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于2018年5月21日至27日在中国长沙和南京举行,主题是“推动创意,促进发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强调文化遗产和创造力在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和挑战过程中所具有的作用。其中有关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的第11项目标寻求使城市和人类社区具有包容性、安全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第四个子目标要求加强保护和维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包括《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2003年)和《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5年)在内的一系列文件目标一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青年行动战略旨在让年轻人作为活跃的公民,参与巩固民主、可持续的社区与和平。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年轻人是国家的明天,是国家的希望,他们应该敢于通过创新创业,充分利用其青春年华,成为开拓者。”论坛为来自中国和丝绸之路沿线60多个国家的80多名青年提供一个平台,讨论如何通过推动创造力、遗产和文学来促进发展这一主题,并动员他们更多地参与文化创意产业以及保护和促进人类共同的遗产。(来源:联合国新闻网站)
2018年5月26日,主题为“自由空间”的第十六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正式开幕,而中国国家馆前此一天亮相。中国国家馆以“我们的乡村”为主题,由同济大学李翔宁教授担任总策展人,关注建筑的内在精神与人文觉知,引起意大利国家级媒体以及《卫报》等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也被许多媒体推介为本届双年展必看的亮点国际馆展项。作为当代建筑实践的前沿,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行乡村建设,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规划师与乡村建设者,重新审视乡村的自然人文、生产生活,使中国当代乡村建设在自然栖居、社区营造和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构建起一个充满机遇和各种可能性的自由空间。这些成果,既具有空间功能与类型上的多样性,也鼓励生产方式的更新,是对“乡土建造”观念的重塑,新时代的“归园田居”正在发生。为更好地呈现这一图景,向世界展现具有中国特质的中国乡村建设方案,展览以“居”“业”“文”“旅”“社”“拓”六个乡村的当代功能,从诗意栖居、乡土制造、文化实践、自在游憩、社区营造、开拓创新六条线索,在空间和类型上描绘出中国当代乡村的发展趋势,勾勒出一个呈现当下、放眼未来的中国当代乡村建设现场。27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实践项目,则以大型装置、模型、影像等方式呈现,来叙述各自的理念、呼应各板块主题,进一步丰富展览框架。(来源:人民日报)
为推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的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与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13年签署了备忘录。本次在地培训“历史性城镇景观——不同文化的连接”(以下简称HULBric),是基于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2015年9月签署的相关协议内容。HULBric第二期培训旨在提供能够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小型历史城镇文化价值再现以及合作的高质量的跨学科经验。本次英文培训由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文化遗产保护中心(CNR-ICVBC)主办,面向中国、东南亚和欧洲地区招生(学员总数不超过15人);培训期为2018年8月26日至9月4日(共8天),培训地点为意大利拉齐奥大区的山地小镇Cave(靠近罗马)。培训班申请截止至2018年6月1日。(来源:亚太遗产中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负有通过文化建设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独特任务。但什么是文化?当我们谈论“文化”时,我们会想到什么?是我们宏伟的历史遗迹,还是我们神秘的沉没宝藏?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奇怪传统,还是充满回忆的古老街区?亚太区域有几千年来的标志性遗产和无价物品、生机勃勃的历史城市、充满活力的艺术和文化产业,以及拥有无数的传统,是当代活的文化习俗所在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事处开展多彩文化活动大赛,希望从基层社区到高级决策者的每一个人都能密切合作,提高对文化价值的认识,创新方法,展示出最好的作品与才华。活动参与者需下载亚太区世界遗产保护填色书,挑选一个主题,用色彩创意并分享给UNESCO社交媒体。具体参与步骤为:下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色彩手册;从配色书籍中选择一个主题,并挑选有意义的颜色;用色彩发挥创意;使用UNESCO_AsiaPac的社交媒体账户并用一两句话分享您的图像,可解释为什么这个主题很重要。(来源:UNESCO网站,清源文化遗产公众号)
