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丽
(中国人民银行嘉峪关市中心支行,甘肃 嘉峪关 7351000)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纵深发展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央行的各项业务管理活动也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审计对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对审计的技术、手段、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应当突破传统的审计观念和方法,在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引领下,寻求符合当今形势特点的审计方法和技巧,以应对业务信息化发展环境下审计工作面临的新要求。
基层央行各项业务活动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而内部审计仍以现场检查为主,从审计流程上依然是人工管控、手工翻阅,尤其是对会计、国库等已实现电子化处理的业务,仍采用现场查阅等人工处理方式对审计数据进行采集、核查、对比和汇总统计,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人工成本,降低审计效率。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以规范审计工作流程,审计各环节做到全程留痕,计算机电子化处理数据,从而有效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随着网络金融的迅速发展,金融电子化水平不断提高,内控机制更新完善,这必然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但目前基层央行内审人员依旧采取对有形资料进行审计,审计的深度和广度难以实现,内部审计难以形成系统、动态、联贯的审计链条,内部控制监管存在不足。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审计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大数据信息量下的工作风险降低,对审计数据的处理达到最优化,继而避免人工筛选、抽样等误差,准确发现审计线索,节约审计资源,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由于受到传统审计观念、方式和方法的制约,内审人员思想仍停留在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模式上,对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认识有一定偏差,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侧重于对照制度查违规,对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尝试也仅仅是停留在运用WORD、EXCEL进行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处理层面,审计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于业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难以适应央行业务和信息化发展的形势和要求。
目前基层央行审计人员数量紧缺,知识结构单一,软件开发费时费力,应用效果一般。大多基层央行的内审人员对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应用抱有排斥心理,被动接受,习惯使用财务部门使用的财务软件、业务核算软件进行简单的查询和分析,几乎没有使用专业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内部审计监督大多仍采用现场检查,采取抽样、手工检查的传统审计方式手段,导致提取的审计线索质量不高,总体的真实性和合规性特征难以把握,对一些隐蔽的业务风险难以识别,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基层央行审计人员队伍普遍年龄偏大,部分审计人员虽有丰富的审计知识和经验,但对信息技术并不熟知。由于缺乏既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又熟悉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软件开发难以实现业务精通化、操作需求化,影响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质量,制约了基层央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近年来,审计项目不断增量,而系统内审计人员相对缺乏,时常忙于各类同级审计和上级行抽调审计,纵横比较来看,对审计人员都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培训,部分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还不高,信息技术掌握不熟练。而且在审计人员的日常业务培训中,对计算机知识和应用的相关培训内容比较欠缺。
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实施,既是提高审计质效、降低审计成本的有效途径,也是内审人员高效履行监督职责的必然要求。对此,基层央行内审人员要积极转变审计观念,摆脱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思维模式的束缚,树立深入、精准、全面的信息技术审计新理念,以计算机辅助审计为手段全面推动审计工作转型,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积极研发或者购置计算机审计辅助软件,提高软件程序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对现有业务系统嵌入审计接口。充分利用电子化优势和技术手段,运用“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对审计项目事前、事中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全面发掘隐藏的问题。并可通过内审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和风险评估管理系统构建审计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健全审计数据库及审计发现问题和审计专家经验,不断提升审计手段和审计方式。
积极适应新常态下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以内审人才库为储备力量,以改善内审人员知识结构为目标,充实具备国库、会计、外汇、征信、货币信贷、科技等业务专长人员,并加强对计算机辅助应用知识的培训和学习,由上级行牵头从各地市州中支抽取内审专家人才,培养造就一支业务素质硬、综合能力强的审计人才队伍。
根据地区实际,建立以审促训、以查促学的培训学习机制,增强对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不断拓展和更新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加强对内审案例的汇集和学习,并利用计算机等数据处理工具对发现问题和风险提示问题进行业务类别的归总,推进基层央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