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林 罗孝如
近年来,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迅速,极大地便利了人民的生活。但由于行业发展尚不完善,配套制度还不健全,“夺命”包裹事件时有发生。2013年11月29日,山东一男子收到网购的鞋子,几小时后死于液体氟乙酸甲酯中毒,经调查得知,一个装有液体氟乙酸甲酯的包裹在中转卸载中泄漏,造成其他包裹受染,最终导致1人死亡,8人出现不同程度中毒。2017年4月14日,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从进境包裹中截获一批寄自美国的老鼠粪便。由于老鼠粪便极易携带大量的病毒和细菌,极有可能会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严重威胁本地居民的安全和健康。因此为做好危险化学品、生物危险源等有毒有害物品包裹的防控和处理,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健全法规制度。目前已经出台的《邮政法》对于有毒有害物品寄递的表述比较宽泛,没有具体操作上的指导。《快递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寄递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损害公共利益的物品以及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寄递的其他物品”,但并未对小量有毒有害物品或样品的寄递要求做进一步说明,行业内通常按照禁止寄递执行。但现实中用于研究的小量有毒有害物品或样品快递业务需求量大,因此会产生很多瞒报寄递行为,从而埋下了有毒有害物品泄漏的隐患。为规范有毒有害物品或样品的寄递,应根据国家标准委员会颁布的《危险货物有限数量及包装要求》,对在国标清单内有毒有害物品的数量、包装、标识等做出详细规定,允许通过合法渠道寄递,并明确对违反相关规定行为要进行惩罚。
落实验视制度。根据我国《邮政法》规定,邮政企业应当依法建立并执行邮件收寄验视制度,对信件以外的邮件,邮政企业收寄方应当场验视内件,用户拒绝验视的,邮政企业不予收寄。然而在实际的运行中,该制度执行情况并非严格。无论是民营快递公司还是官方邮政,负责收寄的现场并没有规范的验视设备进行专业检查,往往凭肉眼辨别,这也是频频出现“毒”快递的重要原因。因此,应通过加强落实收寄时的验视制度,在源头上降低有毒有害物品在不知情中进入流通环节的概率。
规范少量有毒有害物品寄递渠道。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国家对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实行资质认定制度,没有经过资质认定的企业不得运输危险化学品。但这条规定通常适用于大量运输的情况,如果危化品达到了整车运输的规模,寄递者均会选择有资质的单位进行运输。但对于少量危化品,目前没有专门的运输渠道。如果采用整车运输,成本必然较高,甚至可能远远超过危化品本身的价格,这也是很多化工企业选择快递渠道的主要原因。为满足少量有毒有害物品的寄递需求,可依托邮政和部分快递公司开展针对少量有毒有害物品或样品的寄递业务,并培训相关人员,使其具备一定的从业能力。同时对所需寄递的有毒有害物品进行安全化包装,并在包装上贴上明显标识。
剖析多起“夺命快递”事件,我们可以发现,“毒”快递都是在流通环节中出现的泄漏,但并没有被及时发现,结果导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殃及到原本毫无关系的第三者。为解决流通环节的泄漏问题,美国邮政服务公司使用了一套有毒有害物品检测系统,通过检测包裹在分类时产生的气体,来确认其是否泄漏,并使用特定的电子束对小包裹进行辐照消毒。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我们应对该类包裹的运输、分拣和配送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踪检测,同时,装备具有一定防护能力的设施器材,确保检测人员安全,尽早发现泄漏情况,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建立应急机制。在当前我国快递行业中,分拣、配送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有毒有害物品缺少科学的认识和敏感性,遇到泄漏情况不知如何处理,甚至在明知泄漏的情况下,为逃避责任隐瞒不报。因此要建立规范的有毒有害物品泄漏应急机制,制定应急预案,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地设计应急措施,为各流通环节工作人员提供有毒有害物质泄漏处置流程与措施。基本流程应当包括:在发现有毒有害物品泄漏时,第一时间停止包裹流通并进行上报,同时与寄递方取得联系,了解有毒有害物品的信息,由专业人员或寄递方利用相关检测装备对周边进行重点检测,确认污染范围并添加标识,而后根据情况实施消毒。
严格问责机制。从近几年的“夺命快递”事件来看,对于相关企业和主要过失人员的处罚力度较小,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只是罚款或教育,这种宽松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人员的侥幸心理。因此,应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对各个环节实施监察,对私自开展有毒有害物品寄递业务的企业,进行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对于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企业,可以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曝光,要求其停业整顿;针对在流通过程中因操作失误或不当造成有毒有害物品泄漏的行为,要追究个人责任并给予处罚,造成严重后果的要移交司法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