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绿色信贷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宁国市为例

2018-07-12 09:20艳杨开勇王
时代金融 2018年35期
关键词:宁国市信贷贷款

马 艳杨开勇王 雷

(1.宁国市金融办,安徽 宣城 242300;2.宁国农村商业银行,安徽 宣城 242300)

一、宁国市县域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分析

(一)总体信贷规模

截止2018年6月末,宁国市已开展绿色信贷业务试点推广的银行共计1家,即宁国农村商业银行。全市绿色信贷户数为4313户,绿色信贷余额8.68亿元,较年初增加1.96亿元,增长29.3%,绿色信贷余额在全市贷款余额中占比4.09%,“两高一剩”行业贷款比重持续降低。其中,绿色信贷余额在该市农商行贷款余额占比达17.75%,较年初增长2.65%,绿色信贷增幅比各项贷款增幅高出19.46个百分点。

1.从贷款种类看。针对该市乡村旅游、社会化养老和企业环保升级等绿色经济发展需求情况,重点试点推广了“绿色乡村贷”、“绿色关爱贷”和“绿色节能贷”3款特色绿色信贷产品,有效提升了全市绿色金融服务水平,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截止2018年6月末,3款绿色信贷产品余额达3506万元,贷款户数237户。针对农业企业抵押物不足但林权富足的现状,该市积极盘活森林资源,鼓励各银行持续试点推广“林权抵押贷款”产品。截止2018年6月末,全市各银行林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751笔,金额7亿余元。

2.从贷款对象看。2018年上半年,全市累计投放各类绿色信贷资金5.8亿元,其中:向绿色环保企业投放“绿色节能贷”1300万元;向各类农户投放“绿色乡村贷”1548万元,支持农户238户;向节能环保服务业投放1.7亿元;向绿色林业开发项目投放9600万;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放贷款2.9亿元(其中种养殖专业大户106户、贷款金额1398万元,家庭农场124户、贷款金额1342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46家、贷款金额2331万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贷款金额2.4亿元)。

(二)主要经验做法

1.初步建立绿色信贷信息共享机制。2017年11月,由市金融办牵头印发《关于建立宁国市绿色信贷信息共享机制的通知》(宁金领〔2017〕1号),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要求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节能环保政策,积极向该市金融机构提供查询服务,便于金融机构在授信业务的尽职调查、审查审批和贷后管理等方面做好分析评价,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信贷政策,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政策。

2.畅通绿色信贷信息传导渠道。2018年3月由市金融办下发《关于报送绿色信贷共享信息表的通知》,要求各职能部门填报自身掌握的绿色信贷共享信息的发布渠道、联系人与联系方式,初步建立绿色信贷信息联络员制度。由金融办牵头、加强市环保局、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发改委(信用办),市人行、市银监办、市农委、市文旅委、市水务局、市安监局等部门的横向联系,协调各职能部门向金融机构提供查询服务。

3.强化银企对接服务绿色金融。(1)加强走访调研。通过经济职能部门日常的走访调研,及时掌握各金融机构最新绿色金融产品,做好统计汇总与记录备案;由市金融办下发通知,要求各金融机构不定期将本机构最新绿色金融产品的PPT、宣传折页、工作动态等汇总上报并编制成“宁国金融”工作简报。(2)创新宣传方式。通过日常走访企业、印制宣传折页、微信公众号、政府门户网等形式推介各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产品、绿色信贷政策,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信息准确、及时、全覆盖。(3)完善对接工作机制。组织召开全市“四送一服要素对接暨政银企对接会”,邀请该市符合国家绿色金融政策、节能环保型企业参会,将企业融资需求纳入《四送一服企业融资需求信息》手册并派发给银行,切实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不定期由市金融办携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基金公司走访节能环保型企业,为其对接资金要素、宣讲绿色金融政策。

二、宁国市县域绿色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信贷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宁国市的绿色信贷发展仍主要由商业银行自主开展试点推广工作,政府部门的政策保障措施仍十分欠缺。财政政策上,省、市级、县级层面均没有设立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专项扶持资金,也没有出台财政贴息、政策性担保等配套政策(如:临近的浙江省,由省财政制定专门支持政策,湖州市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亿元,衢州市本级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加大对绿色信贷、绿色企业上市、绿色产业基金、绿色债券等领域的支持);金融政策上,尚未将各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情况纳入存贷挂钩考核、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等金融考核体系中,对各银行开展此项业务没有相应激励奖惩措施。如果商业银行缺少政府的一些财政补贴、财政性存款支持等措施,便缺少为低碳环保企业提供优惠的贷款利率而放弃为一些高盈利的企业提供贷款的内生动力。

