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经贸关系不是“新殖民主义”

2018-07-12 10:08马汉智程恩富
当代世界 2018年5期
关键词:石油

马汉智 程恩富

内容提要 随着中非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合作的不断加深,关于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论调开始在国际社会盛行起来。事实上,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论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中非关系超越了传统的西方与非洲的殖民主义或新殖民主义模式,走出了一条新型国际关系的道路。为了更好推进中非关系的发展,今后仍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非以经济合作为主的全面合作关系。

关键词 新殖民主义;中非经贸关系;石油;国际政治经济学

DOI: 10.19422/j.cnki.ddsj.2018.05.013

2000年以来,随着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的建立,中非关系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2016年,中非双方贸易额达到1900亿美元,远高于非洲大陆和印度、法国、美国的贸易量,中国已经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伴随着中非关系快速发展的是西方政客及部分媒体对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指责。2018年3月6日,时任美国国务卿雷克斯·蒂勒森在访非之前,指责中国在非洲利用腐败交易,危及非洲自然资源。他表示,中国对非洲的投资有可能改善非洲的基础设施,但中国的做法导致非洲债务增加,并且创造的就业机会很少。[1] 现在抹黑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言论已经甚嚣尘上,正在深刻影响中国在非洲的形象。尤其是国外某些媒体利用自身优势,将中国从非洲大量进口石油等原材料的行为渲染为“新殖民主义”。中国的确从非洲进口了大量的以石油为主的原材料,但如何将这一行为与新殖民主义进行区分,是一个需要认真回答的现实问题。

中非经贸合作是互惠互利,

不是“新殖民主义”

中国进口石油的同时为非洲带来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和下游设备投资。以美国埃克森美孚、法国道达尔为首的西方巨头在非洲各产油国都有大量的业务,然而很少进行下游投资,它们不希望当地的石油公司与自己竞争,因此,非洲自身的炼油能力十分落后。这些石油巨头在开采原油的同时,又大量出口成品油给非洲国家,获取了丰厚的利润,这是典型的新殖民主义行径。而中国从非洲的石油进口则提升了非洲自主发展的能力。根据非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恩库贝的观点,尽管大多数非洲国家出口到中国的是原油(占非洲对华贸易总量的70%)或原材料(占非洲对华贸易总量的15%),但更大份额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带来了非洲采掘业及其相關基础设施的发展。[2] 以中国对安哥拉的油气投资为例,2002年内战结束后的安哥拉面临资金匮乏的窘境,西方国家纷纷撤资。中国政府对安哥拉伸出援手,为其战后重建提供了20亿美元的贷款,双方约定安哥拉在未来17年内每天向中国提供1万桶原油(后增至4万桶),这一资源换贷款的方式开创了中国和安哥拉合作的新模式——“安哥拉模式”。正是在这一合作带动下,中安两国公司合资组建了中石化—安哥拉石油国际公司,该公司投资30亿美元在洛比托建立炼油厂,使安哥拉的原油加工能力迅速提高。中国在安哥拉石油产业的投资成功地带动了承包工程及建材等多行业的发展。同样,在中国石油公司的帮助下,苏丹从一片空白建立起了上下游一体化的完备石油工业体系,这是西方石油公司不曾做过的。2006年,新建的喀土穆炼油厂使苏丹的原油加工能力达500万吨/年。仅2015年一年,中国对非洲的基础设施投资就达210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了非洲基础设施联合会(成员包括非洲开发银行、欧盟委员会、欧洲投资银行、八国集团等)的投资总额。[3] 例如,中国进出口银行为蒙巴萨到内罗毕价值38亿美元的标轨铁路提供总造价90%以上的融资。同样,中国机构也为乌干达造价17亿美元的卡鲁玛水电站提供了大部分资金。[4] 因此,中非石油贸易繁荣的背后是非洲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使非洲摆脱西方石油巨头剥削的进程加快,而不是什么“新殖民主义”。