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乡土建筑科学委员会(ICOMOS-CIAV)和伊朗文化遗产、手工艺及旅游组织(ICHHTO)联合主办的2018年ICOMOS乡土建筑科学委员会年会将于今年10月1—3日在伊朗大不里士召开。今年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分议题包括:保护文化遗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大不里士、伊朗和中东的风土建筑遗产;风土建筑的遗产和可持续性;个案研究。(来源: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公众号)
考古遗产管理科学委员会2018年年会主题为“发现西西里的Argimusco高地——遗产管理的整体分析”,将于近日进行会议征稿。今年是欧洲遗产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考古遗产管理科学委员会(ICAHM)2018年的年会将于10月25—28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中世纪城堡蒙塔尔巴诺-埃利科纳里举行。此次年会将围绕考古遗产管理的六个方面展开讨论:社区参与、气候变化、遗产与旅游、(遗产)无损检测技术、考古天文学及非洲倡议的延续开展。报名信息可参见http://icahm.icomos.org/2018-icahmannual-meeting-sicily/。(来源: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公众号)
由建筑师理查德·塞弗特设计的中间点大楼于今年完成改造。建筑位于伦敦新牛津街和查令十字路之间,为伦敦20世纪60年代活跃的社会解放运动的象征代表,曾是矗立伦敦的第一批建成的预制结构摩天大楼之一。Eduardo Paolozzi 曾把中间点大楼称为伦敦的第一个波普艺术大楼,而建筑的图像性就体现在那些重复的立体蜂巢结构,这些立面结构在变化的日光下形成灵动的光影效果。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被列入了二级建筑名单。Conran and Partners 建筑事务所将高34层的办公楼修缮改造成住宅用途,增加配套的休闲设施及一个全新的首层大厅。改造后的中间点大楼公寓单元,包括了面积约为70 m2的一房公寓,到面积达675 m2的复式公寓。混凝土制成的建筑外骨架被保存下来并稍微修复,而玻璃立面全部换成新的,但还是保持开窗大小的规律。大楼新入口的设计,也为艺术品留出足够戏剧性的空间,目前大厅中摆设了Cerith Wyn Evans的灯饰雕塑作品。“霓虹形体...随着楼梯下降”,这个作品活跃的能量正好再现了中间点大楼最原始最核心的设计概念。(来源:ArchDaily网站)
位于荷兰Vught城Heuvel路的一栋1884年的教堂,经过Molenaar & Bol & van Dillen Architects的扩建修复,形成一个包括图书馆、博物馆、酒吧和商店的多功能中心——‘De Petrus’文化中心。所有功能混合在一个大的开放空间。最惊艳的设计是夹层,这一独特的元素赋予了教堂新的功能。其他有500 m2的学习空间和会议室。一层还有供暖、隔音和照明等技术设施。夹层主要放置在过道中,因此保留了教堂原有的空间质量。第一层为教堂提供了崭新的、壮观的景观。书架的轨道系统使其可以移动到教堂的走廊中。因此,教堂每年可以举办多次大型活动。地面以一种高度灵活的方式来使用,为各种规模的活动提供空间,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图书馆来运作。教堂的室外空间扩大了。夹层楼面继续延伸,作为四个展馆的屋顶与教堂相连。教堂南面的花园亭中还有一个餐厅。该建筑经2018年修复扩建完毕后的建筑面积为3 000 m2。(来源:Arch Daily网站)
2017年12月22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将北京等10个城市列为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的通知》公布,北京市、山东省烟台市、安徽省黄山市等10城市入选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名单。通知强调,“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历史建筑可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需要保护的历史建筑也不只是在这10座城市,相信只要保护得力,机制完善,每个城市都有机会成为试点”。通知明确试点工作自2017年12月开始,为期1年。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开展: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开展历史建筑普查,完成建档挂牌工作;创新合理利用路径,发挥历史建筑使用价值;完善技术标准,科学保护利用历史建筑;创新相关审批机制,形成保护利用合力;拓宽资金渠道,保持资金良性循环。通知并对试点工作做出了若干具体要求。(来源: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官网)
2018年4月16日下午,故宫古建筑修缮保护材料捐赠仪式在故宫宝蕴楼举行。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向故宫博物院捐赠一批古建筑修缮的重要材料,包括金砖100块,金箔100万张。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名誉主席张梅颖,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等领导出席本次捐赠活动。此次捐赠的古建筑修缮保护材料,符合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要求的材料性能标准。自明初永乐帝南都北迁并营建紫禁城开始,一直到清末宣统帝宣布逊位的五百多年间,陆慕窑区始终都是皇家建筑宫殿中金砖的唯一烧造采办之地。苏州陆慕御窑金砖厂的金砖技艺于2006年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陆慕御窑金砖厂是金砖技艺唯一责任保护单位,是唯一有能力生产古法金砖的企业。同时,2002年故宫大修工程开始至今,南京金陵金箔厂是故宫古建筑修缮金箔的唯一供应产地。2006年,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源:国家文物局官网)