(二)绿色信贷信息共享平台尚未有效建立

目前该市虽已初步建立绿色信贷信息共享机制,完善了涉及各职能部门的绿色信贷信息联络员制度。但金融机构在查询企业环境违法违规信息、淘汰落后产能重点企业信息等情况时,仍需分别到市环保局、市经信委等部门去获取,严重影响了办理效率。而就先进地区看,如:浙江省由省级环保部门、银监部门建立绿色信贷信息共享平台,汇集了1万多家企业的环境行为信用评级、环境违法违规等信息,供金融机构查询使用。通过建立绿色信贷信息大数据平台,不仅大幅提升了办理效率,也有效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企业披露环保信息主动性不够

银行在开展绿色信贷的业务中,会以环保部门提供的环境信息作为一项标准来判断是否发放贷款。但一些企业不愿意公示自己的环评结果,在环保局的官方网站上只能搜到少数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还存在不及时、不准确、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如果商业银行无法及时全面查询到相关环境和社会风险信息,可能导致信贷决策出现偏差,如在2017年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监管部门就提示了三类绿色金融发展中的“漂绿”“染绿”风险。

(四)环保金融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

随着区域竞争的不断加剧,全国各地竟相出台了琳琅满目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落户等相关政策。优秀的金融人才更倾向于留在发达地区,宁国作为山区县城,对人才的吸引力本身不具备比较优势,导致近年来金融人才流失较为严重。此外,环保和金融领域知识跨度较大、专业性强,而推行绿色信贷需要大量了解环境知识并掌握金融风险控制的复合型人才。就目前而言,该市金融环保领域高精尖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特别是精通绿色信贷的专业型人才较为缺乏。

三、推进宁国市县域绿色信贷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体系

充分结合宁国市“十三五”规划、“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中“绿色发展行动”工作任务等要求,统筹考虑并出台支持绿色信贷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包括:1、设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按照损失金额对宁国市辖商业银行在实施绿色信贷过程中造成的坏账损失,给予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同时可借鉴美国、德国等国绿色信贷发展的成功经验,对绿色信贷业务开展绩效优良的银行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及税收减免等奖励政策。2、在政府性资金存放商业银行考核办法中,设置“金融产品创新”加分项,对绿色信贷贷款同比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风险管控较好的银行给予加分,通过财政性存款“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来调动银行持续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积极性。3、引导鼓励市国有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绿色环保企业、绿色农林产业、绿色乡村旅游企业以及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乡村振兴等领域的融资担保配套支持,有效解决企业抵押担保难题、切实发挥担保增信作用。积极发展、设立专业化的绿色融资担保机构。

(二)建立健全绿色信贷信息共享平台

积极借鉴浙江等五省区设立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先进经验,由省级层面推动或由地方政府先行先试,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与借力大数据技术,建立绿色信贷信息共享数据查询平台,汇集整合环保局、经信委、科技局、发改委、农委、文旅委、水务局、安监局、人行等重要职能部门的企业信用评级、环境违法违规、行政处罚记录、淘汰落后产能等关键信息,提供给全市各金融机构查询使用,便于银行开展授信业务的尽职调查、贷前审查审批和贷后跟踪管理。

(三)完善组织领导和保障机制

绿色信贷发展并非举金融部门一己之力可以推动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涉及到环保、经信委、科技、发改、财政等多个职能部门、条块兼具,需要各单位的通力协作与配合才能共同完成。建议政府成立绿色金融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金融副市长任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建立起承上启下、覆盖多部门的领导机构,专门负责绿色金融工作。领导组可下设办公室,由领导组办公室牵头召开绿色信贷联席工作会议、政银企洽谈对接会、绿色信贷下乡对接会等,加强对绿色信贷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协调推促。

(四)加强金融环保人才的引进与培育

始终坚持“外引内培”相结合。一是“外引”。通过出台有针对性的引进人才政策、赴专业院校对接招聘宁国籍人才、简化异地专业人才来宁调动入编手续等,不拘一格地引进熟悉绿色金融国际准则和具备环保实务经验的专业人才,加强人才储备。鼓励引导各商业银行组建绿色信贷团队,专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完善专业人才职业晋升通道。二是“内培”。与高校、科研院所、环保部门等密切合作,结合该市实际、量身定制“金融+环保”培训课程,对现有从业人员开展系统性、精准性的绿色信贷专题培训,提高相关从业人员对风险控制、环保方面专业知识的认知程度。

猜你喜欢
宁国市信贷贷款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
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
还贷款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