一、 中国从非洲进口原油等能源有利于非洲能源市场处于有利位置

非洲大量出口石油是非洲根据自身优势的自然选择,这并无不妥。事实上,改革开放之初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也经历过用原油换外汇的阶段。退一步讲,中国如此大的市场对于保证非洲原油价格的稳定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与西方发达国家从非洲国家低价进口原材料,然后将制成品高价卖给殖民地国家,从而赚取高额的“剪刀差”利润的行为有天壤之别。2012年,时任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钟建华在中国和加拿大渥太华非洲会议上发表主题演讲时,间接地回应了关于中国大量进口来自非洲自然资源的批评,强调自然资源贸易“买家”的贡献不应该低估:“资源的经济价值是买方时才会实现。而强大购买者的存在有助于推动这些资源的价值,这有利于出口商。” [5] 2014年以来,西方跨国公司控制的国际原油价格下跌,造成非洲许多产油国经济下滑,财政吃紧,正是中国的巨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非洲的利益。2017年安哥拉出口石油5.96亿桶,石油出口额301.66亿美元,同比增长18.13%。石油出口创造财政收入96.9亿美元,同比增长23.47%。[6] 而在2017年上半年安哥拉向中国出口石油就增长了22%。可以说,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非洲产油国面临的财政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国际原油价格,避免了非洲产油国利益的进一步受损。

二、 中非贸易为非洲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切实的改善

中非贸易是互补的,中国从非洲进口石油等资源产品的同时,也在向非洲人民提供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的商品。非洲消费者至少在短期内,可以享受廉价的中国制造商品的利益。在中国来到国际舞台之前,非洲多次受到商品价格冲击,进口的大部分工业制成品来自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劳动力昂贵,因此制成品价格昂贵。这可能不是一个巧合,非洲目前正经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长的不间断的增长。

2000—2009年,中国与非洲的贸易加速,非洲保持了年均GDP增长率高于3%的趋势,2003—2008年非洲年均GDP增长达到5.6%。[7] 具体到非洲的实际生活中,中国的商品正在为非洲人提供越来越物美价廉的服务。根据2017年麦肯锡的报告《狮龙共舞》,中国在非洲的企业总数已经突破1万家,雇佣非洲工人达30万之多。而这之中有将近一半的中国企业针对非洲市场推出了新产品和新服务,有的中国企业通过改进技术和规模效应,将现有产品和服务的价格降低了40%。[8] 又比如,在中国的金城牌摩托车进入西非马里、尼日利亚等国之前,日产摩托车每台售价大约70万西非法郎,而中国的金城牌摩托车平均售价只有40万左右,这极大地惠及了广大非洲消费者。

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

的论调遭到非洲国家拒绝

多项研究调查表明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论调在非洲本地并没有市场。根据香港科技大学学者贝瑞·沙乌曼及其合作者2009年的研究调查,关于中国在“非洲新殖民主义”的说法,7.7%的非洲人持强烈认同,13.7%表示同意,27.8%的人表示中立,28.3%的非洲人不同意这一说法,8.8%的人强烈不同意,13.8%的人回答不知道。[9] 另外,根据2015年皮尤研究中心展开的全球态度调查数据显示,非洲的受访者对于中国投资者表现出了比其他地区的受访者更加积极的态度,有70%的非洲受访者给了中国投资者赞许的评价,这一数据远高于拉丁美洲、亚洲、欧洲。[10] 同样,非洲晴雨表(Afrobarometer)2016年10月份公布的“非洲人如何看待中国在非洲国家的投资和影响力”的调查材料显示,36个非洲国家中几乎三分之二(63%)的非洲人认为中国的影响力“有点”或“非常”积极,而只有15%的非洲人认为它有点或非常消极。对中国影响力持积极态度的人在马里达到92%,尼日尔达到84%,利比里亚达到81%。[11] 针对西方国家指责中国在非洲掠夺资源、搞“新殖民主义”的言论,前任南非总统祖马强调,中国是在帮助非洲发展,而不是掠夺资源和殖民非洲,中国在中非贸易中带来了非洲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打通了非洲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这與殖民主义者控制非洲经济命脉、剥夺非洲人民发展权利有根本不同。[12] 可以看到,非洲人对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论调是压倒性否定的,这说明中非关系尽管存在一些小问题,但是主流大势仍是积极的,是得非洲民心的。事实上,关于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论调几乎绝大部分出自于西方部分媒体和学者,或者是受西方控制的非洲本土英文媒体。

非洲人经历过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因此,知道什么是新殖民主义,知道中国在非洲不是“新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与殖民主义一脉相承,剥削、不平等是殖民主义的实质,也是新殖民主义的实质。而中非贸易是基于国际规则的平等贸易,即便是指责中国“新殖民主义”的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13]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从未殖民过任何国家,中国在非洲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在主权平等、完全尊重对方意愿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国同非洲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半个世纪前就开始了。当初中国帮助非洲援建了坦赞铁路,向非洲派出大批医疗队,并没有从非洲拿过一滴油、一吨矿石。《经济学人》也撰文指出,“关于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担忧有些过头,非洲精英认为中国是新兴市场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但绝不是唯一的一个。巴西、俄罗斯、印度、土耳其、韩国和其他几个国家正跟随中国的路径。[14] 美国企业研究所研究中国在非洲投资和政治影响力的专家德罗伦佐也表示,非洲领导人并不接受北京在非洲进行“新殖民主义”的说法。[15]

