其中的2份,天平两边依然保持平衡。
生6:天平的左边画3盒水彩笔,右边是18支相同的水彩笔,然后两边各自平均分成3份,拿掉其中的
2份,天平两边依然保持平衡。
师:接下来,大家尝试解答第(3)小题和第(4)小题,并汇报解题过程,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检验过程,即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这就是方程的解的意义。
三、突破难点,延伸拓展
1. 循序引导,转化思想
教师出示方程:(5)20 - x = 9。
师:我们现在比较一下第(2)小题和第(5)小题。
生7:第(2)小题的未知数是被减数,第(5)小题的未知数是减数。
师:那你们认为第(5)题应该怎样求出方程的解?
预设1:有些学生可能会在等号两边同时加上“x”,但是x在等号的右边,就不会继续做了。
预设2:有些学生在做题时可能会两边同时减去20,9 - 20不够减,又不知道怎么做了。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根据等式的性质,只要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相同的数或未知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样,我们可以同时加上“x”,通过计算,学生发现等号左边只剩下“20”,而右边是“9 + x”。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20和9 + x相等,可以把它们的位置交换,这样将“新”问题转化为已经学过的“旧”问题,得出9 + x = 20。
2. 巩固练习,总结课堂
(1)出示做一做,让学生列出方程。
教师出示方程:x + 1.2 = 4,x = 4 - 1.2或4 - x = 1.2;3x = 8.4,x = 8.4 ÷ 3或8.4 ÷ x = 3。
师:你们能发现x + 1.2 = 4,x = 4 - 1.2,4 - x = 1.2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生8:方程4 - x = 1.2能够转化成x + 1.2 = 4,又能转化成x = 4 - 1.2,从而求出方程的解。
师:对!这三个方程可以相互转化。
(2)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参考文献:
[1]顾云燕. 新课程背景下“解方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 河北教育(教学版),2009(12).
[2]陈登连. “解方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5(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