2018年4月18日,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2018年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颁奖暨国际古迹遗址日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建筑大学举行。会上,主办方为故宫宝蕴楼修缮工程、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山西省平顺县王曲村天台庵修缮保护工程、吉林伪满皇宫缉熙楼同德殿保护修缮工程、湖北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理学院文物保护修缮工程、青海塔尔寺古建筑群修缮保护项目等6个获奖项目单位颁发了奖牌和证书,项目代表介绍了项目成果和经验,专家进行了现场点评。与会代表围绕提升文物保护项目研究水平和工程质量,服务社会、服务公众进行了讨论和交流。来自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的专家与大家分享了故宫养心殿、五台山佛光寺前期勘察、宁夏长城维修等文物保护研究性项目案例的研究成果,并与听众进行了深入交流。(来源:国家文物局网站,北京建筑大学新闻网)
近几年国家下发的各种规划性政策文件显示国家对中国历史遗存建筑保护的重视,尤其是在“十九大”报告和国家颁布的各种政策中,均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今的建筑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传承和发展是一项长期且可持续的工程。乡村复兴逐渐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部分,如何避免千篇一律的城市化发展,如何建设符合当地生态系统,尊重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的民居建筑,不但是建筑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建筑文化传播者需要去挖掘、传播的首要事情。建工出版社对这套已属绝版的图书《中国传统民居系列图册》近日进行重新整理出版,使整套民居建筑专家的第一手民居测绘资料,以一种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该套图书将再现第一代民居研究专家的精细测绘和分析图纸,同时面对早期民居资料遗存较少的问题,为中国民居研究领域贡献更多的参考。今以重新开启封存已久的首批民居研究资料,必将再度掀起专业建筑测绘热潮。分册书目包含:《浙江民居》、《吉林民居》、《云南民居》、《福建民居》、《窑洞民居》、《广东民居》、《苏州民居》、《上海里弄民居》、《陕西民居》、《新疆民居》。(来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公众号)
由希腊建筑设计师康希(Kostas Chatzigiannis)设计的,历时五年的项目Hellas House 希华馆-中希文化交流中心将于2018年5月15日迎来开幕。希腊旅游部部长Elena Kountoura女士、上海市旅游局局长程梅红女士、上海市长宁区副区长翁华健先生以及希腊大使Leonidas Rokanas先生和希腊驻上海总领事Vassilios Xiros先生等人参与了这次的开幕仪式。希腊是一个拥有渊源历史文化的国度,它的繁荣不仅仅在希腊神话中得到体现,也存在于方方面面。同时作为建筑文化的开源地之一,希腊的建筑风格也在深深影响着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希华馆的前身是一栋建于1936年的双子楼,位于上海愚园路735号,即当时的法租界现在的静安区。90多年的历史让整栋建筑显得老年耄耋。在能够容纳最为激烈的多元文化之碰撞的当代上海,希腊建筑师通过修缮与更新,这座建筑彰显了该国的民族身份,同时巧妙地展现出了浓郁的希腊风格。(来源:KCA康希建筑公众号)
有近170年历史、俗称“大馆”的香港中区警署建筑群经过10年活化工程后,从2018年5月29日开始免费向公众开放,并以“大馆一百面”展览为首个节目,介绍该建筑群和港岛中区的故事。坐落于香港中区核心地带的“大馆”是香港目前最大型的古迹保育项目,占地1.36万m2,包含前中区警署、前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监狱三项法定古迹,共16座历史建筑,以及新建的一座美术馆和一座综艺馆。该项目由香港特区政府与香港赛马会合作,并由马会斥资38亿港元进行活化。经过活化的“大馆”是一座古迹和艺术馆,公众除了可以近距离观看古迹的面貌,还可以欣赏在其中举办的各项表演和展览活动。率先登场的“大馆一百面”展览设于建筑群内由警察总部大楼改造而成的多媒体展厅,策展团队邀请了100多名与“大馆”有关的街坊,包括中区的居民和曾在“大馆”工作的市民等,讲述他们与“大馆”的渊源和有趣故事,再将这些珍贵的口述历史转化成展览,让大家认识“大馆”这座历史古迹,同时也加深对附近社区的了解。“大馆一百面”展览分为5个展区,包括“行大馆”“逛大馆”“入店铺”“望中环”和“去茶记”,分别通过展板、插画、互动艺术装置等,向参观者呈现中区警署建筑群的流金岁月、中区老店的故事;当中茶餐厅造型的展区还有录音设备,让街坊居民留言,讲述更多有关“大馆”的故事,进一步加强社区邻里的联系。展览将持续至9月2日。(来源:国家文物局网站)