中非合作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否定了“新殖民主义”的论调。近两年,随着西方国家内部政治争端纠纷不断,其对非洲的关注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开始大量削减对非援助。据美国2017/18财年的年度预算报告,其对外援助预算整体削减了30.8%,对非援助削减后,埃塞俄比亚则将承受1.321亿美元援助资金削减;乌干达为6780万美元;卢旺达和坦桑尼亚为5070万美元;肯尼亚为1178万美元;南苏丹为1060万美元;布隆迪为940万美元。[16] 除了大量削减对非援助外,特朗普上任至今,政府中负责非洲事务的关键职位仍然处于空缺状态。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2018年1月12日,特朗普在谈到移民政策时,公然宣称不能给予非洲在内的“茅坑”国家提供保护,此言论一出立即遭到非洲54国的联合抵制,并强烈要求特朗普收回相关言论并道歉。[17] 一方面,美国出于“美国第一”的考虑对非洲采取漠视的态度,另一方面又担心在非洲“输给”中国,因此,造谣和构陷中国在非洲的行为就成了惯用伎俩。事实上,中国在非洲的贸易、投资近年来屡创新高,中国已经成为非洲的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召开以来,中非关系快速发展,十项合作规划逐步落地生根,中非合作正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世界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中非合作须在反驳谬论中

完善政策

“新殖民主义”“新帝国主义”“中国债权帝国主义”等话语,都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利用在国际舆论领域内的技术、制度、资金、人才优势而有意刻画出来的中国“国际形象”。例如,2017年底,印度学者布拉玛·切拉尼教授写了一篇题为《中国的债权帝国主义》的文章构陷中国是借用主权债务使他国臣服的“帝国主义”。文章认为,近年来中国收购或投资建设斯里兰卡汉班托塔、希腊比雷埃夫斯、吉布提、肯尼亚蒙巴萨等海上港口要冲正在使“从阿根廷到纳米比亚再到老挝等许多国家陷入债务陷阱”。为了避免债务违约,中国迫使这些国家痛苦地选择让中国控制本国资源,从而丧失了本国主权。基于以上分析,文章认为“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个中国帝国主义的野心计划。[18] 目前,“中国债权帝国主义”的声音正在成为国际舆论的热点。同样,就在2018年2月2日,时任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在出访墨西哥等国之前不忘警告拉美国家,不要过度依赖与中国的经济关系,称该地区不需要“新帝国主义列强”。[19] 可以说,这些论调都在强化着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发展的错误认知,使某些人开始疑虑中国是否正在走一条非军事主义的“新帝国主义”崛起之路。

当然,就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这一论调来说,广大非洲人民并不认同。针对蒂勒森2018年3月对非洲五国访问时再次指责中国的言论,非盟委员会主席法基反驳说:“我认为非洲国家很成熟,足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缔结伙伴关系。” [20] 关于中国“新殖民主义”批评的背后,既折射出非洲已逐步成为新的地缘政治的焦点,同时也反映出中非关系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没有实行过新老殖民主义的历史和恶迹,不过,中国应当继续加强与非石油和非原材料的投资、技术转让和贸易以及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广泛的深度合作,让非洲老百姓、企业家和政治家更受益。尤其是积极创办由非洲国家政府参股和中国国有企业控股的石油开采和加工等多领域的合资企业,以便因中方有效管理而获得利润让参股国的政府和人民分享,同时又达到培养参股国管理企业人才的目的,避免出现参股国政府自办企业难反贪污腐败的情况。如果只是与非洲国家私人企业进行合资或合作,那么利润只归非洲资本家而并不归非洲广大人民,这两种国际合作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和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国有资本这两个先进价值观和经济模式优点,也应贯彻到国际经济交往中,以便形成中非人民国际经济合作的新路和新模式,展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新面貌及公有制的优越性,与新老殖民主义旧貌更显本质区别。

(第一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第二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首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魏银萍)

猜你喜欢
石油
在石油中阅读自己
石油PK太阳能
石油的价格
中共克拉玛依市委宣传部特约刊登
中石油获伊拉克油田开发权
假如地狱里发现了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