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翔
(东莞农村商业银行,广东 东莞 523123)
利率市场化以来,大部分商业银行息差不断缩窄,盈利增幅下降。在资产规模扩张受到宏观审慎评估机制(MPA)约束的情况下,净息差作为衡量银行盈利水平的关键指标,日益受到各商业银行,特别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层的重视。中小商业银行的业务和组织模式有别于大型商业银行,其净息差管理手段也有所不同。通过研究净息差计算,结合实际管理工作经验,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净息差的影响分析因素进行了解构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小商业银行净息差管理的建议。
净息差的计算公式为:净息差=净利息收入/生息资产平均余额*100%,仅通过该公式,难以将净息差的管控与日常经营管理进行对接,特别是在条线管理、部门考核日趋精细的情况下,有必要使用一种新的计算方法。通过数学推导,可进一步将净息差公式分解为:
净息差=X1*信贷业务的净息差+X2*金融市场业务的净息差+X3*存放央行款项业务的净息差。
X1=信贷资产余额/生息资产余额,X2=金融市场业务投资余额/生息资产余额,X3=存放中央银行款项余额/生息资产余额,从公式上看,X1、X2、X3可理解为这三类业务分别占生息资产的比重。其中,信贷业务包括本外币一般性贷款和直贴,金融市场业务包括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地方债、信用债等债券投资、以及存放同业、买入返售等同业往来投资;存放央行款项业务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计算各类业务的净息差时需按平均成本率和平均占用的存款额将存款利息支出进行分摊,资金业务占用的存款额等于资金业务总资产减去主动负债额。
对中小商业银行而言,主要的业务构成根据资产投向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在管理精细化可以支持的前提下,也可以划分出更多的组成部分,如信贷业务可以进一步划分成对公贷款和零售贷款,金融市场业务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投资业务和同业业务。
从上述净息差公式分解可看出,净息差的高低取决三大类业务净息差的高低和它们各自的权重。三大类业务净息差的高低与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和风险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它们各自的权重代表了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因此,概括而言,净息差取决于经营单位自身的业务结构、利率定价和风险管理水平。同时,随着业务创新的推进,会计核算方式的不同也会影响净息差的高低。
三大类业务中,由于大部分中小银行的存款成本率在2%左右,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利率为1.62%,超额准备金的利率为0.72%,因此,大部分中小银行存放央行款项业务的净息差为[-0.5%,0.5%]。在不使用主动负债资金的情况下,金融市场业务净息差在2%左右,若还有主动负债,净息差将低于2%,在市场利率上涨债券配置出现错误的情况下,净息差为负也是有可能的。信贷业务的净息差相对较高,一般都在4%左右。一般而言,存放央行款项和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的净息差均低于银行的整体净息差,而金融市场业务的占比弹性又较大,因此资金业务占比高的银行,净息差一般较低。而传统信贷业务占比较高的银行,净息差也较高。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定价政策对净息差的影响日趋增强。活期存款的利率定价水平、各期限定期存款利率水平之间的差距、个人和对公客户的利率定价优惠门槛、大额存单的利息计算方式等定价政策都会影响存款定活比、存款的期限结构,并最终影响存款成本率和三大类业务的净息差。年初调整贷款利率时的定价策略、不同担保方式下贷款利率的上浮水平、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动及时调整住房按揭贷款利率等贷款利率定价政策则会影响贷款收益率并进而影响净息差。
由于不良贷款和关注类贷款均不同程度存在欠息现象,而欠息超过90天,除需将已入账的应收未收利息和相应的利息收入冲销外,表内贷款也不再计息。因此一家银行的风控能力越强,资产质量就越好,不良及关注类贷款占比就越低,利息收入的创收能力就越强,贷款业务的净息差就越高,对净息差的贡献就越大。反之,就会拉低净息差。
会计核算方式影响净息差主要体现在有些生息资产的收入当作非息收入核算,例如大部分上市银行的信用卡分期业务手续费在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科目核算,但也有少部分行将其放在利息收入科目核算,招商银行就于2015年起将信用卡分期手续费从非息收入调入利息收入。对那些将信用卡分期手续费当作非息收入核算的银行而言,随着信用卡透支规模的扩大,净息差势必被拉低,但不代表这些行的资产创收能力差。
为稳定并提高净息差,商业银行应尽量降低存放央行款项和资金业务的比重,提高信贷业务占比,这也符合党中央提出让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的工作要求。
存放央行款项业务占比虽然比较刚性,但央行实施的定向降准政策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根据银发[2017]222号文:对上年三个季度(含)以上MPA评级均在B档以上的金融机构,上年末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占人民币贷款的余额或增量占比达到1.5%,降0.5个百分点;上年末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占人民币贷款的余额或增量占比达到10%,降1.5个百分点。因此,商业银行应尽量充分利用好定向降准优惠政策,降低本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各机构还应平衡好流动性和盈利性目标的关系,使超额备付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中小银行应适应利率市场化后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率定价分级授权机制,在保持定价灵活性的基础上控制利率上浮幅度,做好大额存单、同业存单等高成本负债的总量规划控制。要深化FTP定价的应用,增强FTP对一线营销人员的引导作用。
同时要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加大净利息收入、EVA等效益类考核指标的权重,降低规模类指标考核占比,对于定价违规行为及时通报,避免出现不计成本进行高息揽存的现象,降低存款成本率。对于分支机构而言,由于存差机构和贷差机构,净息差指标不适宜考核分支机构,但可将净息差分解成存款成本率和贷款收益率进行考核。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绝大部分银行都面临息差不断缩窄的境地,过分追求净息差的提升可能会使其它指标出现恶化。如增加小微贷款投放、提高贷款发放利率、增加信用债投资会使得促进信贷业务和资金业务的息差提升,但也可能会导致不良率上升、拨备覆盖率下降、优质流动性资产减少、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降低、风险加权资产增加、资本充足率下降。如果不开展金融业务,净息差指标可能会很高,但资本利用不充分,资本利润率会比较低。因此,中小银行应在平衡好息差指标和其它业绩指标的关系。
过去三年,银行业净息差平均水平大幅下降,宏观上主要是受财税金融政策的影响,如2015年连续多次降息叠加存款利率上浮限制放开影响银行业净息差50个BP左右,2016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营改增影响净息差20个BP左右。2017年3月发布的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也会影响银行业净息差,对大部分商业银行而言,执行时间为2021年1月1日,但对计划上市的中小银行而言,这一进程需要提前。从上市银行披露的半年报来看,因新准则的实施,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形成的收益不再计入利息收入,会影响利息净收入和净息差,这都需要商业银行提前进行评估并做好应对工作。
另外,开发新产品、进入新领域前,应尽可能评估其对净息差的影响,结合经营计划的编制,做好业务规模总控,使其对净息差的影响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