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在教育部的指导下,“乡村振兴人居环境协同创新联盟”于6月2日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立,顺利召开和举行了乡村振兴人居环境协同创新研讨会暨协同创新联盟成立仪式。成立仪式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彭震伟教授主持,彭震伟教授介绍了联盟成立的背景,并代表联盟发起单位表示将努力消除部门和行业壁垒,共同携手为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提供服务支持。“乡村振兴人居环境协同创新联盟”的首批单位包括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院城镇规划院、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设计规划院等。该联盟旨在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来源: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公众号)
2018年6月6日,长城保护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慕田峪长城景区召开。长城保护联盟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特区办事处、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北京市慕田峪长城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天津市黄崖关长城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河北省山海关区文物局、金山岭长城文物管理处、甘肃省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等10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并得到了各相关单位和机构的积极响应。联盟旨在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工作,共享各地长城保护、研究与利用成果,促进长城文化传播,进一步提升长城旅游品质。首批联盟成员单位41家,包括以长城为主要资源的全部5A和4A级旅游景区、部分重要点段的保护管理机构、专业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长城保护联盟由成员自愿组成,是一个非法人性质的联盟组织,联盟秘书处设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第二届长城保护联盟会议将于2019年在金山岭长城召开。中国长城分布在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7个地级市、404个县(区),总长度21 196.18 km,沿线各级、各类保护管理机构有600多个,全国以长城展示或依托长城兴建的参观游览区92处,其中以长城展示为核心的专门景区有45处。(来源:国家文物局网站)
2018建成遗产保护技术国际研讨会近日于同济召开。“建成遗产”是以建造方式形成的文化遗产。在城市快速更新的条件下,如何基于保护建成遗产及其环境的前提实现历史空间的适应性再生,将遗产与城市环境、当代需求密切整合是遗产保护工作者面临的严峻的挑战,而保护技术是实现这一愿景的关键环节。历史空间的再生是一个涉及城乡历史空间特征保持、舒适性与安全性的复杂命题。其对象既包括大型古建筑和近现代建筑及其环境,也包括覆盖城乡底色的风土建筑;其技术手段既包括传统工艺、材料及其现代修复方法,也包括针对历史空间的建筑物理学评估方法与改造技术、历史结构的安全性评估与加固技术等。针对这种复杂性,这次国际研讨会设立了理论与研究、设计与规划、实践与案例教育与培训四个会议分主题。期待通过这次国际研讨会的举办,全面探讨遗产空间再生中的技术问题以及技术手段,建构建成遗产保护技术的研讨平台,推动建成遗产保护技术的进步。研讨会会期为2018年6月7—9日,研讨会同期举办建成遗产保护技术国际展。(来源:ICCTBH网站)
为加强文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与保护方面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国家文物局委托故宫博物院(故宫学院)于2018年7月1—14日举办官式古建筑木构保护与木作营造技艺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官式古建筑传统木作营造技艺;古建筑木构保护修缮办法;古建筑保护的相关研究等。培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提高学员的古建筑保护水平。申请截止日期:6月4日17时。(来源:国家文物局网站)
2018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AUP)国际设计夏令营将于8月5—15日在同济大学举行。过去的30年中,中国城市普遍经历了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伴随着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和公众认知的转变,建成遗产逐渐成为体现地方传统文化的名片和城市发展的动力源。当下的城市中,建成遗产应该如何被理解和活化,其所承载的记忆和时间维度如何成为城市未来生活的一部分,是这次夏令营面对的课题。今年CAUP国际设计夏令营的主题为“城市转型中的建成遗产再生”,将会选择南浔和练市两处典型的江南古镇作为设计基地,探讨在当前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背景下的建成遗产保护与再生问题。在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上,目前镇区仍然保留了相对完整的空间结构,并已经成为区域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夏令营欢迎建筑学、建筑遗产保护和室内设计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交申请。申请者需将简历和作品集,以及由所在学院教师撰写的推荐信发至caupsummerschool@163.com,申请截止日期为2018年6月20日。(来源: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公众号)
第五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CHCD2018)将于2018年9月12—16日在北京清华大学举办。论坛主题为“Re-member: Heritagedriven Economy 创忆遗产,数字经济”,大会特设“青年专家论坛”板块。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CHCD)由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CIPA-ICOMOS-ISPRS)、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清华大学三家机构联合主办。论坛秘书处面向社会青年学者广泛征集会议论文,论文经专家评审通过者将有机会受邀在“第五届文化遗产与数字化国际论坛”(CHCD2018)青年专家论坛板块中做学术报告。投稿人请将论文摘要和全文(word版本)在6月30日前,发送至论坛秘书处邮箱chcdcommittee@thid.cn。(来源: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公众号)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拟定于2018年10月26—28日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举办“2018年中国建筑史学年会暨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以“中国建筑学会成立65周年回顾”为主题,在新时代语境下,对中国现代建筑、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建筑史学史、地区建筑等领域的问题展开多维度、多层面、有深度的讨论和交流。会议将包括下列六个分议题:中国当代建筑发展65周年(1953-2018);地区·乡土·民族建筑研究与创作;国外现代建筑理论引介与创新;城乡建设与遗产保护;建筑史学史:人物与事件;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申请者需将论文于2018年8月30日前电邮至zjsnh2018@126.com。(来源:清源文化遗产公众号)
相对于近三十年来城市的大发展,以传统农业文明为根基的中国乡村,仍然延续以“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为主体的乡土聚落整体特征,呈现一种处于传统社会背景下文化自觉的原生秩序,而这种自发的状态正在遭遇城乡文明的冲突。近日,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新作雷宅落成。房主雷女士作为当地成功民宿品牌“云夕”的创始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乡贤”,通过项目展示了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同时寻求乡村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样板。建筑选择的是当地工匠最为娴熟的砖混结构形式,三开间三层高度、直上直下的体量和有节制的开窗,加上异常紧凑的内部空间,几乎可以回溯至当地农宅久远的夯土房原型。建筑围墙和景观中大量使用的“砌块”试图重新建立一种技术和技艺的关联,乡村常见的混凝土空心砌块经过建筑师和工匠们的重新配置,产生了并不逊色于砖石的砌筑组合与空间的表现力。石材边角料在雷宅的成功运用,导致周边石材加工厂的“废料”开始价格上涨,或许这个之前为城市建设提供产品的乡镇加工厂,因此而发现了更多的本地需求机会。室内带有包豪斯风格的竹编吊灯事实上来自村里一位娴熟的竹编工匠之手。面对新的技术,尤其是突如其来的优势性工业化产品,乡土建造中与个体密切相关的传统技艺获得了某种程度的自信。(来源:有方空间公众号)
为纪念陈从周先生的人生与学术,为弘扬陈从周先生的情怀、精神与思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将于2018年11月24日至25日隆重举行纪念活动。陈从周先生是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先行者,1950年代即开展了园林调查测绘并出版了《苏州园林》,1980年前后发表《说园》,成为影响海内外的经典文献;先生钟情自然山水、热爱传统文化,主持了大量的古迹修复,保护了大批风景名胜;先生修复豫园,构建楠园,并主持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项目,开创了中国园林海外实践的先河;先生精通诗词书画,尤擅小品散文,大力振兴昆曲,重建了古典园林与文人之间的联系。陈从周先生作为传统文化与园林的践行者影响广泛,各地园林及相关主管部门多方联动,将开展多元的纪念与学术活动。苏州将举办陈从周与苏州园林图文展,杭州将召开陈从周与杭州座谈会,扬州将举办梓翁亭落成典礼,海盐将开幕陈从周艺术馆新展,安宁将举办楠园修缮工程过程展,2018年11月下旬将成为陈从周纪念周(相关纪念活动具体信息将陆续发布)。作为陈从周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重要环节,同济大学面向学界内外组织征文活动,作为纪念专辑在纪念活动中发布,并选取优秀文章邀请主题发言。(来源: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公众号)